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誤入歧途的情懷─《金門地方書寫與研究書目彙編》序

發布日期:
作者: 羅志平。
點閱率:1,163
字型大小:

去年十月,秀威資訊科技公司以BOD的方式,免費幫我出版了《金門行業文化史》一書,我將版稅換成贈書,四處分送親戚、朋友、同事。有位同事對我豎起大拇指,一句話都沒有說,想來必定是不知該說什麼。當大家都在為國科會的研究計畫絞盡腦汁時,我竟然花了四年的時間寫了一本與自己學術專長,或教學內容毫不相干的學術性著作,而且字數將近40萬字,真的只能用「不可思議」來形容,連我自己都覺得莫名其妙。年輕時從未想過走上學術研究這條路,只因家貧,覺得只有好好讀書才能出人頭地,就這樣一路考、一路讀。除了大學聯考由理組轉文組重考一次外,倒也順順利利,拿到博士學位,升到教授。沒想到卻在升上教授後才發現「興趣不合」,學術研究不是我的最愛,文學才是我的初衷。於是我用學術研究的框架包裹一份對文學的熱愛,以散文和雜文的方式完成這樣一本硬書,形式上是一本論著,內容其實是我對家鄉的懷念。人到中年,容易被溫情主義感染,閑暇時特別愛回憶過去。透過對家鄉人事物的敘事,我得以寄託少小離家的思鄉之情,其中有回憶,有期許,有憤慨,有時不我予的無奈,總而言之,這是我「不務正業」的結果,卻也是我很想要的成果。
學術太硬,文學太多情,歷史則只是別人的故事。我想給自己留下一些記錄,古人說:「立德、立功、立言,謂三不朽」,我不敢存這樣的雄心壯志,只是單純地想寫些東西,寫我如何走過半個世紀,如何看待週遭的人事物。從學院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研究可能不夠嚴謹,但作為一份歷史記錄,它的真實性經得起驗證。在寫作過程中,我查閱了很多資料,發現金門人真的很愛讀歷史,愛談歷史,愛寫歷史。尤其是在金門縣文化局的積極輔導下,隱然形成一股名為「金門學」的研究風潮。許多地方文史工作者紛紛投入研究與書寫,累積的出版物已足以在圖書館中設立專室典藏。然而,對金門人來說,歷史像座迷霧森林,幾十年下來,繞來繞去,還是在森林之中。一半的人不知道如何走出去,一半的人根本不想出去。金門人在這座森林裡編造自己的神話,自己的帝王將相、自己的歷史論述,以及自以為是的感覺良好。
讀歷史讓人可以鑑往知來,我因學歷史得以清楚看到,從學術發展的內涵來看,「金門學」已過了顛峰期,來到了必須調整的瓶頸。由上次研究的經驗,我深切體會資料是學術研究的基礎,誠如孔子所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誠然,如果沒有足夠的文獻,即便博學如孔子,也只能感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文獻資料對於學術研究的重要性,不待多言,然而,學海浩瀚,知識龐博,任何人都不可能盡知天下事,因此文獻徵集的工作也就相形重要。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金門學研究已累積了相當的成果,也有不錯的成績。若能將這些前人的成果加以彙整,讓年輕學者參考,踵繼前賢,再接再厲,為金門學研究開疆拓土,提升金門學研究的水準,使之成為受人敬重的一方之學,應該也可以算是一種「立功」。雖然只是編輯的工作,一種壯夫不為的末技,但實用性可能比任何專書更有價值。基於這樣的信念,我又做了一件別人看來「不務正業」的事,編了一本金門地方書寫與研究的參考書。
