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同安渡頭外的故事與沈思

發布日期:
作者: 可至。
點閱率:1,203
字型大小:

偶然路過福建省政府附近的海濱休閒區,才發現同安渡頭工地已經完工,並且有不少參觀者,我十分驚豔於休閒區的造型,這個「以民眾休閒、懷舊、夜間散步的空間」處理成的「船首前航」景觀,突破了軍事營區肅殺景象,而且能閒適的連接起海天一色,真令人佩服這份設計的獨特眼光,不過在感覺悠哉的參觀行程裡聽到的故事,卻興起我想補足史料,並給予服務理念的提議。
故事一:
2011年新春伊始,園區有兩位中壯年人士,恰巧都推著自家老年人的輪椅,來到新修建成的「同安渡頭」走春,他們的兒子,招呼了一旁參觀的其他人們,幫忙推抬輪椅,應該是想讓自己行動遲緩的老父親,下階梯去觀看中山室,但是沒辦法成功。
其他參觀和幫忙未果的人,義憤填膺的就罵起「縣政府不懂得督促工程品質」「文化局怎麼任由古蹟胡亂修葺」之類的話,這個時候,老人和他們的兒子們,卻異口同聲地制止這些抱怨,還不斷地安撫眾人「承辦工作的人有多辛苦」「在地工作不容易討好」等等敦厚的話語,停息了對這個場景的想像之後,講故事的人戲謔的宣布答案「因為這兩個人,正是前任金門縣府顏副縣長、現任金門縣文化局李局長。哈哈!信不信由你」
「耆老和他們的兒子們,都只能望著美麗的同安渡,嘆息而無奈?!」
同樣旁聽故事的年輕參觀者,瞪大眼睛懷疑的質問。「文化局長家的老父親手繪圖,被貼了個紙片都沒人管;副縣長家老父親
拚命護衛的顯影史稿,詩句寫出錯字,竟然也無法更正,還好他們沒有方法推輪椅下去看,否則不氣死老人家才怪?」
那負責建造工程的人,沒有陪過人家來看過展覽嗎?不知道,不知道也能想像「人性化」方便的服務設施,是最最必要的土水工作中,可以表現文明成果的部分啊!「我們很少來,但是來這裡的大多數是老人家!」
「既然是休閒區,那就要注意到殘障設施!」
故事沒什麼奇特,背景和所以虛構的成因,卻真值得我們深思:
因為要進入展示館,對於提供手繪圖稿的莒光路頭李增輝老先生,和提供顯影史料的莒光路尾顏西林老先生,行動這麼不方便的參觀者而言,前任金門縣府顏副縣長、現任金門縣文化局李局長,都是事親至孝的在地人,他們和你我一般民眾一樣,有權利想讓自己九十好幾的老父親,親自觀賞一下他們成為「耆老」後,所提供的史料真正具有的價值感。
(應該是企圖提醒老人家重視自己,讓他們滿足於自己能夠成為歷史片段的敘述者,而且希望可藉此透過親情、鄉情的牽連,幫忙提攜年輕一輩的金門子弟,能夠關心金門的命運與發展吧?)
但是位址地底、曾經擔任最安全、隱密休憩場地的「中山室」,現在卻一定、只能是連輪椅也吊掛不下去的史料展示館?換個場地不行嗎?
史料的殘缺不全和錯誤,即連一般南門里的民眾都看得出來了,為什麼沒能儘快修正?
