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文化重心﹕民間信仰
壹、認識民間信仰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其廣博的文化內涵可謂千縷萬緒,很難按西方的科學分類法整理出一套體系,浩如繁星的中華文化,大致可概略分為兩大系統,一為雅文化,一為俗文化。雅文化一般是指系統完整、邏輯嚴密、以理性型態、社會意識形式和書面著作的方式,出現在社會上層的一種分門別類、比較細緻的文化成果,主要包括哲學思想、文學藝術、史學觀念、科學技術、法學及政治體系等,是植根於中、上階層的主流文化。而俗文化一般比較粗糙、素樸,富於情境和感性色彩,具有相當程度的非理性、自發性和承傳性的文化成果,是存在於中、下階層的民間文化,也就是所謂的常民文化。
古老的中國社會中,這種俗文化比較不受重視,它甚至不被當作是文化的一部分來看待,但它卻是存在於民間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而且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無所不有,與民眾日常生話息息相關的,許多雅文化常隨著朝代變革、歲月更迭而流逝,而這種俗民文化卻是日久彌新,流傳百世而長存於民間。
在現今科學知識發達、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這種以往不被重視的俗民文化,反而受到世界各不同地區、各類文化學者所重視與推崇,其程度幾乎有點要反客為主,成為現代主流文化的趨勢。
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信仰一直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一直都在每一段歷史過程中,深深地影響中國的基層社會,或者可以這麼說,在所有的人類原始社會裡面,信仰一直都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量。以漢族為主的中國上古社會,信仰中心一直都是以多神崇拜為主流,包括漢族的儒學也融入其信仰當中,到漢代佛教傳入中土之後,融入中國傳統信仰,形成一種既有儒、道又有佛,既非儒、非道亦非佛的信仰,這種信仰有人稱之為中國式的民俗宗教,或稱為「漢族的民俗宗教」,而現在一般則稱之為「民間信仰」。
就以上古時代就已存在的信仰來說吧,它和正式宗教同樣是一種由來已久的信仰活動,但它和宗教又有所不同,大概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相異之處:
一、民間信仰不像宗教有那麼嚴密的組織和層層相扣的等級。
二、民間信仰不具有至高無上之崇拜對象,其所信仰的神是多重的,而且都各司其職,除了自己也容許其他神的存在,彼此之間只要互不侵犯,即使立場不同、善惡互異的神也不例外。
三、民間信仰不具支配信仰的權威,它不像有些宗教一再強調「○○才是宇宙間唯一的真神」之理論。
四、民間信仰不具有完整的、倫理的、哲學的體系,所以沒有宗教教義,各神有各自的一套規矩,同一項信仰,在不同地方各有一套自訂的法則。
五、民間信仰沒有教規、教義,甚至可以說民間信仰是非常鬆散非常隨性的。
六、民間信仰不具有專職的神職人員,像是通靈的乩童或神譯人員,以及寺廟裡的管理人員,都是臨時兼差性質,平時各有自己的工作,即使許多廟宇平時並無人管理,都是有事時才臨時召集的。
七、民間信仰不具有自覺的信仰意識,也無所謂「信徒」之身分,人們信之則來、不信則去。
所以在民間信仰中見不到什麼經典,不像基督和天主教有聖經、佛教有佛經、伊斯蘭教有可蘭經。也不像這幾大宗教都有創始者、教主、教宗等宗教領袖,而民間信仰則沒有教義、經典和宗教領袖。一般宗教的入教有嚴格的規範、儀式和手續,如基督教的洗禮、佛教的受戒、剃度和皈依,而民間信仰卻是一時的興來或隨興的求去,都是來去自如,不需要任何手續和儀式,完全是一種即興而來、隨性而去的信仰活動。
這種或稱為「漢族民俗宗教」的民間信仰,既是儒、佛、道的混合,又非儒、非佛、非道。在上古時期的中國社會,它是漢民族信仰的基礎及核心,在漢代外來宗教尚未進入中土之前,這種民間信仰是漢民族信仰的主流,也是漢文化的核心。
中國的民俗宗教,源於自古以來各種自然崇拜、庶物崇拜和靈魂崇拜的原始宗教,後來與中國儒家思想相結合,儒家思想中尊親、敬長的孝道,衍化為祖先崇拜,成為民間信仰的主要部分。