本書共收錄資料4,620筆,包括一般圖書1,538筆;學位論文505筆(碩士467筆、博士38筆);期刊1,542筆(期刊1,157筆、學報82筆、雜誌74筆、研討會或書中章節229筆);視聽資料112筆(含電子書);報紙文章498筆;調查與研究報告297筆(含國科會計畫案);族譜55筆;拓本30筆;地圖12筆;手冊31筆。資料內容以學術性或較具學術參考價值者為主,凡圖書或文章題名為「金門」者皆在收錄範圍,題名未見「金門」,但主題或關鍵詞中含「金門」者已經過進一步篩選,確認為相關論述。資料作者若為金門在地的文史作家,或金門籍的知名作家,其作品盡量收錄,尤其是藝文創作,雖未必以金門為構思,但作為一個「金門籍」的作家,其思想本身可能有值得研究的地方,因此詳附其作品以供參考。這類作家以《金門文學叢刊》為主,皆列名在國立台灣文學館「台灣作家作品目錄系統」中,有其一定的社會知名度和公認的文學成就。
所謂的「金門學」係就廣義的角度思考,仿照「台北學研究主題資料庫」,將資料分成十大類,除了傳統的「地方學」之外,另加入社會科學、應用科學與自然科學。尤其引進國外資料,包括英文與日文,嘗試從國際的視野來理解金門,使「金門學」研究不再局限於這塊土地上的人事物。西文資料中,關於金門的寫法有Quemoy,有Kinmen,也有用通用拼音或漢語拼音如Jinmen與Chin-men者,拼法或有不同,但多已確認是今日之金門島無誤。大抵上外人研究金門者不多,主要仍是國人在國際刊物上的論述,多為國際關係與自然科學,其他領域仍待開發,即便是大陸學者的研究也偏重在「台海危機」與「兩岸關係」,對傳統金門學中的三大主題「僑鄉、戰地、閩南」,或具有強烈金門意象的「建築、聚落、古蹟」,尚未見重要著作。或許是因為金門文化屬於閩南文化的支流,也可能是因為早年金門的閉鎖,資料蒐集不易,使中外人士無由了解這塊土地。
金門開放觀光後,國內外媒體蜂擁而至,各種報導節目令人眼花撩亂,目不暇給,可惜都是浮光掠影,觀光行銷的作用大於學術的價值。值得肯定的是影音器材的使用,擴大了金門學研究的深度,對保存或推廣金門文化史蹟貢獻甚大。電影與電視節目競相來金門取景,加上到處可以買到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與金門縣文化局委外拍攝的紀錄片,多數的閱聽大眾對金門已不再陌生,然而,鏡頭下的金門與實際的金門,畢竟還是有著一道隱形的鴻溝,急待學界藉由學術研究來填補。視聽資料是一種新式的傳媒,可以彌補傳統文字書寫的不足,對一般人的影響力超過文字資料,但方便性仍不如一般書籍,而且容易被誤導,這正是影視史學長久以來被人詬病的地方,也是史學家不願相信影音器材可以忠實呈現歷史的論辯。
解嚴後,與金門相關的論述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就數量而言確實驚人,很難想像這樣一塊蕞爾小島能夠激發如此多的著作,尢其是學位論文,更是多到令人訝異。從學術價值而言,碩士論文或許仍有待努力,多數論文只能視為一種學生習作,或是一種在職進修的工作心得報告。博士論文的情形則不同,需要更多的資料,更堅強的理論架構,更精闢的論述觀點,這樣的規模需求,一樣難不倒金門,仍可出產數十本以金門為題材的論文。國外部份分別來自廈門大學、福建師範大學、北京體育大學;美國波士頓大學、南伊利諾州大學、密西根大學等,顯示金門學的研究內涵與深度不可小覷。這些學者目前也多從事教學,繼續在與金門相關的領域上做研究,對引領金門學的教育和研究貢獻良多。本書所收錄的博士學位論文中,有一小部份是金門籍文史學者的撰述,主題雖然與金門無涉,但是這些人幾乎都是金門書寫的常客,因此附其學位論文以供參考;其餘都是關於金門的研究,撰者則多數不是金門籍。
