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的身影
春雨連綿多日,接續連日的濃霧籠罩之後,太陽終於露臉,天空一掃陰霾,大地呈現一片光明。一天比一天濕熱的天氣,人們紛紛將冬衣曝曬收藏後,開始翻箱倒篋地找出夏裝來。就在這春去夏臨的季節,世界聞名的金門「迎城隍」活動,以及各鄉鎮的大大小小小廟會,正如火如荼的輪番登台,位處島上中樞重鎮的金城更是幾乎沸騰起來,就在這一天,阿爸卻重重跌了一跤,從此一病不起。廟會的熱鬧喧嚷依舊,但人事已非,少了阿爸忙碌穿梭的身影,天空似乎黯然失色不少,草木也感同悲。
廟會在金門民間一向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每年農曆六月初,西門「外武廟」都要連續做醮三天,阿爸平時即是維護廟裡廟外整潔的基層志工,逢此一年一度的盛會,他跟夥伴們於數日前就經過多次研討,並且開始分工合作,有的負責會場的布置,有的策劃慶典的進行,有的專責跑腿打雜,阿爸的任務是協助雕琢供品和調理食材,其餘的工作,更需要志工們不辭辛勞、不求回報的付出。在地人都知道「外武廟」又名「馬舍宮」,奉祀主神為關聖帝君、韓王爺,其中,韓王爺為西門境守護神,除了消災化厄、保境安民外,還最擅於捉拿竊盜,因此每一年外武廟做醮,不但吸引了附近的居民前來頂禮參拜,祈求神明保佑,他鄉的信徒,也不辭路遠,扶老攜幼前來膜拜,每年皆可見善男信女絡繹於途的盛況。
記得有一年「馬舍宮」做醮,阿爸已到廟裡忙了許多天,那天,午餐時刻已過,我循著鑼鼓及嗩吶聲響,近乎小跑步的來到外武廟旁的戲台下駐足,已忘記午餐時間的阿爸,仍在廟裡忙碌的穿梭,他一身汗涔涔,不得清閒的觀照著活動的進行。香煙繚繞下,只見他背上的衣衫濕漉成一片,額頭及髮梢豆大的汗珠,一滴一滴順著脖子往下滑,最後被肩上的毛巾吸收,大半條毛巾已被汗水浸溼。
阿爸視為神服務為一生的志業,他憑著中年才從總鋪師父學來的廚藝,目睹公益活動亟需人手,十幾年來,不論是城區舉辦的廟會,或是鄉里間的婚喪喜慶,報酬事小,只要有可出力的項目,他必然全心投入服務的行列。夏天,他冒著燠熱酷暑天氣,揮汗如雨的工作;冬季,他不畏刺骨嚴寒,在低溫寒風中忙碌,責任心的驅使,他經常得清晨出門,必到事情告一段落,才踏著夜色返家。
阿爸工作投入得如此渾然忘我,一方面是宗教信仰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源自他「骨力」又熱心為公益的個性。就他的想法,能有機會在眾人的活動中貢獻自己所能、盡一己棉薄之力,即能感到收穫的快樂,他常說:金錢並非人間之至要,有些價值是超乎錢財衡量之上的。因此只要體力許可,大小廟會或社區活動,阿爸一定不會缺席。他做志工奉獻自己才能,熱誠和勤勞受鄰里稱道之外,在家裡,阿爸的好廚藝,更是為媳的我所望塵莫及的。幾十年來,他最拿手的絕活是金門道地的家鄉菜─燕菜。每逢年節慶典,前一天才聽到廚房傳來急切切的刀剁聲,隔天餐桌上,就有一大碗色香味俱全、細如粉絲的燕菜上桌。此外,綿密香甜的糖醋排骨,酥軟的禮餅,軟硬適中的蒸蟳飯,鮮美可口的對菜,營養豐富的蒸鮮魚,脆而不碎的炸點心等,經過阿爸的巧手,彷彿加了獨家秘方的佐料一樣,口味總是比一般的菜餚略勝一籌,「廚中妙手調美味,席上盤飧散奇香」,作為他的晚輩,感到既幸福外,對他更是肅然起敬。
