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學藝7─6 漢字學─淺談文字演進與簡化
早在公元前三千年,中國已出現了最早的文字。文字是記錄和傳承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文字學」就是應該是研究這種書寫符號系統的科學。這次李洪智老師上《漢字學》,常把文字符號的書寫演進過程,用power-point播放秀給我們觀賞,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等字體的書寫變化,因為我們是書法專業研究課程班,所以李老師教材比較偏重在書法教學--文字美學這方面多施教。他說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國,提及「文字學」多數情況下指的就是《漢字學》。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當中,惟一能流傳下來,並且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字。古埃及的聖書字,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馬雅人的圖形文字等,都很古老,但它們或因某種歷史原因而消亡;或因文字的根本變革而廢棄。只有漢字,從產生之日起,一直沿用至今,幾千年的發展演變,一脈相承,從未間斷,確實相當偉大,令人驚嘆。(請參閱李洪智老師《漢字學》講義第7頁)
漢字有如此輝煌的歷史功績,對它學習,在探討世界文明以及世界文化的發生、發展與演變規律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李老師指出:「對漢字學的學習,在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傳統方面,也有著極為重要的實踐意義」。
宋人鄭僬提出看法說:「漢字由結繩而來」,我認同。在文字產生之前,中國曾有用實物記事的階段,人們為了幫助記憶,採用過各式各樣的記事方法,其中使用較多的是結繩和契刻,結繩和契刻是其中的重要手段。漢朝、鄭玄,在其《周易注》中也說:「 古者無文字,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也說:「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這是講結繩為約,說得已相當明白、具體了。
到了公元前280年,結繩記事發展,為較為複雜的符號替代,那就是「八卦」的應用,這種畫卦的記事方式,它是伏羲氏當政時所發明和推廣的。它統一了天地間多種不同的記事方式。「八卦」採用了陰、陽兩種基本符號,結合起來,代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的八個組合,就是八種自然形象的抽象符號。
在黃帝時期,(公元前2899-2679年),統一中國,朝中的記事官-倉頡,創造了文字。倉頡細心觀察天象、物體的形態和鳥獸行走過留下的腳跡,從而獲得了靈感,把這些形象刻在木板上,成了「象形文字」。
有了「象形文字」以後,人們又在文字上取得更精密的表達方式,於是就有「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等方法產生,再加上原有的「象形」,成為創造文字的六個方法,後稱為「六書」。
許 慎<說文、敘>還給「六書」分別下了定義(請參閱裘錫圭所著《文字學概要》、第97頁):
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按:一些不能畫出的形狀,只能用抽象概念的符號來表達,如上、下。
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曲折之意),日、月是也。按:以描繪實物的形狀來表示意思,如日、月。
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按:是意義的一部分,加上表示聲音的一部分所組成,如江、河。
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通義),以見指偽(指偽:當意之所指),武、信是也。按:會意字的是拼合兩種以上的圖畫來表示,一個新的會意文字,如止、戈為武,人、言為信。
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按:轉注偏旁部首相同的,或是聲音相近的字,歸成一類,如考者,老也;老者,考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按:假借是沒字可表達,只好用聲相似的字來代替另一個意思。如命令的令,假借為官名的令;長短的長,假借為官名的長。
李洪智老師最後講到「繁簡字」。「繁簡字」是指一個字筆畫繁簡不同的兩種的寫法,「繁簡字」著眼於筆畫的多少,筆畫多者為繁體,少者為簡體,簡化字與被簡化的繁體字,合稱為「繁簡字」。
漢字形體的簡化,從甲骨文時代已經大量出現,此後在群眾中間都不斷創造簡化字,簡化是漢字發展的趨勢。1964年5月中國政府公佈《簡化字總表》共收簡化字2338個,亦即現在通行的規範字。至於1977年文改會公佈的853個簡化字,由於存在問題太多,已被宣佈停止使用。(請參閱李洪智老師《漢字學》講義第11頁)
李老師歸納簡化字的形體來源如下:
漢字形體早已不斷創造簡化字,但要簡化的合理,讓人書寫更方便。文字不斷發展演進是漢字的趨勢,改進創新才能與時俱進,如果創造簡化字,讓下一代年青人,看不懂中國文字,像看不懂中國寶藏-四庫全書的繁體字,那是中國人的損失,是上一代人的過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影響至為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