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閩南文化島」芻議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立水。
點閱率:1,197

閩南文化是閩南民系(包括超越閩南地域)群眾所創造和擁有的文化。其內涵包含閩南物質生活、文物古蹟、方言、口傳文學、民間藝術、民間信仰、民間遊藝、民間醫藥、風俗禮儀、社會家族制度、先賢思想精神等。
金門早有「貴島」稱譽,現有「文化島」、「觀光島」、「休閒島」、「賞鳥島」、「和平島」、「海上公園」、「廈門後花園」等稱。
不管稱什麼島,叫什麼園,都離不開「閩南文化」內核。江柏煒教授認為金門是「閩南文化最後一塊基因庫」,可以成為世界研究閩南文化的藝術中心,因此,應該把金門建成一座「閩南文化島」`,這是基於她有著獨特而且稀有的閩南文化資源。
一、積澱豐厚的物質文化
不可移動的歷史遺物是閩南文化的載體,祇有留住「形」,才能留住「神」。金門雖經戰爭洗禮,但沒有大規模的開發建設,所以還保存著許多記錄閩南人農耕時代生產生活的物質文化。金門陸地面積僅149.101平方公里,六個鄉鎮168個自然村,卻有169座宗祠,指定古蹟44處,登錄的寺廟教堂262處,登錄的歷史建築144處。這些物質文化分佈密度之高,內容之豐富,實是罕見。
金門對於遺存的文化遺蹟,保護給力,修繕到位,政府製定《金門縣維修傳統建築風貌獎助自治條例》,最高補助經費達500萬新台幣,在專家指導下,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先後修繕了一些遺留的古建築。如周全斌故居、楊華故居、烈嶼吳秀才厝、西山前李宅、水頭黃氏酉堂別業、陳景蘭洋樓、倒影塔、許獬墓道坊等。對於名存實亡的古蹟,也斥資修復重建。如太文巖寺和燕南山書院、茅山塔、海印寺石門關、舊金城明遺老街、西園鹽場、蔡厝「豆腐古道」等。這些維修或復建的物質文化,正是研究閩南文化不可或缺的外殼,其中「紅磚古厝」(俗稱金門古厝)又是一大亮點,目前正與廈、漳、泉聯合申報「世遺」。倘若申報成功,肯定會給「閩南文化島」的建設注入更多的活力。
二、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
非物質文化是人民群眾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即活態的傳統文化。金門的歲時節慶、習俗禮儀承襲古風,最有特色。「四月十二迎城隍」的香陣,基本上展示了金門保存以及外來的「非遺」項目,其中總長176米、1246人扛抬的「千人蜈蚣座」還獲得金氏世界紀錄協會頒發的證書(用30萬塊砲彈殼製作的「和平骨牌陣」可能也會創世界紀錄)。金門每個宗族的春秋二祭,儀式非常古老,「大三獻」有108個程序,汶浦黃氏祭祖沿襲周禮,擺列360雙筷子,祭文的長度有四張供桌。金門由於有一批執著的文史工作者,所以地方文化研究成果豐碩。據李錫隆局長介紹,政府主管出版的文化叢書平均每月有三種,筆者鄉下「三秀書屋」就藏有178種金門出版的書籍。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協會還搜集、整理,印刷100多個姓氏的族譜。這些都是研究閩南文化的重要資料。金門富含閩南味的美食也很有特色,除了貢糖、麵線、高粱酒外,還有芋戀肉、炒米血、高粱酸白菜,地瓜貢糖餃、炒海蚵麵線等風味小吃,兔年「世界金門日」期間,還推出具有古早味的麥糊、番薯簽、高粱粿等食品,讓人回味以往「吃番薯,配海魚」的農漁時代。
金門的「非遺」文化,更在于傳承有方。他們通過學校,實行「一校一藝」的薪傳方式,使傳統「非遺」不至消失。如述美國小跳鼓陣、湖埔國小鑼鼓陣、金沙國小南管隊、金沙國中舞獅隊、中正國小舞龍隊、西口國小宋江陣……這些既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也使民間藝術得到發揚光大。
三、傳統原始的文化生態
金門屬台灣離島,又與大陸隔絕半個多世紀,成了海上的「桃花源」,使得原汁原味的文化生態保持良好,這是閩南文化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元素(尤其島上居民普遍講閩南話)。現在閩南地區由於過度開發,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失去了它原有的生態環境,致使古風不在,文化貧血。金門能有這片體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那種淳樸和諧和濃郁親情的「閩南鄉村」,實在值得慶幸。許多外地觀光客對金門的印象是「贏在鄉村,亮在民俗」,而且斷言金門將來是「閩南真正的故鄉」,也就「希望金門能永遠保持這種渾然天成的原始風貌與特色」。田園風光是閩南文化的衣裳,「金門島上風光好,晨曦初露曉霧繞」,「平疇蔥翠山含碧,潺潺春水落花飄」,八方遊客對「好山好水好所在」的金門讚美有加。由於生態環境好,金門鳥類達287種,是全台灣鳥類密度最高的地區,其中如戴勝(金門縣鳥)、褐翅鴉鵑、鵲鴝、天頸鴉、栗喉蜂虎、冠