難道只有生出非常有才情、公務員子弟的「老人」,才夠資格參與歷史的資料供給,成為文化「耆老」的一環?七嘴八舌的交談之下,有一個「上網才能週知」的年輕聲音發出,立刻就有同伴把小小平面電腦,擺在由張國根利用整塊花崗石雕的「日軍強徵金門馬伕殉難紀念碑」檯上,差不多十分鐘之後,我已經回辦公室,聽到另外一個故事:
故事二:
青年才俊的承辦人,憤怒的指責書寫文字說「這些寫的是什麼東西啊!讓人看也看不懂,狗屁不通嘛!」旁邊坐著不發一語、無奈微笑的地方文史工作者和幫忙鍵入記錄的年輕人,工程師如釋重負、謙虛地表示「還好我有把該負責的硬體工程如期交代,而且還用盡了力量,把原來的爛攤子,從評乙等、長期落後的工程轉化成文化花園囉!」罵口突然停住,嘆了長長的一口氣,用著彷彿敘述別人不相干的事情那種口吻,悠悠說道:
「是啊!休閒景觀吸引越來越多的觀光客,遊覽車一車一車的到全聯福利中心吹冷氣,來同安渡頭坑道上廁所!」
「誰也沒有注意到寫錯的字句和套用不對的手繪圖哪!誰哪會想到,儘寫些古時候的什麼文言文啊?」
「慘了!被陳長志發現了史蹟石頭塊,建商是怎麼搞的,那麼大意?」〈建造金門石橋碑〉的碑座,成了同安渡頭改善工程中的消波塊」(陳長志,2009)
故事也並沒什麼吸引人,只是再一次提醒我們深思故事虛構的成因:
金門必須加強對待文化的教育,讓稍微懂得珍惜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的人增多──我們都可以從以上故事中發現,金門人常常自誇擁有豐厚的文化,然而當面對這些歷史時,所見到反應態度的和進行保存的作為,卻往往只有「草率」可以形容。
如今新修建成的「同安渡頭」工程,原來是2009年度,金門縣向中央爭取經費的一個交通建設案──招標的時候,運用的是「龍堡三營區空間展示工程規劃設計」,重點置放在軍事營區空間的重行整理與規劃,而後承接工程的,卻是台灣某個有名的室內裝修設計公司,2009.07金門縣工程進度檢討會上,縣府研考室還指出,交通旅遊局「同安渡頭軍事設施轉化再利用工程」、「軍艦博物館建置先期規劃」等「長期落後或停滯之計畫」,請「加強自我控管,積極辦理。」
過了兩個月,當時任職福建省政府的陳滄江議員很有創意地提到,「南門里擁有形成建構花園社區的元素」,社區發展協會也致力紅樹林生態的推展,結合剛挖掘出來的清代古炮群、同安古渡頭、蚵田文化特色,絕對能整合成一個相當優勢的金城鎮的文化花園。同時也有在地文史研究人士積極提議:
「趁老人還在,趁文物還未盡失,趁大家還想聽金門的戰爭故事,趁許多人還懷念在金門當兵的歲月,如果我們能夠提供他們一個回憶的空間,那麼,他們會樂意來金門消費」(許維民,故事,2010)如此天時地利人和的狀況之下,「同安渡頭軍事營區暨濱海遊憩資源整合計畫」,包含軍方釋出的海岸據守區塊,便成形為交通旅遊局委外的「龍堡三(82據點)營區」再利用工程之一,而文字史料展示的工作,當然是「順便交付」出去的。因而我們今天所看見的地下「中山室」,展覽史料,是非常受限於空間的:2010.02.04這個園區規劃案的文字資料期末審議時,因為只能放進去12展版,終於決定了「以金門建縣年代為主」,切入民國史的小部分資料展覽,重點訂定在「同安渡頭發展與周遭人群的互動歷史」,所以展示資料與文字的「老少咸宜」程度,只好就設定、把握在中學生階段,比較適當而且安全。
就巧在辛卯年中秋,楊樹清回到他最繫念的故鄉,從金門大學五樓研究室駐地推動藝術校園,借一張草蓆,鋪天蓋地的就把六年來最大的天心月圓和詩意,獻給了同安渡頭,還忘情地回首楊媽輝的《情牽同安渡》,惹盡一群故友心上的離人淚,這個腦袋充滿才情的寶貝喔!他可是一看展示資料,就能夠生產歷史補遺的高手,你看吶!
『金門建縣九十周年暨世界金門日的舞台上,楊媽輝以《情牽同安渡》登場,…亦悵惘於滿載島嶼心路的同安渡已湮滅、不復見。
再有大陸作家康玉德以小說《霧罩金門》勾勒同安渡,「這是民國十四年…,地點在金門縣後浦港渡頭」;「林闊發現這條賊船的時候,人正走在石棧橋上。
這道石棧橋一頭連接渡頭的石堤,一頭斜斜伸向後浦港中,…。鄉里早就組織了壯丁在渡頭上的橋亭裡輪流守望,…』
大致上,這已經浮繪了同安渡頭曾經留在金門縣志上的環境影像,展示室裡提供古渡頭手畫圖稿的李老先生,今年才「九十二歲」,不過在十二歲的時候,他就從此處往大陸「走水」討生活去,被參觀者詢問到同安渡頭展示資料不清楚的部分,主要不在這些耆老們,提供的史料真假等問題,遇到錯誤不改以及史料被腰斬得斷落殘缺,才是我們從這個故事聽出來的不滿意──展示資料可以教育大眾,呈現的資料是否用心取捨,更可以獲得長遠的文明表率效果──閱聽這些虛構的故事,雖然難免被斥責為無聊,但是和我一同在辦公室會心偷笑的人,都好希望改善一下金門文化工程的品質!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