「國繁伯!休息一下,抽一根菸吧?」年輕人拿著一包香菸,彈出一根擺到阿爸面前,「不了,謝謝你,我已戒菸了。」年輕時,他常置身於癮君子間,讓自己沈浸在吞雲吐霧的氛圍中,品嚐「飯後一根菸、快活似神仙」的樂趣,分享彼此「菸濃於血、血濃於水」的深厚感情。幾十年的抽菸史,要一個人改變朝夕菸不離身的生活談何容易?然而心中一把正義的尺,讓阿爸堅持辨明對錯,分清是非,當他看到衛生署公布「抽煙有害身心,影響家人健康」的禁菸宣導後,嫉惡如仇的本性,使他在短短幾個月之間,斷然就拒絕了香菸的誘惑,控制了菸癮的發作。有人一輩子都在戒菸,卻屢試屢敗,即可知戒菸的困難度。菸癮就像體內的一條經絡血脈,乍看清晰明顯,卻讓你抓不住、逮不著,無法去之而後快。菸癮潛藏體內,不定時就活動一番,當它悄悄來時,不抽一根,簡直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很多戒菸者因缺乏意志力,最後功虧一簣、臨陣破功。阿爸值古稀之年,竟能在短時間內戒掉陪伴大半輩子的抽菸積習,可見其做事的決心和毅力了。
個性隨和,待人真誠,加上勤奮又不與人計較,使阿爸深獲社區鄰里的肯定,獲得來自四面八方的友誼。公車上、街道上,見到熟識的人,他總是笑容可掬的,率先伸出友善的手,主動和人打招呼。「人未到,聲先到」,在他回家的路上,遠遠即可聽到他與鄰居寒暄、問候的聲音。「心寬體自安,喜樂迎福來」,兒孫輩受他陽光個性的薰陶,均能以愉悅的心情面對工作挑戰、努力前行。平易近人又好相處,阿爸的朋友遍及浯島各鄉鎮,他曾受邀為生肖中「十二龍友會」會員並受其照顧,一年一度的相聚和聯誼,表現著會員們知福惜福的情操,也啟動了關懷社會,服務人群的作為,他們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熱心為善的一個組織。
多達數十人的大家族,阿爸是公正無私的長者,自從嫁入夫家作為阿爸的媳婦,從日常的相處中,即不斷感受到阿爸的親切與慈祥。「胳臂一定向裡彎」並非他的待人哲學,他視媳婦、女婿如同己出。在晚輩心目中,他就像一座高山,威武但不嚴峻;像浩瀚大海一樣,包容但絕不護短。雖然他父母早逝,沒有機會讀書,但阿爸的人生哲學卻可寫成一本好書,讓我一生受用。例如對於晚輩間的爭執,他總是勸我們「人無完人,得饒人處且饒人,凡事留有餘地,給人留個面子,也是為自己積福」。隨著年歲增長,阿爸勉勵我們要培養「情緒忍受力」,就是要「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能忍才能冷靜處理、化解事情,才有智慧和能力讓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他曾提醒我們,出門在外要培養「挫折容忍力」,因為「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不順心的事常在身邊發生,要去除煩惱,用謙虛擁抱智慧,重新再出發。
回顧阿爸一生,出生於貧窮的時期,成長於戰亂的年代,那時人民流離失所,孤苦無依。可說那是最危險的時代,每個人隨時都可能失去一切身家性命,從此杳無蹤跡;也是最安全的時代,人人不畏艱難,終究得到無限的智慧和一切生活的技能。那是絕望的昨天,百姓一窮二白三無依,也是充滿希望的明天,黑暗之後,必是黎明和豐盈世界的到來。阿爸從青壯到老年,護著一家大小,一路披荊斬棘,在巔躓的路上匍匐前進,終於喜見曙光,巍巍站起,迎風而立,迎接光明的到來。回首來時路,因為路途困阨,步伐反而更加堅定;因為物資匱乏,精神反而更加富有;因為經歷過險惡的環境,反而散發更多人性的光輝。
如今,他的熱心隨和,他的公正勤勞,以及他對子媳的關愛情懷,歷歷如在眼前,但他卻永遠離開了我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任憑再多的哀思與不捨,從今以後再也聽不到他老人家的耳提面命,看不到他的身影。想起他的為人,就像天上閃亮的一顆星,不停的在發光發亮,他是我們後輩子孫的典範,也是我的明燈,引導著我走出人生的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