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英國﹑愛爾蘭──99年師鐸獎獲獎人員參訪記
九日晚餐非常精緻、可口,第一道不是生菜沙拉也不是濃稠湯,而是水果,它是長條片擺設很講究,讓人不太捨得吃,主菜是鮭魚(搭配馬鈴薯青豆及紅蘿蔔)淋上他們特製的醬汁,真是人間美味,最後搭配甜點-冰淇淋,這是我們所吃過最賞心悅目,既可口美味又健康又環保(吃乾淨)的西餐,廁所也非常漂亮,佈置很溫馨、讓人感動,洗手檯旁之空間,擺了閃閃發亮的造景花,很典雅。
六月十一日,我們又參觀了渥維克城堡 (Warwick Castle) 位於沃維克郡,雅芳河 (Avon River) 岸邊。說到渥維克城堡,不能不提的就是『玫瑰戰爭』14~15世紀,英國進行漫長的百年戰爭,貴族們為了自保紛紛開始武裝自己有些進行防禦,有些更甚者進行侵略,當然,開始有權力劃分後,就會開始結黨,英國貴族分成兩個集團:紅玫瑰標誌的蘭卡斯特家族(House of Lancaster)與白玫瑰標誌的約克家族(House of York)。為了王位繼承權,1455年開戰後自相殘殺了三十多年,至1485年才結束戰爭,使英國貴族大量傷亡,削弱了封建力量,最終產生中央集權君主制。
十五、朝聖契斯特大教堂
六月十日上午朝聖契斯特大教堂(Chester Cathedral):契斯特大教堂位於英國契斯特東北方,建成於公元九八五年,為諾曼時晚期的建築,教堂呈現茶紅色,主要建築材料為砂岩,外觀宏偉莊嚴,教堂的面積隨著不同時期而增加擴大,1092年成為本篤會的修道院,至1541年時則將修道院改成英國國教的教堂。建了250年才完成(義大利米蘭大教堂建了500年才完成,更莊嚴偉大),雄偉又精緻,處處展現出高度的藝術,教堂有台二層高的大風琴,琴聲悅耳宏亮,教堂寬大可坐千人以上。
契斯特城鎮因為這教堂聞名於世,城鎮它那有騎樓的街,實在非常好的設計,以購物觀光者來說,在此逛街真是舒服享受,沒有風、沒有雨、沒有太陽、沒有車子噪音或空氣污染,非常高級的購物街,爬上約十級階梯騎樓除了寬敞的走道,旁邊還有一塊木頭的平台,店家拿來做廣告宣傳用,也是看街上活動慶典好所在,只是以店家來說或許會覺得商品,無法在馬路上直接和行人眼睛作接觸,購買慾或許略遜一籌。
我們看到一家書店又走了進去,雖然在愛爾蘭回英國的船上,已經買四本立體童書要送給孫子,這裡很多四本五元的書,我們買了8本繪本,才十英磅約台幣四百九十元,又買了一本Collins英漢字典才99 p,不到一英鎊(約台幣五十元),覺得很划算,雖然本字典已經可以在網路上使用了。
另外再上天橋看到一位畫家,賣他的手工畫,主題就是天橋上的鐘橋,此鐘四個方向都看得到,還一模一樣,相當華麗準確,這位畫家畫出天橋街景,然後印成原稿四分之一的大的小畫,約是A4的一半大,一張賣16英鎊,雖然很心動,還是沒買下手,因為那是copy版。
十六、莎士比亞夫妻故居
六月十日下午參觀安妮˙哈瑟威小屋,位於史特拉福的哈瑟威花園內,為莎士比亞之妻安妮˙哈瑟威(1555/6-1623)結婚前居住之地,也是她出生的故居,走訪此花園時,可以發現景觀、田園風光、小屋內部的陳列、及格局仍然被保存相當完善,讓前來的人都讚嘆無比。
當莎士比亞娶安妮時,她二十六歲,但他才十八歲,婚後育有三名子女,過著幾年的婚姻生活,他就到倫敦工作,她則留在史特拉福,不過在1613年退休後,他選擇回家跟太太住,莎士比亞過世時,遺書上只留給安妮一樣東西,那就是一張「次好的床」,這讓許多學者與歷史學家百思不解呢!
