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浯島文學獎散文組第三名 初春·金門行
初春的三月天,迷霧尚未造訪之際,在萬里晴空翱翔的立榮航空883次班機,衝出雲端緩緩下降,坐在靠窗的位子,雀躍的心情讓我坐立不安,期待出現眼前的一切。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湛藍海面上的船隻,接著是延伸入海的岬角、白淨的沙灘,才幾秒的工夫,一片青綠的景象在眼前攤開。
幾年前的初夏時分,驟起的一場大霧,瀰漫整座島嶼,隨著擴音器傳來飛機停飛的消息,我規劃已久的金門之行,在松山機場匆匆劃上了休止符。與金門緣慳一面的悵然,縈繞滿懷,揮之不去。
終於,金門,我來了。
民國卅九年,父親扛著廿二歲的青春,跟隨陸軍七十五師來到金門,在大小金門駐紮四年多,期間住過無數海防碉堡及村莊,諸如小金門的青岐、上林,大金門的古寧頭、高坑、陳坑、下坑,以及瓊林、沙美、山外、塔后、後壟和東村等地。
雖然沒有參與慘烈的古寧頭戰役,也沒有經歷悲壯的八二三炮戰,駐守金門四年多的時光,父親留下許多深刻難忘的回憶。
父親過世前,曾數次提起,希望我能陪他回到金門,看看半世紀以前,他付出青壯歲月戍守的這塊土地。當時,擔心他的身體不堪負荷,我只是敷衍應付,始終沒讓他成行。
沒想到,三年前的春天,父親在一連串氣候劇烈變化的衝擊中倒下,金門之行的願望,成了他此生未竟的遺願。
帶著父親的企盼,我來到這塊土地,追尋他往日的足跡。
站在慈湖邊,料峭春風帶著些許寒意拂面而來,遼闊的視野在眼前攤開。慈堤旁的觀海平台上,遊客們三兩成群,熱烈地討論著當年古寧頭戰役的種種事蹟。
古寧頭戰役的慘烈與輝煌,眾所皆知,民國卅八年十月廿五日,是許多人永遠記得的重要日子。那一次,我們贏得一場漂亮而光榮的戰役。原本打算在瓊林登陸的敵軍,分乘兩百餘艘各型船隻,因為潮汐與風向的因素,意外地從嚨口至古寧頭沿岸強行登陸,國軍英勇地抵抗掃蕩,歷經三天三夜,終於擊退侵略的野心,成功地保住了金門。
眼前北山古洋樓的斷垣殘壁,流露濃厚的滄桑與無盡的悲涼,牆壁佈滿千瘡百孔,令人怵目驚心,這些大小不一的彈孔,詳實地記錄著當年激烈巷戰的慘烈,細細訴說那段怎麼也說不清的血淚戰史;站在林厝浴血殲敵紀念碑前,空氣中隱約透出一股未完全褪盡的殺伐之氣,迎風搖曳的炮仗花燦爛盛開,橙橘色的花朵映襯著藍天白雲,讓這座紀念碑更添幾分悲壯。
時間,可以沖淡一切,癒合所有傷痛。無論是林厝村、北山村或是南山村,當年震天價響的隆隆砲聲,早已消失在漫長的時間洪流之中,如今以一種靜謐的姿態,安然自在於天地之間。多年前留下的歷史傷口,被歲月的針逐漸縫合了,然而,當年的斑斑血淚,仍隱隱作痛。
最讓我難忘的是,古寧頭戰史館裡一幅幅巨型的油畫,栩栩如生地呈現了當時戰況的膠著與危急,這段史蹟歷歷在目,讓我恍若置身其中。古寧頭大捷,捍衛了金門,也奠定台澎金馬安定進步的局面。
父親曾說過,待在金門期間,最辛苦的事情,就是戍守海邊。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風雨無阻地摸索穿梭在眾多雷區中,一方面擔心敵人來犯,另一方面要顧及自身安危,身心的雙重煎熬,實在難以想像。
身為雄壯威武的軍人,面對日積月累的鄉愁,那能輕易掉下眼淚。我想,當時的他,只能將滿腔的思鄉情懷,以及思親的眼淚,大把大把地往肚裡吞。看著這片海,我不禁揣想,半世紀以前,當父親戍守這條海岸線,每逢月圓夜晚,心中鄉愁漲潮之際,那堅毅剛強的臉龐,是否曾經因為思念遠在四川的雙親,而潸然落淚?
