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房記
在外工作後了幾年我們停下了漂泊的腳步,拿出幾年的積蓄和從親朋好友那兒籌措的錢勉強買了一套80代中期位置較偏的小居室。儘管小屋位置像城市不經意拋出弧線留下的印痕,突兀地立在城市的邊緣。它沒有許多城區住宅所具有的特徵,沒有寬敞的活動社區,沒有方便的購物環境,沒有如帶的綠樹,和城市的繁華有了隔斷有了距離。然而對家的渴望讓我們暫時忽略了這些弊端。我們就先來個「先有房再擇房」吧!
有了房,我們的小家就有了寧靜的港灣。屋小自有它的優處,其樂融融自不必說,我時常美其名曰小屋能讓人學會獨處學會寂寞,但當我提著大包小袋的食品吃力地行走在回家的路上時,學會獨處學會寂寞成了對現實幽默的嘲諷。伴隨著兒子的出生,小屋就更顯侷促。公公婆婆和兒子一塊擠在一間小房裏,一張大床占了大部份的空間。孩子常常與書桌、立櫃來個親密接觸,頭上身上總是掛著花:「媽媽,痛痛…」當他的兩隻小手摩搓著痛處,發出不大的哭聲時,無奈充盈著我的心緒。也有時等我和愛人忙完手中的事也到了孩子睡覺休息的時間,我們倆正想對電視來個大搜索,孩子一聽動靜就跑來和我們在沙發上嬉鬧。哎,不得已只能回房睡覺。這樣的環境都不敢談及個人的興趣。以前沒有孩子時我總喜歡看看書碼碼字,而現在客廳裏是人,房間內是談笑聲,陽臺上是掛滿各色如彩旗的衣物。小屋裏想要擁有獨立的空間寧靜的片刻成了一種奢求。
又過了些日子,兒子也到了入學的年齡,開始了他人生中第一段的學習生涯。房子的偏僻成了問題:爺倆每天要步行十幾分鐘才能到達車站,乘車後再行走一段路程才能到達幼稚園。小屋附近的路況不是太好,晴天車子一過塵灰漫舞老小兩人弄得灰頭灰臉。雨天更糟,水深水淺覆蓋著前行的路,老小不僅褲腳濕漉行進的安全也讓人擔憂。換房,換市區大一些的房,這個念頭像一隻摁下又浮起的倔強小球在心裏時不時的攪動。
我和愛人一直在尋找著那個想法的突破口。2007年初,單位統一辦理了住房公基金,這個消息像升騰在夜空中燦爛的煙火華美而耀眼讓我和愛人著實看到換房的希望。從此,我們開始關注住房公基金的門戶網站,留心各項相關的住房政策,也細心比較各家銀行的手續費用。房子──成了我茶餘飯後談論的主題。
2010年元月我們選中了一套位於市區中心地段的房屋。交過一半的房款後,我們對剩下的餘款已沒有太大的擔心。兩三年來對住房公基政策的瞭解讓我們第一次對餘下房款能夠從容應對。每月的月供只占了我們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弱,沒有超出能力範圍之外,也不影響我們現有的生活品質。買房──成了我們這一年最開心的事!
如今,我坐在安靜的書房內,面對夜晚波光粼粼的沙溪水,眺望窗外溫暖的萬家燈火,聽著客廳兒子快樂的笑聲,內心洋溢的幸福如花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