莎士比亞故居,現在已改成莎士比亞紀念博物館,博物館內陳列莎士比亞日常生活相關的物品,進入莎士比亞故居前,可先觀看莎士比亞的展覽長廊,展有莎士比亞的海報、介紹史特拉福質樸的田園風貌、生活、房屋模樣、及不同時期的著作和畫像;簡樸雅緻的兩層樓木屋,是都銬(Tudor)時代的建築風格,木屋內有黑色磚石砌成的壁爐、圓桌、長椅,走在客廳的石板上,可見側邊的雙人床,是當時供客人來訪過夜時用的;主臥室內的橡木地板已有四百年歷史,二樓的小型陳列館內陳列著莎士比亞的手稿、畫像和睡過的床舖,使用過的水壼、鍋子……等等。我高中時,好畫人像,仰慕莎士比亞,就畫過莎士比亞畫像。今天參觀莎士比亞紀念博物館,特別選張當年畫過莎士比亞的畫像,帶回家記念。
駐史特拉福的飯店Holiday Inn有游泳池及SPA,周五開到十點,我們就去游泳做SPA。
十七、參觀大英博物館
六月十二日下午參觀完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五時就赴機場搭機返國。大英博物館又稱不列顛博物館,是英國倫敦的綜合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成立1753年。目前博物館擁有藏品1300多萬件。
最早可追溯到1753年。漢斯‧斯隆(Hans Sloane 1660-1753)爵士是一位著名收藏家,去世時留下約1700件的個人收藏,還有大批植物標本及書籍、手稿。遵照他的遺囑,所有藏品全捐給國家,這些之後交給英國國會來處理。這部份在大英博物館,有專館展示,把並漢斯‧斯隆的照片展出,給于最尊貴的地位。
大英博物館終於1759年1月15日,由於空間的限制,1880年大英博物館將自然歷史標本與考古文物分開,大英博物館專門收集考古文物。1900年,博物館再次重新劃分,將書籍、手稿等內容分開,組成新的大英圖書館。
我們在地陪張太太導覽下,參觀大英博物館考古文物,看了中國、印度、泰國等許多館的古文物展示,真是包羅萬象,大開眼界。讓我最震撼驚心動魄的,就是中國館展示的木乃伊、各種棺材,有石棺、木棺,木棺內外還都雕刻地很華麗。木乃伊有裸露肉身的、有用布裹著的、有一具已成化石。看見許多人猛拍照,但我不想拍照,也許是受傳統習的影響吧?張太太介紹一些木乃伊「出靈」的情形,如果她真有靈,她是否樂意讓人這樣觀看?
有一次我在健身房,聽到退休老師歐陽文章講一個故事,說一位美國人到中國大陸旅行,看到一座大官的墳墓,做得非常精美,墓碑、石筆、石馬、石人等配備,像陳列的藝術品,很欣賞喜歡,就打聽找到這墓主人家,要求買下這座墳墓,包括整個棺材,正好這戶人家,家道衰敗,他心想,天下那有這種事?就開個天價,讓他知難而退,沒想這位美國人不惜代價,買了,運回美國博物館展示。中國人世俗,清明節要祭祖,要在祖先墳墓掛紙。這戶人家不知今後怎樣辦?世上最可悲的事,莫過出敗家子!
十八、得獎感言心得分享
因為景點與景點間,車程經常要幾個小時。羅團長利用此空檔,要求每位師鐸獎獲獎人,輪流先自我介紹,再發表得獎感言、參訪心得。獲獎人都感謝馬英九總統恢復辦師鐸獎的睿智,及教育部各級長官承辦師鐸獎出國參訪的辛苦。我們倆也要感謝羅清水團長,李泊言副團長,盧貴香主任的關照,以及方秀雲博士協助提供資料、攝影家陳瑞珠小姐協助提供照片。
舉辦出國參訪,除了增廣本身見聞外,彼此之間做了很好的交流與學習,是非常好的制度,值得繼續辦下去。
二十位得獎者,每位皆非泛泛之輩,從她們的言談中,不論在語文、數學、科作、藝術、音樂、體育,電腦設計等教學工作,或行政工作,治校績效,在在處處都竭智盡力,創造了卓越,令人敬佩。星雲大師曾說:「投入才能深入,付出才能傑出;平凡才能不凡,磨鍊才能熟鍊」。
薛春光校長建言:「如果我們這一團能成立一個同學會,此次遊罷回去後,能繼續保持連絡,每年定期或不定期聚會一下,屆時可以再出遊又可分享彼此的成長,我可以負責北區的聯絡工作,南區請王校長,中區請廖宏彬校長,東區請李正義校長,金門區請楊清國校長作聯絡事宜,班長請由王校長擔任,風紀股長由林世苹教官擔任」。結果大家鼓掌贊成。如果成行,第一站請先到金門聚會旅遊,也可再赴大陸、歐洲等地參訪。
最後景美女高教師陳嘉英,在得獎心得分享時,以<再別康橋>徐志摩的詩句,表達我們即將結束行程,離開英國的心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行程結束,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Institute of Education簡稱IOE),才頒贈給每位師鐸獎獲獎人一張研習證書,讓大家滿心歡喜,合照歡呼。好像是參訪課程結業的結業證書一般。(四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