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老年生活小筆記

發布日期:
作者: 許其正。
點閱率:963

為讀寫而提前退
為了想讀完想讀而未讀的書和寫完想寫而未寫的作品,我提前六年退休。如果以退休就是老人來衡量,我這時就已是老人了。
既然是為讀寫而提前退休,我一退下來便即衝向讀寫了。十三年來,我讀了不少當年沒空去讀的書;而寫作這最大的夙願,我更加足馬力,往前直奔,勢如脫的野馬。總計已出版了三本中英對照的詩集、二本中希(臘)對照的詩集、一本中蒙對照的詩集、一本中英日三語的詩集和兩本翻譯詩集,已發表的作品包括詩、散文和小說可成書約六本。
讀寫是靜態的。僅只讀寫而不顧身心健康是不行的,所以我也做了些動態的活動。除了特殊情況,我每天做運動,包括體操和步行(起初還打籃球和桌球)。另外,旅遊也是我少不了的活動。
生涯規劃雖因人而異;但對退休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在我之前之後退休的,有的已離開了。這不一定是因為他們的身體比我差,年齡比我大,最可能的原因是,沒把生涯規劃好。退休前,一般過的是比較規律的日子;退休後,沒有「朝九(或八)晚五」的規律約束,人便會茫然若失,無所措其手足,心無所屬,那可能就會「提早出局」了。對我來說,時間都不夠用了,哪有多餘的時間空出來,去「茫然若失,無所措其手足」?
水!我要水!
前年七月,我作了一次攝護腺手術。去年四月,我又到台北榮總作了一次手術。兩次手術,前者失敗,後者成功,除了醫術差異外,後者主治醫師要我多喝水是最大因素之一。他不用插管去輸出清洗身上殘餘的血水及身體內的有害物,而是要我多喝水,自行給排出。
水!我要水!(註)
如果水不夠,身體會在那裡猛叫猛要求,只是自己沒明顯聽到就是了。這或許是忙或「麻木不仁」造成的;但是最主要的是習慣。習慣之影響於人也大矣!有人甚至說,一個人身體的健康與否以及一生的成敗,全繫於習慣,不是沒有道理的。生命缺了空氣立刻死亡,水不足則慢慢凋零。
水是人身體內重要成分。水少了,我們平日吃進身體裡的許多營養輸送遲滯,身上的廢棄物和吃進去的有害物沒能排出,日積月累的結果,病就來了。許多人生病,其實種因於缺水。我的攝護腺增生,造成排尿困難,尿不乾淨,問題就在這裡。手術後,我遵照醫師指示,多喝水,那些鬼東西排出去了,問題就解決了。更有甚者,不僅解決攝護腺問題而已,連其他一些以前的毛病,也差不多解決了。
當然,喝水也要適量。做什麼事都不能太過。過猶不及呀!
註:引自拙詩「渴」。
鱔魚銜走便秘
越來越喜歡便後探看馬桶裡那隻鱔魚表演功夫了。每次便後,我都喜孜孜地探看。
攝護腺手術造成便秘,困擾了我好久。終於有那麼一天,我看見一隻鱔魚銜走了它。
是這樣的:那天,我從坐了好久的馬桶起身,只見一隻鱔魚的頭載沉載浮地在水裡游泳。當我壓下沖水閘門時,那隻鱔魚便銜著它,隨著流水倏地向下溜走了。
我原不知道那個動作有什麼大不了的意義。慢慢地,那個動作越來越頻繁,竟至每次都如此。
隨著那個動作頻頻展現,我獨自尋思了好久,終於領悟到:那隻鱔魚把我的便秘銜走了,連同病痛和不幸。
哇,好不歡暢!那個動作顛覆了我認為那是髒臭的傳統思考,宣示了病痛和不幸的離去。婦女產後及病人手術後便秘是常見的;當鱔魚出來銜走便祕時,臉上就該開出美麗的花了。
每個人都不乏那隻鱔魚,只是如何養殖,各人巧妙不同就是了。好好養殖牠吧!
步行
退休以後,除了少許例外,我每天黃昏時候總會去步行,出門也儘量以腳代車。
以腳代車?回到古早時代了?窮到只剩腳了?
非也!
人生著有腳,為什麼不用?不用,它就要退化。許多老人,病痛纏身,起源於退化;而退化是從腳開始的。腳一出問題,病痛隨即來報到。腳須要鍛練。以腳步行,正是鍛練腳的動作。適當地利用腳,不要廢而不用。用便進廢便退呀!
不過,人的全身重量都靠腳支撐,跑步時,它的壓力極大,所以其實跑步不是很好的運動,尤其是老年人。不少老年人膝蓋出問題,徵結就在這裡。跑步和爬山,除全身重量外,還加上跑步和下山時的加速度,更重了,就造成膝蓋的磨損或骨折,問題就來了。所以鍛練,少跑,多步行。這是最好的策略。要鍛練,也要保養!
