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養鴨徙居的「開基祖」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立水。
點閱率:1,442
字型大小:

閩南的鄉社,多數由單姓村民聚居。古人由於種種原因,如戰亂、天災、瘟疫、風水、械鬥、「大姓吃小姓」等,有的家族整族遷居,有的是讓子孫向外拓展。如唐垂拱年間,泉州「紫雲」黃氏姐祖黃守恭(629-712),聽從匡護大師「男兒志在四方,應各自謀創業興家」之言,叫五個兒子各持銅鈸一塊、各騎駿馬一匹,讓他們「駿馬登程往異方,任從隨處立綱常」。五子經、紀、綱、綸、緯分居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詔安,人稱「五安黃」,至今族裔仍津津樂道這位卓有遠見的「紫雲祖」。俗話說:「樹大分權,人多分家」,每個家族的析產、遷徙、卜居,幾乎都有一段傳奇的色彩。如:
同安柏埔(今翔安區洪厝)洪氏開基祖十九郎公洪植,應呂祖「松柏開花是吾家」夢示,於南宋某年歲末離別南安南遊至同安翔風里柏埔莊,值元宵佳節村童掛花燈於松柏樹梢,遠望猶如松柏開花,故於此定居並以「柏埔」為堂號。(西塘張氏「榕蓮」與縣城北門郭氏「松蓮」之傳說與此大同小異)同安白礁(保生大帝吳 故鄉)吳氏十五世吳學德,因爺祖(吳 )托夢,若要往東發展,可到有「牛騎人」的地方定居。吳學德揹著吳 神像,率領子孫往東奔走,來到苧溪(今頭水庫)後埔硿仔口時,忽遇大雨,見一牧童蜇伏水牛腹下避雨,真有「牛騎人」奇景,便在此定居並易後埔村名為石兜。明代永樂年間,浯江顏氏十一世顏同元(1379-1435),不願在金門與同父異母之兄爭分家業,徙居同安縣從順里。因求仙得夢謂五蘆之地是蕃育子孫之所。一日到長興里後塘社收賬,負者不在,其妻告曰:「往葫蘆山耕田」。同元公聞「蘆」心動,叩問村民,西北果有大小五座葫蘆山,便攜庶母林氏定居後塘(原名玉堂),並以「順興」為號(寓意自從順里徙居長興里)。
根據地方譜牒資料的記載,不少宗族的祖先是養鴨為生,隨鴨徙居,成為某個宗族分支的始祖。這種例子各地族譜不難找到。如:
同安丙洲是清代民族英雄陳化成的故鄉。民國版《安同縣志》記載:「丙洲嶼在縣南二十里,周廣二里餘,當縣丙方故名。縣兩溪(指東、西溪)流入巽方,而此嶼在丙,文明之象也。」又因明末鄭成功於此差官鎮守,建築新城,故有「新城」別稱。明洪武年間,南院陳氏十九世陳有瑞攜長子復道,自嘉禾嶼(今廈門市區)陳寮洗馬坑移居同安雙溪出海口之七星嶼(即丙洲),在海灘搭寮養鴨,成為丙洲陳氏開基祖。1993年筆者撰寫《陳化成的故鄉兩洲》拙文刊于《福州晚報》,讚英雄的故鄉「將建設成為廈門經濟特區一座富饒美麗的海濱境新城」。如今丙洲正在建設同安環東海域濱海新城,陳化成的裔孫、當代著名歸僑女作家陳慧瑛說是二十年前被鄙人「有幸言中」。
集美是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的故鄉,也是全國聞名的學村。它處同安潯江西岸末尾,故稱「潯尾」或「盡尾」,相傳明代萬曆十七年(1589)與金門蔡獻臣、黃華秀等五人同榜進士的鄉人陳文瑞雅化為今名。筆者也曾以金門與同安兩山二水集句:浯洲鳳山銀城鳳山山山鍾秀,金門浯江同安潯江江江集美。據當地族譜記載,宋初有陳基字樸庵,原住同安苧溪盧內(族裔稱「盧內祖」),因娶嘉禾塔頭林氏,渡海不便,於是遷居集美渡頭,搭寮養鴨。相傳母鴨一日產兩蛋,村中陳氏大宗祠地原有一土窟,據說那是當年始祖養鴨的「鴨母窟」。
同安縣積善里圓湖保的金鼎美村(今屬海滄區東孚鎮),因村西南有狀如倒置之金鼎的 山,而該村又位於金鼎山之尾故金鼎尾(後雅化為今名)。村民多胡姓,由永定下洋念八郎傳入。元時念八郎帶領兩個兒子在南湖打鐵為生,但日子不順,遂問卜土地公。神示改行養水鴨母,且要人隨鴨行,到達鴨母一夜生兩蛋之地方可定居。父子依神示趕鴨到馬鑾一處名叫「鍋尾」避雨,果然每隻鴨母一夜連生兩蛋,于是便在「鍋尾」(即金鼎尾)定居,迄今繁衍28代。明嘉清戊午抗倭義士胡有燿正是該村人。
