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志勝《翻轉中的金門》序
自2002年獲《金門日報》贈閱至今,已經有十個年頭了。閱讀這份《金門日報》,無形中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我受聘東吳大學期間,贈閱的報紙寄往大陸,我只好三天兩頭跑到圖書館翻檢,感受感受來自故鄉的氣息。
上個世紀三十四年代的日報,大多辦有副刊。有的每天出刊,有的一週數刊。因為出刊頻繁,週期短,很多作家文化人都喜歡在副刊上發表文章。副刊也有缺點,每期的字數有限,很難發表長篇文章,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副刊也用連載的形式來吸引作者投稿,吸引更多的讀者。進入新世紀以來,有副刊的報紙日見其少,研究報刊史的專家可能已經關注到這一現象。我不研究報刊史,也不便去談論副刊有無之得失。
《金門日報》是一直堅持辦副刊的報紙之一。常常在副刊上發表文章的作者,年長日久,我也慢慢記住他們的名字。如經常在日報上連載長篇的陳長慶先生,我是先知大名,然後才拜識其人的。又如寫新詩又兼寫評論的蔡振念教授,我則只知其名,而未識其人。副刊闢有《浯江夜話》一個欄目,位置在副刊的最上邊,每天一篇,每文短則數百、千字,長不過兩千左右,文章內容廣泛,有時評、政論,有隨感、雜感,或者評文談藝,不居一格,然而作者似乎是固定的,早先只有數位,後來擴充到十多位。每位作者一週一篇,或十天半個月一篇,作者出現的頻率很高,也就更容易被讀者記住。施志勝,便是這十多位作者中的一位。
記不清最初見到志勝是在何時何地了。和志勝來往比較經常是在2007年下半年,當時我正受聘于東吳大學。在同鄉會的飯局上,常常可會到志勝。有一次,志勝說,他想到我的名下讀博士。兩岸的學生,甚至國外的留學生,只要向我表達這個願望的,我都持歡迎的態度。和外籍學生不一樣,港澳臺的同學入學都必須參加大陸組織的考試。我招收台籍博士生,應當追溯到2001年,而志勝有意讀博之時,恰好沒有其他台籍學生掛在我的名下。我讓志勝向其他同學諮詢,志勝很快就辦理了各種手續,2008春夏間到廣州考試,秋,正式被錄取為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的博士生。當然,我也沒有忘提醒志勝:目前臺灣並不承認大陸學歷,再說敝校既不是「985」,也不是「211」。志勝說,我是認准老師來求學的,是不是「985」、「211」並不重要;目前承認不承認學歷,並不重要,將來總有一天會承認的。值得一提的是,當志勝成為博士生之時,他的女兒正在廈門大學外文系讀二年級。春秋兩季,志勝到福州就讀,恰好可以送閨女到廈門上學。我對說他:你真是一舉兩得啊!
志勝出生在金門,軍校卒業後長期供職軍中。最初的職位是輔導長(相當大陸的指導員),一直幹到資深上校(正師級)退伍。志勝背上行囊,行萬里路,跑了大半個中國。志勝一米八的個頭,挺拔,健碩,來師大聽課的日子,仍然不忘每天在大操場上跑個十圈八圈。志勝不僅頗具軍人氣質,幹練、果決、豪爽,而一旦卡拉OK起來,專注投入,歌喉、動作、神態具佳,有時還讓人忍俊不禁。他做起事,卻一絲不苟,非常細心。2009年,2010年,我招收的博士生中,都有台籍的學生,志勝以老大哥兼班長的身份,對他們關心有加,生活方面不說,學業上,如聽課交作業、組織博士生科討會、作開題報告,他都一一過問。志勝和大陸同學相處也非常融洽,上下屆的同學,無論男生女生,他幾乎都能叫出他們的名字,大家也知道有一位來自臺灣叫施志勝的同學。如果大陸的同學需要臺灣的文獻資料,志勝也樂意幫助。今年是志勝讀博的第三年,前兩年他都受到海外教育學院的表彰。
去年裡的一天,我問志勝,「浯江夜話」你寫了多少篇了,他說加上為《金門日報》寫的社論,大概有二百多篇。我說,為何不挑選一些你比較滿意的文章結集出版?他說也是。今年3月,我到台授業。志勝說,書已經編好。不久,該書又獲得金門縣文化局的補助,出版前夕,志勝發來文稿並問序。我說,責無旁貸,樂意為之。
這本書的中心話題是金門。金門,民國4年建縣;建縣前,屬於同安縣。明清易代之際,東南抗清勢力以魯王朱以海為旗幟相號召,魯王駐地正是金門;鄭成功的抗清隊伍也以金門、廈門為踞地,金門作為戰地,名聞一時。1949年10月,兩岸對峙,金門縣在行政上屬臺灣地區管轄。金門離大陸最近點,退潮時只有1800M,因此金門也就成了兩岸最敏感的地區,在炮火紛飛的年代,金門首當其衝,既然是「反共前哨」,是「反攻大陸的跳板」,成千上萬的炮彈也就無情地飛到這個小島。金門這個小地方,成了舉世矚目的焦點。幾十年過去了,每次我回到金門,看到殘陽中的故壘,還不免泛起一種歷史蒼涼之感,對於長期生活在金門的民眾來說,他們的感受更是難以言喻的。我相信,志勝對金門的過去,也會有這種感受,但是志勝並不沉湎於過去,而是從過去「轉身」而面向未來。這是作為時評和政論作家的敏感所在。志勝對金門的現在,對金門的未來,有許多的思考。他的文章,幾乎涉及到金門社會的方方面面,大者如金門地位與兩岸的關係,「小三通」與大三通,金門廈門大橋的修建、局部的如金門的經濟、金門的旅遊觀光、金門的醫療、金門的航空港和碼頭的改善、金門的基礎建設,金門大學的招收陸生和大陸學籍的采認、甚至金門博彩業問題等等,處處都表現出作者對故鄉金門的熱愛和關心。這本書有些文章,有些論題也並不完全限於金門,也不限於時評和政論,而是指向文化的層面,例如談論中華文化、民間信仰,闡述漢民族的文字、閩南的方言等等,表現了作者比較深厚的學養和素養。志勝的這些文章,有的是寫在一兩年前,有的更早,志勝的設想,有的已經成了現實,有的雖然還沒有成為現實,但是正在規劃之中。志勝的真知灼見,很不簡單。還有某些部分,志勝的思考也許不錯,願望也很好,但是可能超越客觀現狀,一時難以實現,不妨聊備一說。
志勝是金門人,祖籍福建安溪,數十次往返於海峽東西岸。現在東西岸直航了,志勝還習慣於走他的「小三通」,習慣在金門自己的家多作點逗留。志勝深愛他出生與成長的金門,深愛他供職的東岸,也深愛祖上生息的西岸。志勝在這本書上,傾注了他很深的情感。志勝的書將在東岸出版了,我突然閃過一個念頭,志勝的書為何不也拿到西岸出版。但是仔細一想,還真的有點困難,作為時評和政論,語境不同,考量問題的出發點也可能存在差異。這不是志勝個人的問題,也不是志勝個人努力就可以做得到的事。我們只能期待未來,現在一時做不到的事,將來未必做不到;正如過去認為做不到的事,現在已經做到的那樣。我們不必去計較那一時半會兒的功夫。
前幾天志勝來電說,他去廈門大學參加女兒的畢業典禮。今天是六月二十日,正好是畢業典禮的日子。志勝的女兒可知道,他老爸的書已經脫稿排制完畢,等我這篇序到了就可以見書?
我們都為志勝出書高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