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散章三題

發布日期:
作者: 牛漢。
點閱率:698

「草聖」于右老
書法是中國文化,它是專指毛筆字書寫的方法,講執筆、用筆、點畫、結構、分布等方法。如執筆要指實掌虛,五指齊力;用筆要中鋒舖毫;點畫要圓滿週到;結構要橫直相安,意思呼應;分布要錯綜變化,疏密得宜,全章貫氣等。
為了書寫的便捷,書法產生一種字體,草書,始於漢初,當時通行的是草隸,即「草率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為「章草」。漢末,張芝脫去了「章草」中的隸書筆劃形跡,上下字之間的筆勢,使其相通牽連,成為「今草」,就是一般的草書。到了唐朝,有人寫得更加放縱,筆勢連綿回繞,字形變化繁多,成為「狂草」。不過,草書正宗仍以「今草」為本。
近代草書大家當推于右任先生,他的草書大氣磅礡,氣勢宏偉,有獨特的風格。國人向于公求字者,絡繹不絕。為了應付各界求書,監察院同仁劉延濤、李崇實、張泉生、蔣渭水、聶治安,以及于公的外甥周伯敏,都曾仿寫不少右老的字,聊以塞責。
右老把寫草書作為運動,勤書不輟、樂此不疲。他曾說:「寫字有一種豪邁、奔放的樂趣。這種感覺,只有寫草書的時候才有,若寫其他字體,便感覺不到。」有人問他寫字的要領是什麼,他回答是「順乎自然」。
右老到了晚年,作了一首《寫字歌》:
起筆不停滯,落筆不作勢,純任自然,自迅速,自輕快,自美麗。吾有志焉而未逮。
于右老是一位謙虛的書法大家,1964年3月14日,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寫不好,是什麼原因?想來是不用心。」這是何等感人的話!讓那些青年後輩稍有長進便高價賣字的人,慚愧去吧。他寫字無數,只是送人,從未賣字。他窮得要命,局外人卻不知道。他的小兒子要赴美留學,沒有學費。監察委員劉延濤等人建議,出版一冊《于公墨寶選集》。蔣公聽到這個消息,覺得院長靠賣書籌錢,名聲不好,索性將印好的書全部買了去,市面竟未流通。他逝世後,親友整理遺物,發現一只小鐵匣,當眾開鎖,裡面放的竟是欠款條,欠宋副官數千元,欠方副官數千元……這麼偉大的書法家,黨國大老,清廉如此,怎不令人感嘆涕零!
我有幸年輕時見過右老一面,他身材魁偉,面目慈祥,長髯雪白,泛著銀光。可親可敬,永難忘懷。
關於口譯
上世紀五○年代,軍中低層軍官,掀起一股出國熱。這是不正之風。只要通過英語甄試,便可到美國訓練基地接受三至六個月教育,撈一點美鈔,回來購置房子、衣物、娶妻。說起來這是一樁頗為寒酸的秘史。
甄試分筆試、口試進行。美方為了慎重,大多主持口試,此為是否過關的時刻。在口試中,竟然發生下列的笑話:
問:你對1945年美軍原子彈轟炸日本長崎、廣島,造成人民的死傷,有何看法?
答:很好。在反共的時期,軍人應該抱定犧牲的決心,才能完成任務。
洋人聽了傻了眼,接著問:你喜歡打籃球嗎?