鍛練!鍛練!
走吧!把氣血提升
走吧!把血壓降下
走吧!把健康走出來(註)
(註)引自拙詩「步行」。
老人和小孩
「老人若囝仔。」
「老人囝仔性。」
是的,老人像小孩:身體較為虛弱,一個不小心就會和疾病交朋友,要靠別人的照顧,走路要別人攙扶,甚至要坐在輪椅上讓別人推,甚至吃飯要別人餵,甚至穿衣要別人幫忙……。總之,他們屬於弱勢族群。
只是,他們有不同處。最大的不同處是,老人越來越「縮水」,越來越虛弱,並且慢慢退位,慢慢「枯萎」;小孩則越來越長高,越來越健壯,並且慢慢「成熟」,慢慢成為「主導」。
老人社會來了。這是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的事實。老人充滿社會的各個角落。大家都把希望寄放在小孩身上,期待他們趕快長大成人;卻每每忽略了老人。其實,如果小孩是初升的太陽,老人應該是燦爛的晚霞,兩者同樣重要。
可貴的是,經過了歲月的洗禮,經驗的累積,工作的磨練,老人身上有不少智慧的結晶。那是會發光的,每每在西方天邊彩繪成燦爛的晚霞。世人應予善加珍惜,善加運用,不應隨意廢棄。至於小孩,更應善加培育,使其成長壯大,成為有用之材,文化的棟樑,為社會作出貢獻,讓世界更加進步,人類更加幸福,樂享太平。
讓座
同樣的一句請坐,同樣的一個讓座動作,各有不同的感受。想當年,自己是年輕的小伙子,是讓座的主體。因為年輕力壯,每在車上看到老弱婦孺或形容明顯疲憊的人,便會把座位讓出,我自己覺得心情很好。那是一種快樂的感受。
後來年紀漸大,在各種磨難的欺壓下,身體漸被磨損,使自己也有被讓座的影像掛在身上,成為讓座的客體,常有年輕人讓座。那滋味,便滋生出各種酸甜苦辣的不同感受。
退休的第一年,有一次在公車上,眼前一位年輕人穩如泰山地坐在座位上,一動不動,很覺得那年輕人不懂得敬老尊賢。不料到了下一個站牌,一位和我同時退休的同事上來了;那位年輕人竟然讓座給他。顯然那位年輕人不是不懂敬老尊賢,是看我還不夠「老弱」,才不讓座的。這時我的心情立刻翻轉為喜,其歡愉真是無法形容的。我是不用別人讓座的「年輕人」呀!彷彿自己的年齡一下便衝回年輕了。那是瓊漿一樣甜美滋味的感受!
如果可能,我但願是讓座的主體,而不是被讓座的客體,尤其是讓座者多加上一句「老伯,請坐!」或「阿公,請坐!」,仿佛自己一下被趕離人生場域了。
該有多好呀,如果永遠讓座而不被讓座!
閉一隻半眼
曾經是個相當有規模的縫紉補習班教師,曾經是個美術高才生……相信她應該是視力很好很細心的人,和她結婚後她也一直是如此;可是最近卻發覺她越來越糊塗了:開了燈往往忘記關,東西拿了往往不放回原位讓我要用時找得團團轉,出門往往忘了帶鑰匙,尤其掃地抹桌椅往往留有污點,洗碗也是的……總之,是眼力差了,或是粗心大意,而且越來越嚴重,也越來越讓我受不了,說是說過了,規勸是規勸過了,有時候不免要生氣,說她幾句;但是有用嗎?你說歸說,她錯照錯,那怎麼辦?我有時候整個人簡直要崩潰了……。
她越來越常說眼睛看不清楚甚麼的,我總建議她買眼藥水來點。有時候似乎有效。不知是否真的,還是她虛與委蛇,騙我一下的。可是越來卻越不靈了。那只好去找醫生了。
陳醫師是他還沒當醫師前我們就認識的眼科醫師。就找他去吧!
