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玩記趣
昨晚下班後,經過巷口,看見三個小朋友蹲在文具店旁,圍著一個直徑約六十公分的深藍色大圓盆,每人聚精會神的注意在大圓盆中跑來跑去的發光陀螺。剎那間,童年打陀螺的美好回憶躍進了腦海。我不好打擾他們遊戲的樂趣,回家上網一查,才知道他們玩的會發光的陀螺叫「戰鬥陀螺」,每隻陀螺網路上賣價數百元,這與我童年每隻陀螺才賣一元,價格上實在有天壤之別。
四十年前,我居住於三重市的淡水河邊,那時候每戶人家平均生育五個小孩,因此童年的玩伴非常多。由於當時的物資不是很豐富,因此孩子們幾乎是絞盡腦汁的自生活週遭取材來當童玩,有什麼就玩什麼。
記憶中最特別的童玩是玩「龍眼子」。夏天吃完一串串的甜龍眼,那又圓又硬的龍眼子,就會被小孩子用來取代彈珠。將收集來的龍眼子拿來當彈珠玩,是當時夏天的熱門遊戲。那是因為買彈珠要花錢,而玩龍眼子是廢棄物利用,不必花費一毛錢。龍眼子可以用來玩與打彈珠一樣的遊戲,也就是在地上畫一個三角形或圓形,然後參加者每人將相同數量的龍眼子放入其中,然後在三角形或圓形外約一公尺的地方畫一道橫線,然後猜拳贏的人,可以先拿一顆龍眼子,蹲在地上自橫線外彈射出龍眼子,將三角形或圓形中的龍眼子撞擊出來,撞擊出來幾顆就得到幾顆,而如果不慎將當母球的龍眼子陷入三角形或圓形中的人就是輸家。也可以將龍眼子當成籌碼,用來玩撲克牌或擲骰子。只是不管贏回再多,這些龍眼子,總會被小孩的父母丟棄於淡水河邊。等到隔年春天,就會在淡水河邊長成細葉的小龍眼樹。
與現在小朋友玩的「戰鬥陀螺」不同,小時候玩木製陀螺,除了比賽誰的陀螺打的準、轉的久外,還有一種是以自己的陀螺去釘或劈對方陀螺的互鬥對打玩法。當一方的陀螺竟然被劈成兩半時,陀螺的主人大多是會哭出來的。而玩木製陀螺需要一條繩子。我們會將繩頭打結並穿進一個馬口鐵製的瓶蓋當依托,以利於打陀螺的使力。也因此收集玻璃瓶上的瓶蓋變成了熱門遊戲。收集的瓶蓋多了,賭瓶蓋又變成一種新遊戲。遊戲的方法與賭龍眼子類似,也是在地上畫一個三角形或圓形,然後參加者每人將相同數量的瓶蓋放進其中,然後猜拳贏的人,可以先拿一個瓶蓋,將三角形或圓形中的瓶蓋撞擊出來,撞擊出來幾個就得到幾個,而如果不慎將當母球的瓶蓋陷入三角形或圓形中的人就是輸家。當然也可以將瓶蓋當成遊戲的籌碼,用來玩撲克牌或擲骰子。
小時候元宵節的提燈,都是紙做的,只在底部有個小鐵片當蠟燭的插座。紙燈籠很漂亮,但往往還沒到元宵節就會因為提燈者的粗心而「火燒燈籠」。燈籠因蠟燭倒下或歪斜而燒毀,父母是很難再買一個的。這時,就必須自己去找一個空的鐵罐頭,然後用釘子敲擊鐵罐,在鐵罐上敲打出很多小洞,然後再勾上一段鐵絲,當提把,就完成了一個鐵罐燈籠。鐵罐燈籠非常好玩,除了擔任正常的提燈,不必擔心會「火燒燈籠」外,還可以將橘子皮放在鐵罐上混合蠟油煮,味道很香;也可以捉一些螢火蟲關進鐵罐中,變成「螢火蟲燈籠」,看點點螢火在鐵罐中忽明忽滅的,有趣又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