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身份走天下
2010年10月18日晨,我到浯江溪口觀鳥,適逢漲潮,許多遷移性的岸鳥如中杓鷸、黑腹濱鷸、灰斑行鳥等,都停棲在潮水還沒有淹沒的沙灘或紅樹林上休息。我用相機拍攝一些中杓鷸的圖像,回家輸入電腦觀看,發現有二隻中杓鷸的右腳上,掛著上黑下白的腳旗。我用電子郵件向東海大學的台灣水鳥研究群問有關腳旗的繫放者,得到的回答是這二隻鳥在大陸崇明島繫放的。牠們在遷移途中路過金門,略作休息之後,將再飛向更南的地區越冬。
鳥類學家在鳥兒身上套金屬腳環、色環、腳旗、發報器或彩色標幟等,都是研究的一種手段。鳥兒身體被上標之後,研究者寫下紀錄,就釋放回歸自然。上標的鳥兒就帶著標幟走天涯,如再次被發現,無論是在標放的附近,或很遠的地方,便可以知道那隻鳥兒活動的範圍,飛行的路線、距離及所花的時間。拍攝到帶有黑白腳旗的中杓鷸,證明牠曾經在崇明島住過,而在遷移途中路過金門。金門日報也曾報導有些鳥友拍過帶有腳旗的岸鳥,這些岸鳥有的來自西伯利亞,有的來自澳洲或紐西蘭,經由這些帶有腳旗鳥類的發現,證明金門是許多岸鳥遷移必過的中繼站。
在金門研究鳥類的學者,如中央研究院劉小如研究員,曾為戴勝套上金屬腳環和色環,結果說明金門的戴勝不完全是留鳥,可能部份是候鳥。台灣大學森林資源學系袁孝維教授,在研究栗喉蜂虎時,也為其戴上色環。栗喉蜂虎秋天遷往南方,過了一個冬天以後,春天再回到金門繁殖,而被戴上色環的栗喉蜂虎,又被發現回到原棲地,證明栗喉蜂虎對棲地的忠誠度高。學者在研究的鳥類身上,做上各種形式的標幟,目的就在探知鳥類的生活與行為,以解開鳥類生活的密秘。
解開鳥類生活的密秘,對我們人類很重要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人類與鳥類共同生活在同一地球上,關係是密切的。雖然有些鳥類的體色豔麗,鳴聲美妙,帶給人們耳目極大的享受,然更重要的是在生態上的貢獻:如食蟲性的鳥兒為樹木除蟲,食果性的鳥兒幫助散布種子,或鳥兒被其他動物所取食,使生態得以平衡。人類的智慧可以主宰鳥類,將許多人類不喜歡的鳥類剷除,但鳥類對人類的許多貢獻,則尚不為人知。探知鳥類的生活,了解鳥類的習性,有助於人類的生活和生存,並使人類不會濫殺無辜的鳥類。
最近劉小如研究員受金門國家公園之委託,主持金門八哥(加令)的調查,雖然她已經退休,但仍以探知鳥類的生活秘密為志,貢獻社會。八哥在金門的數量很多,幾乎在萬隻以上,而其對農作物的損害,更無以計數。長久以來,人們沒有良好的對策以對,就是由於對八哥缺乏認識。八哥白天在農田裡覓食,夜間群聚在樹林棲息,而他們的繁殖情形如雌雄配對、一年產幾窩、一窩產幾枚卵及如何育雛,則知之甚少。劉小如研究員的調查,除了尋找八哥的夜棲地、計其族群數量、搜尋繁殖地點及研究生活行為,尋求對策,以減少其對農作物的傷害。她的調查方法之一,就是捕捉八哥後,在其背部綁上標幟,然後再釋放,而後用望遠鏡觀察期活動的地點,並紀錄其行為,以探知八哥的生活習性。所以諸位鄉親,今後在鄉野如發現背部綁有標幟的八哥,盼能將其紀錄下來,並將訊息告知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做為調查研究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