哦﹐這橋﹗
你走過西湖的斷橋嗎,在迷濛的煙雨中傾聽白娘子與許仙的悲婉愛情;你走過江南水鄉的拱橋麼,在青瓦白牆間細訴著纏綿的溫婉儂語;你走過欄橋嗎?在飛簷花雕間述寫著能工的獨具匠心。我走過一些地方,也略略看得一些橋的風姿,然而,能走近我,能走進我內心的卻是那一座橋:
幼年時母親就擺起了冰水小攤。小攤一頭接著橋的末端,一頭連著十字街口,母親勤快地排擺著方桌上的玻璃杯,一杯杯通體或淡紅或橙黃的冰水誘惑著我,沁涼的水珠從杯壁上滑落。母親經營著微薄的營生,我俯下身蹲在一棵泡桐旁,抓沙挖洞,尋蟲看蟻。時而有急馳而過的汽車,它的呼嘯引我起身,翻滾的車輪帶著我的遐想---橋那一邊是如何的一個地方?它穿越那橋寬闊的胸膛。一輛輛,一次次,一遍遍,我不厭其煩站起蹲下。我不斷地升騰起想過橋看看的想法。橋的那一端會是怎樣?
稍大一些,哥哥讀了小學。有一日週末他要去城的另一頭買一本的新華字典。哥哥和他的小夥伴極力勸我這個「拖油瓶」乖乖在家。呵,城的那一頭,那是在我腦海中所能聽到的繁華地方,還有那座橋,縈繞在心的那座橋!那種想看看的渴盼一直糾纏。還有什麼能打動我呢?糖、砂起餅,只能先站在一旁,哥哥開出優厚的條件,仍看我不動聲色,無奈之下只好把我帶上。車行路上,我緊緊地抱定立頂的扶手,雙眼貪婪。一路走過,才親見平時在我家上方劃浪而過高大的橋竟是水泥鋪就,雙向單行的車來往,兩旁略高是行人馬路,馬路外是花崗岩的護欄,護欄上有花飾,兩間隙間還有一個美麗的花柱,一個、兩個…不及我算清,滿眼只剩浩浩蕩蕩的沙溪水…
隨著時日的變遷,我從娉婷的少女變為了母親。這座橋陪著我從暑夜憑欄納涼到走出山外,眼見了許多繁華,過橋顯得稀疏平常。可是轉眼它踏實的步履卻跟不上人們倉促的腳步:人車混雜,日顯擁擠。於是,傳來了要拆橋重修的消息。聽過之後,父親輕輕一歎。經這一歎我才知道那橋承載父親年輕時的記憶,未有橋前兩岸往來靠的是鐵索船,水急灘險,物資和人只能是輕裝;後來有了駁機船,在「嘟嘟」的喧囂中,兩岸的來回變得更加快捷。可是就在建橋前的那一年雨季,河水漫漲,船行至河床中被急浪打翻,船和人淹沒在急水中……修橋,迫在眉睫!
當時父親和他那一代人,響應號召出工出力,人挑肩扛,憑藉粗陋的工具,用人心的合力修築成那橋,有了橋水再急,風再大,浪再險,我們都能平安地過往。那橋沒有標注他們名字,卻傾注他們的汗水凝結著他們通向對岸通向山外的希望。儘管石碑上只記憶「一九七二年七月二日」幾個簡單字樣,那是一道歲月的榮光,是一代人揮灑青春的痕跡!如今橋卻要在歲月的碾轉中剝落,怎能不令人嘆息!我們嘰嘰喳喳為橋而歎,父親微微一說:「走過這橋,就能到對岸,該修!」
我們停止了嘆息。我知道,在父親那一代和我們的心中都有一座寂寂無名的橋,它能跨過河水的湍急涉過世相的險灘拓達我們的心量,它能通向橋的那一方,向山外,向更廣闊的外面世界走去!
哦,那橋,建於一九七二年七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