同安古莊盧氏,開基祖為唐代官侍御中丞盧鄒,唐乾符元年(公元875年)自河南光州固始縣遊宦入閩。先居同安(時為大同場)瓮內,後徙居盧嶺(今汀溪鎮褒美村)。至十四世盧宗發於元初避難遷往浯島顏厝(今金門賢聚),其胞弟盧宗興則分支縣城之西的古莊號前盧(筆者現在所居「古莊新城」是為其地),以放鴨為生,成為現在古莊六社(即古莊大社、頂官田、下官田、大松腳、前宅、浮蓮)盧氏開基祖。中國文字改革先驅盧戇章(1845-1928)就是該村盧氏之宗光。
同安東園(今翔安區新店鎮)張氏係金門青嶼支派,宗祠大門「青嶼流芳遠,東園世澤長「聯語即是明證。東園原為李氏住居地而稱李厝。明嘉靖年間,倭寇作亂,金門青嶼張敬七世孫張必宜攜子張裕所避難到同安縣民安里李厝埔時,向李氏借溪東一園地搭寮養鴨。後來生齒日繁,張氏成為主姓,張裕所即為東園張氏一世祖(墓在金門楊山)。清代康熙年間,東園張氏五柱張勇省(1660-1728)還渡海到澎湖開拓東石村和雙頭看村。
同安南山(今蓮花蔗內)村民是明代南靖客家余姓的後裔。明洪熙元年(1425年),南靖余氏五世余子玉遷居同安縣城北門經商,後來定居歸德里河田南山村,創分堂號「漳南」。至五世余端鈺、余端好,兄弟合力創建三落大厝(今存)。二房余端好以養鴨為生,於明代萬曆初趕鴨自九溪順流到民安里赤土崗定居,因其地在九溪下遊末端而稱「溪尾」(今屬翔安區新店鎮)。金門昔果山的余姓,清初自同安溪尾分支,至民國又遷烈嶼上庫,斐濟僑領余漢宏先生是該派旅居海外的宗彥。
朱一貴(1689-1721)是長泰縣旺亭村亭下人,小時隨父在家鄉馬洋溪養鴨,相傳母鴨天天下蛋。清康熙五十二年大旱,朱一貴偕父親到台灣謀生,在台南仍「飼鴨為生,草澤群雄過者,烹鴨具饌」(《台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時期》),今台南旗山羅漢門「鴨母寮」即是他當年養鴨的地方。康熙六十年因官逼民反,朱一貴樹旗抗清,受奉「中興王」,同年4月19日被執,解京處死。朱一貴因反清被抄家滅族,如果他在台灣還有後裔,那他也是養鴨出身的「開台祖」。
這種以養鴨為生而成為「開基祖」的事例還真不少。如明代景泰年間同安烏土徐氏開基祖徐友武,同安西亭(今屬集美區杏林鎮)陳氏始祖陳增保,明嘉靖年間同安梧侶柯氏始祖柯厚,明初同安錦園(又名港園、甲園,今屬集美區)林氏開基祖林振盛,明初同安官潯林氏始祖林師生等。他們都在徙居地搭寮養鴨,艱苦創業,瓜瓞延綿,成為一族或一村的開基祖。
查閱這些先人養鴨開科繁衍的村落,多數在海邊或河畔。宋代詩人蘇軾詩云「竹外桃花兩三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水是鴨子的故鄉,灘塗、河溪又有豐富的食料,難怪有的母鴨一天能下兩粒蛋。由於鴨子的食料是各種野生的軟體動物,也由此可想所生的鴨蛋不含激素。
養鴨是一種漂泊不定的職業,有人把養鴨人戲稱作「鴨司令」。鴨子流動性大,人隨鴨走,風裡來雨裡去,勞苦可想而知,還要時常受氣。筆者兒時在家務農,每當「雷公嶇嶇聽(打雷聲),趕鴨去落田」季節,濛濛雨霧中,總可以看到養鴨人頭戴斗笠,身穿棕簑,手持一根尾端札著布條的竹篙,趕著一菙鴨子(一菙鴨有200多隻)覓食。這時幾個放牛娃看到養鴨人便會齊聲喊道: 
鴨菙拄天(形容趕鴨子的竹篙很長),
鴨卵值錢,鴨母勿會生,
鴨哥(公鴨)青暝(眼瞎),
趁鴨的(趕鴨人)病三年。
這是帶有罵人的順口溜,但出自孩童之口,一般養鴨人也祇當是「囝仔嘴,講話如放屁」罷了。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養鴨職業的風險。如果從人類學的角度考究,閩南人這種養鴨的職業也是閩越族先民利用當地靠海近水的地理環境從事生產和生活的遺俗,從中也可以讓人緬懷先人夙興夜寐,手足胼胝以養其親的宗功祖德。
辛卯六月初五 作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