「這是老人機能退化症。每個人年紀一到都多多少少會患的。而且不僅這樣,還會變成粗心大意,忘東忘西,常出差錯。」他看出我不大以為然,轉向我說:「你別不信。你終究也會的。」
「那不是要亂成一團嗎?」
「那也沒辦法!只好耐心診治了。特別是另一半要很有耐心,不然常常會出問題。對方出現這現象,心中要能包容。」
「怎麼個包容法呢?」
「常聽說,婚姻要長久,婚前要睜亮兩隻眼,婚後要閉一隻眼,要包容對方,別太挑剔對方的小錯。」他話鋒一轉,仿佛是針對我們而說的:「我認為對年老夫妻,這還不夠。一對夫妻想白頭偕老,安度晚年,最重要的是,到老年時,要閉一隻半眼。」
好個閉一隻半眼!是給我的當頭棒喝。
我絕對不要這樣
一個風和日麗的傍晚,我同平日一樣,在公園裡正做著漫步機的運動,一個老人走到我前面那台,也做了起來,並豎起右手大拇指,向我比著手勢。我每天來這公園做運動,這老人我卻沒見過。待我做完,便過去和他聊了起來。原來他是從嘉義來的在他兒子這裡短暫居住的,已九十一歲了。我們就這樣混熟了。這是常事。反正老人嘛!大家一起來做運動,一聊就熟,成為朋友了。幾天後,我們聊起了老人應有的態度,竟然見解相同。這是我們的意見:
老人社會來了。這是全世界共同的趨勢,任你怎麼擋都擋不住。老人已經人滿為患了。社會上不論哪個角落,幾乎時時刻刻都看得到老人。他們很多都是有殘缺的。
看到拐著腳走路的老人,你我總會在心裡說:「我絕對不要這樣!」
看到被用輪椅推著走的老人,你我總會在心裡說:「我絕對不要這樣!」
看到說話不清的老人,你我總會在心裡說;「我絕對不要這樣!」
「絕對不要這樣!」這是你我說了算的嗎?時間是不允許你我這麼說了算數的。誰能力抗時間而不失敗?時間每時每刻盯住你我,磨呀磨,拉呀拉,最後必定摧枯拉朽似地摧毀你我。
那就好自珍惜自己吧!養成良好習慣,顧好身體健康,至少不去麻煩別人,自己能過自己的日子。這是很起碼的做法。盡可能不要讓自己的子孫疲於奔命來照顧。盡可能不要拖累他們!
說是這麼說,不易做到。儘管這樣,還是要堅持。
堅持!堅持!
堅持好好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路。
自得就好
那段日子,我常去長青活動中心打桌球。該中心每週五下午有個卡拉OK活動,兩點開始,在二樓。打球的朋友告知我,要我也去唱。禁不起誘惑,有一天,我終於去了。
雖然都是老夥子,卻也相當活潑。很好的現象!好像都回到年輕了。其中有一個老女人很特別。她的年紀已經七十二了,唱起歌來,總是走音,很是刺耳,用五音不全來形容最恰當了。一首好好的歌,經過她的口一唱,便變調了,可說是難以卒聽之至。可是很奇怪,她總是旁若無人地唱,歡天喜地地唱,更妙的是,別人唱的時候,她還起身走過去,翩翩起舞起來--那種在許多歌唱節目中常可看到的伴舞,而那些老人家也不以為怪,還給掌聲鼓勵。
我初來乍到,屬於新生,心中有話,不好開口,只好把疑惑吞進肚裡。
後來漸漸混熟了,不免把疑惑說出。
原來她一向就是如此。雖然唱不好,但是那麼自在自得,而且全身心投入,再差也是好的。這是大家共同的認知。什麼事,只要認真,努力以赴,沒有什麼可嫌的。誰忍心譴責或非難一個認真自得的人呢?我於是也有了這一認知,覺得她很好了。
於是,每次去,每次聽她自得地唱,盡情地舞,並且和他們一樣,在她唱完後,舞完後,不住為她鼓掌……。
活在希望裡
「活的越久,領得越多。」
這句話,最先喊出的是保險業者,現在除他們喊以外,慢慢擴展開來,普遍為一般人使用,尤其更適用於老人。
養老,靠什麼?靠早年在職場收入的儲蓄。這儲蓄,因為個人每每不能有恆心,所以有國家的介入,今天已到強迫儲蓄時代了。我們耳熟能詳的諸如公保、勞保、健保、農保、國保等等,都是的。除健保不領年金但省了醫療費用效果一樣外,都有現金可領,尤其分期領年金的更是「活得越久,領得越多」。這就間接產生了一個副作用:既然活得越久領得越多,當然要活久一點。為什麼人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除了經濟的繁榮、營養的充足、生活的舒適、醫療的完善等因素外,這或許也是一大助力吧!
物質上作用已不小,精神上更有大作用。為了領得更多,所以領取的老人會珍惜生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不讓病痛來身上報到,每天心心念念要活得更久,讓自己活在希望裡。這才是大用。人不能活著而沒希望。人必須活在希望裡。簡言之,人靠希望而活存。老人更要活在希望裡。如果老人個個都有存活得更久之心,那麼,他們必定看待明天是光明的,期待明天會更好,則可以想像得到,這世界將是充滿健康和諧、安和樂利的。這是多麼美好的世界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