在金門學的資料中,有一種出版品是其他地方學難以超越的,也是讓很多外地學者稱羡的地方,那就是各種調查報告和研究報告。學術研究需要資源,包括人力物力,也包括財力,許多學院中的教師為了申請一件國科會的研究案苦心積慮,能夠如願以償的卻只有少數,原因是國家財力困難。相較之下,金門縣政府的財力向來令人刮目相看,它的財力一方面表現在對縣民的社會福利上,另一方面也展現在文化的推廣上。近20年來,由縣政府、文化局、金管處委託的研究案、規畫案、計畫案,超過200件,包括墓園、碑碣、建築、古蹟的調查與修復,投入的金額超過數億元。姑且不論這些資源的被瓜分是否公平,就成果而言,顯然無法讓人滿意。除了少部份的報告被出版成書,提供大眾閱覽外,甚多是以影印本的方式被丟棄在圖書館的角落,或是以電子檔的方式被鎖在資料庫中,乏人問津,有些則是早已不見蹤跡。修復後的古蹟看得見,研究計畫和調查報告卻無人審核,無人追。對這些學者與研究人員的心血結晶,應該要有更完善的保存計畫和作為。
慎終追遠是中國人的文化傳統,金門人在這方面的作為還沒有被完全異化,仍可強烈感受到「海濱鄒魯」的氣息。在這座島上到處可見宗廟建築,無宮無廟不成村,是金門自然村的一大特色。同姓村民幾乎都有血緣關係,村裡的宗祠每隔數年就會舉行較大規模的祭典活動,碰到家廟整建落成奠安慶典時,連旅居國外數十年的鄉人都會被叫回來。宗族祭祖是有形的活動,編修族譜則是維繫宗親關係的無形力量,二者相輔相成,皆有其深層的社會和文化意涵。隨著兩岸局勢的和緩,兩岸共同編修族譜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向,各姓氏族譜愈修愈完善,尤其是許多譜牒專家也加入修譜的行列,讓族譜編修隱然成為一門新的顯學。在文化局的補助下,已出版的族譜數量相當可觀,加上專門的研討會和刊物發行,使族譜學成了金門重要的一項文化產業。
文學是一種心靈的饗宴,沒有國界,不分國籍,不分族群,只要是偉大的作品,都可以撼動人心。在台灣文壇和新加坡華人圈,不乏知名的金門籍作家,其成就皆已獲得肯定,作品也經常出現在好書或暢銷書排行榜中。詩、散文、小說,名家輩出,老榦新枝,爭奇鬥豔,熱鬧非凡。本書所收錄的期刊一半與藝文有關,大多是以上這些作家書寫金門的作品。《金門文藝》復刊後,不但積極召喚老作家重新耕耘,對栽培新秀也是不遺餘力,「浯島文學獎」、「金門文藝營」,歷年來都有不錯的成果。儘管成果豐碩,金門文學終究還是不成氣候,尚未能成為一個「流派」,作品中或許有著濃厚的原鄉情結,有著金門人的獨特歷史情懷,但要成為世界級的作品,仍需有大江大海的氣勢,不能一直圍繞著小城故事打轉。文學不分國籍,當然也不分年齡,兒童文學與童書的出版,是文化的紮根教育,欣見有識之士為此所作的努力,不論是從教育思考,或單純只是為了行銷金門觀光,都是一條正確的路。
四海之內皆有金門子弟,在各自的領域內表現他們的才華,因此,必定還有更多未被發現的報導和記錄,遺憾編者才學有限,無法盡得所有的訊息,致使資料的蒐羅仍有遺珠之憾。收錄在本書中的資料,也有可能因編者個人的主觀意識,產生取捨的偏差,未能真實反映現況。在此,除了向這些前輩作家表達深切的歉意外,也期盼對此有興趣的同好,繼續編修更完整、更週全的參考書目。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十年,學術研究想必也是如此,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金門學研究必可開花結果,綻放新的光明。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