答:是的。如果我能錄取,一定學習新的東西,為反共事業貢獻力量。
最可笑的,美軍甄考官還通知我方醫療單位,向這位被淘汰的人員進行心理檢查,他同情對方患有精神障礙問題。
距今九十年前,列寧主持下的共產國際,想在中國建立組織,派了維經斯基小組到了上海。同行有一位翻譯兼嚮導楊明齋,山東平度人,早年家貧闖關東到了海參威,加入列寧的共產黨。馬列主義平平,只是有些固執,固執得近乎偏頗地步。楊明齋翻譯很有意思,維經斯基的話也好,李大釗、陳獨秀的話也好,他認為不對,他決不翻,一概照他的看法翻譯。不久,陳獨秀便看出了楊明齋的毛病,幾乎翻了臉。
作為翻譯,只是一個傳聲筒,不是代表。楊明齋心地忠厚,但馬列水平不高,卻有了問題。如果他的水平高,喧賓奪主,還不致產生誤差。結果,楊明齋還是被調回了莫斯科,最後鬱鬱而終。
二戰時期,作家郁達夫化名趙廉,在印尼蘇門答臘島開酒廠,因性格豪爽,營救了不少僑民,由於他那流暢而典雅的日語,引起日本特務的矚目,最後慘被殺害。若是郁老不為僑民作翻譯,解救他們的困難,明哲保身,他會在日本戰敗後平安返回中國的。
作為口頭翻譯,即興翻譯,沒有比較靈活的應變能力,以及深厚的外國語文素養是不行的。這種基本功,必須靠平時的努力。我在菲律賓南島任中學校長,最怕的是參觀者來校,臨時以英語即興講話。因為講話是否得體,才是困難的地方。
距今六十年前,美國第七艦隊軍艦停泊馬公,澎湖司令官李振清以茶點招待,他樂呵呵地走近麥克風前,親熱地說:「各位美國海軍鬼子,到咱澎湖,我真高興……」我為翻譯員捏了一把冷汗,你可千萬別脫口說出Ghost啊!
太監之禍
太監歷史悠久,人數不下百萬,《詩經》中便有記載,凡宮刑之人,伺候帝王,靠了天子信任,逐漸干預政事,為禍之烈,罄竹難書。魯迅說:「中國歷代的宦官,那冷酷險狠,都超出常人許多倍。」
從歷史上看,宦官專權,以東漢、唐、明三代最為猖獗,而太監染指軍權,始於安史之亂後,天子疑心武將,開此惡例。讓太監李輔國、魚朝恩先後執掌神策軍。唐德宗為防武官稱兵作亂,下令將禁軍全交宦官統帥。玄宗以後的13位皇帝,無不受到宦官的擺佈。
宋太祖最初吸取前朝教訓,百般防範太監參政,宦官到了一定年資,必須轉出外任。但到了宋徽宗,用人最重相貌,屬下童貫,河南開封人,太監。此人「狀魁梧,偉觀視,頤下生鬚十數,皮骨勁如鐵,不類閹人」。初任供奉官,他與蔡京勾結,後在西北監軍,掌控兵權二十年。政和元年,晉升為檢校太尉(相當國防部長)。同年,在皇上支持下,代表大宋出使遼國。後來,回宋,曾率兵大肆屠殺江浙人民,鎮壓方臘農民起義。
在《水滸傳》中,童貫曾率十萬人馬,征討梁山水泊的記錄。在76回77回,作者以大篇幅描寫童貫的隊伍,何等壯觀:「兵分九隊,旗列五方。綠沉槍、點鋼槍、鴉角槍,布遍野光芒;青龍刀、偃月刀、雁翎刀,生滿天殺氣。雀畫弓、鐵胎弓、寶雕弓,對插飛魚袋內;射虎箭、狼牙箭、柳葉箭,齊攢獅子壺中……左統軍、右統軍,恢弘膽略;遠哨馬、近哨馬,馳騁威風。震天鼙鼓搖山嶽,映日旌旗避鬼神。」統率這支兵馬的大元帥,竟是一位太監,童貫,這是多麼傳奇的事?
童貫攻打梁山水泊,是小說;但是他率兵進攻方臘,卻是歷史的事實。徽宗退位,宋欽宗三貶童貫,復下令追殺。接旨時,這位太監仍拈鬚冷笑:「還是少不了我!」被人一刀砍下腦袋。
明朝有一本小說《檮杌閑評》記述:功名富貴,原說皆不從正途上來。到京城去,即尋內相出身,方得顯貴。難怪明末自閹成為風氣,京城十萬太監,人滿為患呢!
清入關,即裁減太監,禁止宦官干政。偽詩人乾隆下令不准小太監讀書,而且太監一律改姓王,以免與外臣相識勾結。但是,太監的勢力仍是盤根錯節,無法解決。試看安德海、小德張、李蓮英的氣焰,在清末的京城,何等囂張!連洋人也對他們為之側目。
中國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庭在90多歲時,曾寫了一聯:「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孫老是在1996年逝世的。俱往矣。
在歷史長河中,太監、科舉、纏足三大禍,使億萬炎黃子孫蒙受無比的痛苦,但願這不良的制度,以及它造成的影響,絕跡人間。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