到佛教傳入中國以後,融合中國道家、儒家思想為一體的道教才在中國境內創立,於是民間信仰又揉合了道教和通俗佛教的多神信仰在內,舉凡儒家的尊親敬祖,佛教的悲天憫人,道家的清淨無為,統統被概括了進來,構成民間信仰的幾項要素。
在這種民間信仰中,道教所佔的比重最大,通俗佛教次之,儒家的成分表面看來較少,但儒家思想卻已融入平民百姓的生活當中,有時又表現於各種信仰活動的儀式當中。這些民間信仰早就把許許多多儒家文化內涵融入生活,許多信仰與日常生活成為不可分的部分。
民間信仰雖然沒有固定的法則,但它卻在無形中孕育出一項社會人群間的道德約束力量,這種力量往往比有形的固定法則更具有強大的約束力,譬如有些人可能對於所謂的「公德心和責任感」不屑一顧,但對於他所信仰的神明則是百依百順、言聽計從,其發揮的力量不遜於任何一種宗教信仰。
提到民間信仰,以往許多人都會聯想到「迷信」,更直接的說,有很多人都誤認為民間信仰是一種迷信,只有某種宗教才不是迷信。如果這麼想,那就是對於「信仰」和「迷信」認識不清,殊不知,既是信奉宗教就是一種信仰,適當的信仰都有助於心靈的澄靜與安適,漢族的民俗宗教也不例外。但是如果過度沉迷於某一種信仰,甚至進入痴迷的程度,那就成「迷信」了,任何一種信仰都不例外。
譬如某一信徒對其所信奉的宗教神,抱著「有求必應」、「信奉某一神就可以得到某種酬償,不信就會有報應」,這就到了痴迷的境界,這就是「迷信」。反之,對任何一種宗教,僅止於信仰而不入迷,這就是有益於人心的「信仰」。民間信仰中那些為了神靈遶境時的某種儀式而爭、奪得頭破血流的現象,就已進入迷信的程度,是不值得提倡或宣傳的。而對於那些標榜著只要信奉某一特定對象就可以達到某種目的,甚至說信奉某種宗教就可「民富國強」,這樣的宣傳同樣是一種迷信,是不值得採信的。
貳、閩南民間信仰形成背景
閩南民間信仰是一項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內涵,在上古時代的中國即已形成,且成為廣大的中國民間主要的信仰活動,近代以來,這些信仰不但在閩南地區流傳廣泛,且隨著移民流傳到海外僑居地和台灣,這種特色來自其衍生背景的多樣化所形成,在認識閩南民間信仰的特色之前,我們必先探索閩南民間信仰的特性及其形成的背景。
閩南地區是我國東南海隅邊陲,地理位置特殊,此地早期是越族的聚居地,在春秋時代之前早就有其璀燦的文明,秦漢之後,每當中原戰亂,都會造成居民遷徙,閩南地區成了亂世遺民避亂之桃花源,或是忠臣義士意圖匡復中原整軍經武的基地。
今日的閩南民間信仰,是融合了中原地區古文化的精髓,加上閩南當地古越族的族性和原有的習俗,經過不斷的演變,形成了今日閩南民間信仰的主要成分。其形成的背景大致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古閩越族的原始信仰:
秦漢之前,我國大陸東南為百越族的聚居地,大概從浙江到兩廣甚至到越南北部沿海千里之地,各族雜處,統稱百越。在今福建省境內的原住民,則稱閩越,閩越族在其身體上也有一項斷髮紋身的習俗,身上所紋的主要是蛇的圖案,包括這個「閩」字都來自蛇的象形。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中,閩越族的后裔一直保留著斷髮紋身的習俗,這種情形和台灣原住民大致相同。
閩越族的文化中還有一項重要特徵,就是「好巫、尚鬼」,秦漢以前閩越族的巫術名揚天下,連漢武帝也非常推崇。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派大軍入閩滅了閩越國,並將閩越族的官吏、貴族、軍隊和部分百姓強制遷徙到江淮一帶,以杜絕後患,這時有部分閩越族人躲進山區,逃避了漢軍追捕,有些後來再與漢族融合。但越人好巫尚鬼的傳統始終存在,與陸續從中原傳入的漢族巫術相結合,相沿成習,成為民間信仰中一股很盛行的活動。
《後漢書》載:「會稽俗多淫祀,好筮卜」,《隋書》說:「江南之俗……信鬼神,好淫祀」民國版《龍岩縣志》說:「南人好鬼,振古如茲。石或稱公,樹或能靈。泥塑皁隸,更呼爺爺。疾病掉臂醫門,乞靈木偶。……」。信巫不信醫之風在閩南地區表現得最為明顯,這種現象到民國時期有部分還存在。
古閩越族還流傳著許多民間故事和多神崇拜信仰,從這些民間傳說中可以看出,早在史前時代,閩南一帶的閩越族就有其獨特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和原始信仰存在,到了中原漢族入居後,這些原始信仰,逐漸與移民帶來的中原信仰文化融合為一,成了閩南民間信仰的主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