突然,有一種泫然欲泣的激動,在心中澎湃翻騰。充塞在胸懷裡的,不是那股莫名的鄉愁,是對父親滿滿的思念,對於他當年形單影隻的孤寂身影,萬般不捨。
海水的粼粼波光,在湛藍的晴空下閃耀,一排排整齊的軌條砦,兀自矗立在淨白的沙灘上,褪去昔日的軍事色彩,它們的存在,更突顯戰爭荒謬的本質。隔著金烈水道,遠眺海的另一邊,右前方隱約可見矗立著高樓大廈的廈門市,密集林立的大樓,讓我感到詫異,繁華熱鬧的景象可想而知,左前方則是小金門,像一頭安靜蟄伏於海中的雄獅,睜眼怒瞪著彼岸。
我恍然大悟,原來廈門近在咫尺。多年來,眼前這片海,一直扮演著楚河漢界的角色,看似平靜無波,其實暗潮洶湧,區隔了劍拔弩張的兩個世界。
自古以來,金門和廈門被稱為兄弟島,往來與互動極為頻繁。民國卅八年的分裂,撕裂了這兩座島嶼長久的兄弟情誼,成為對峙的仇敵。近年來,隨著小三通的開放,多年來的對峙,有了轉變的契機。
天地之間,似乎沒有一種永遠存在的對立,所有的血海深仇,都有可能透過各種形式,進行和解,這是歷史的必然。
踩在父親曾經走過的土地,置身他昔日待過的瓊林村。擁有超過八百年歷史的瓊林村,是金門最老的聚落,以文風鼎盛聞名。三月的陽光,映照在瓊林古聚落斑駁的圍牆,帶來一絲暖意,除了偶爾掠過的幾聲鳥囀,以及偶爾迸出的交談聲,這裡大部分的時光,是闃靜無聲。
穿越寬度僅能容身的巷弄,有如走進一條漫長的時光甬道,讓那段逐漸被人遺忘的歷史,緩緩流淌而出,供我反芻。
輕輕閉上雙眼,空氣中彷彿可聞到昔日戰火的煙硝味,依稀可聽見槍砲轟隆隆的聲響,腦海隱約浮現年輕體壯的父親,提著槍桿子,快速奔跑穿梭在巷弄間的身影。
父親那段飽經戰亂威脅與風霜的過往,我未能參與。如今,那段屬於父親的兵戎歲月,和我薄弱的生命質量,總算有了交集。我終於明白,為何父親對於金門這地方,有著如此濃烈而難以言喻的情感。那是一種攸關國仇家恨、生死與共的革命情感,深植在心底,像我這種走馬看花的旅客,怎麼也無法體會當年那些離鄉背井、堅毅勇敢的青年軍們,內心隱藏著大量恐慌與不安交織而成的複雜情緒。
以前,我總是無法理解,每當父親提起顛沛流離的過往,眼神中透出一種無以名狀的辛酸和悲憫,現在,我已找到答案。
近午時分,來到正在擴建二樓的瓊林里公所,走進瓊林戰鬥坑道,入口處的對聯寫著「道窮洞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橫批則是「別有洞天」,令人不覺莞爾。我想,這應該是對地下坑道的最佳詮釋吧!
經過「回」字型的轉折,雖不至於暈頭轉向,我早已弄不清楚方向,對於自己位於距離地面幾公尺的地底下,毫無概念。沒多久,指揮所出現眼前。指揮所是一處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空間,牆上的標語寫著「金門的精神:一、生活不怕苦;二、工作不怕難;三、戰鬥不怕死。」昔日眾人恪遵的堅毅信念,讀來格外鏗鏘有力。
在狹隘蜿蜒的坑道裡左彎右拐,幽暗昏黃的燈光下,我踽踽獨行,發出任何聲響,都千迴百轉,不絕耳際。有幾次,我興奮地以為走到了盡頭,一轉彎,竟是更冗長綿延的坑道。離開出口處,我貪婪地多吸幾口清新的空氣,令我喜出望外的是,一尊威風凜凜的風獅爺,披著紅巾,面向東北方,迎風昂然而立。盛開的郁李隨伺在側,美不勝收。
古聚落的閩南建築群,從往昔的歷史中逐漸走出新生命;島嶼上大大小小的碉堡,像是蟄伏在地面偷偷窺探的眼睛,保留著戰地任務時期的特殊景象;路旁偶爾可見的精神標語,依舊深刻地振奮人心。
然而,另一股象徵現代化的新勢力──7-11,已悄悄登陸。夜晚時分,萬籟俱寂的時刻,闔上雙眼、即將入睡的金門,不再只有孤單昏暗的路燈。便利商店的明亮燈光與店招,正逐漸攻陷這座蕞爾小島的夜晚。
擺盪在歷史、戰亂與現代化的渡口,這座富有歷史深度與文化意涵的島嶼正在蛻變,以一種自有的韻律,或快或慢地。
金門是一個適合慢遊的地方。慢,才能體驗更多、感受更深切。來到這裡,必須學習放慢自己的步調,跟著島嶼一起呼吸、一同心跳。這幾天,依偎在它寬厚的胸膛,任它張開雙臂環抱,我知道,儘管再怎麼努力,所認識的金門,猶不及千分之一,它擁有難以衡量的文化深度與厚度,遠遠超過我所想像。
這趟金門之行,未能如預期地造訪許多景點,留下幾分遺憾。這幾分意猶未盡的遺憾,也許是這座迷人的島嶼,對我提出再次來訪的誠摯邀請。
擁有豐富歷史文化與戰地風情的金門,就像一本難得的好書,值得我慢慢閱讀、細細品味。或許,有一天,我將成為一隻候鳥,如同鸕鶿深深眷戀著慈湖,每年回到這座島嶼,投入它溫暖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