  等都是閩南地區少見的鳥類,也正因為保存了閩南人這種靜謐的生活環境,悠閒的生活節奏和簡單的生活方式,所以金湖鎮、金寧鄉被列為台灣地區的「長壽村」。
金門「閩南文化島」經陳水在、李炷烽歷任縣長的耕耘,已形成規模,今後如何充實和拓展,在下提出幾點建議:
一、做好重在保護的規劃建設
李沃士縣長提出,在廈漳泉大都市同城化的背景下,金門要走「異城化」之路,「不再走建設高樓大廈的路子,轉而提供輕鬆自然休閒的環境」(見《海峽導報》2011、9、4第15版)。這個思路切合金門的實際情況和將來世界觀光的趨向。舉個例子。對面的同安灣濱海新城,已投資50億元(人民幣,下同)建設中國的迪斯尼華強文化科技產業園,最近又投資200多億元建設多功能文化綜合體中華名牌城,相距僅1008櫓的金門就不一定再建這麼大型的文化城,城鎮化的建設有利也有弊,它可以拉動內需,促進現代化建設,但據聯合國調查,雖然城市面積祗佔全世界土地面積2%,卻消耗著全球75%資源,並產生大量的廢棄物,也就是說,光明前景與災難凶兆並存,李沃士縣長曾經「企盼能有國際一流的設計團隊來為金門保留傳統文化」,據說現在已聘請美國AECOM公司和日月辰工程顧問公司合作設計了金門縣概念性總體規劃。規劃是否融入了李縣長「讓金門豐富的閩南文化遺產走向全世界」的施政理念,筆者未詳。但面對全球化的潮流,金門更要注重地方文化(閩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防止發展中文化的趨同化和單一利益的最大問題。
二、充實儒家文化內涵
儒家文化是閩南文化的核心,金門素稱「海濱鄒魯」,至今仍保留著許多沿襲《朱子家禮》的習俗禮義,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朱熹首任同安縣主簿,在同安的時間有四年又六個月,最重要的是他在同安完成了「逃禪歸儒」(清、顏元)的思想轉換,所以說,同安(含今天的金門)是「朱子學」的發祥地。朱熹在同安期間,鴻漸山、香山、北辰山、蓮花山、文圃山、金榜山(在今廈門市區)都有他的遊蹤。依據他的體力(年方24歲),精力(尚在志學之日)、志趣(看風水)、責職(金門是他視學轄區),《滄浯瑣錄》載他「采風島上,以禮導民「完全可信。因此,應該在燕南山書院旁邊樹立朱子采風的高大塑像。李沃士縣長提出金門「可以打造海濱鄒魯朱子島」,足見主政者對朱子文化的重視,金門雖有朱子祠(在浯江書院內),但孔子是儒學創始人,金門自同安分治的時間正是廢除祭孔的時候,不能拜孔,遑論建廟?今天應該配合孔子學院的建設修建金門孔廟。
朱子學(也稱新儒學)是閩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歷代金門籍學者研究理學有著豐碩的成果。如邱葵《四書日講》、許獬《四書合喙鳴》、張應星《四書大略》、洪受《四書從正錄》、陳榮選《四書旨》、蔡獻臣(四書合單講義》、楊期演《易經管見》、陳可遠《朱子綱且詳論》、張對墀《四書文》等,這些研究儒家思想的地方文獻,可以為閩南文化島的建設提供豐富而翔實的歷史依據和思想內容。
三、創辦閩南文化展示區
金門就是一座閩南文化島,閩南文化隨處可見,當然還有戰地文化、僑鄉文化、南明文化(明末魯王朱以海及遺臣留居金門遺蹟),但主體是閩南文化,為了集中展示閩南文化的精華,可以依托一個閩南建築格局,生產生活傳統方式和生態環境綜合保護比較完好的社區,創辦原生態閩南文化園。展示農耕生活如耕田、耙地、踏車、戽水、吊烏、織網、劈蚵、拾蛤、曬鹽等,及各種「非遺」項目如歌仔戲、高甲戲、木偶戲、南音、鑼鼓唱、宋江陣、打花草、踩高翹、跑旱船等。也可以從島外引進文藝團隊,如答嘴古、車鼓弄、拍胸舞、水車閣、五祖拳、火鼎公火鼎婆、褒歌比賽等。給代表性「非遺」傳承人提供一定傳藝的場所,採用動漫手法,大力宣揚金門媳婦(蔡復一夫人李氏)發明薄餅和鄭成功部將洪旭推行博餅的「非遺」項目。這樣可以彌補金門觀光業「靜多動少」的弱勢,也有助于觀光業的持續發展。
四、活化島外先賢遺蹟
金門自同安始設縣治(公元933年)至辛亥革命一直隸屬同安縣,因其科學蟬聯,簪纓世代,是同安古文明不可缺少的一角,故坊間有「無金不成銀」,「無金不成銅」俗諺(「銀城」、「銅魚城」為同安縣城別稱)。同安縣城是古同安(含現在的金門縣、廈門市各區(海滄部分)及龍海市角美鎮)政治、經濟、交通、文教的中心,所以不少金門籍的鄉賢名宦,在同安縣城或郊區擇居、讀書、科舉,做官,甚至致仕後定居、卜葬。因此,現在廈門境內還幸存不少金門先賢的故居,牌坊、墓葬、橋樑、石刻等文物古蹟,有些已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或步台文物古蹟,如張暉、陳健、蔡貴易、蔡復一、蔡獻臣等人的墓葬。大嶝抗戰期間金門縣政府辦公舊址(七處十二棟)還被列入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這些文物古蹟具有相當的歷史、藝術、科學和紀念價值,是現在金門島內物質文化的外延,同樣可以納入建設「閩南文化島」的盤子。
南中國戰略研究所理事長梁偉洪先生預言:「金門將會成為又一顆閃亮的「東方之珠」,而我堅信支撐「東方之珠」的靈魂正是璀璨奪目的閩南文化。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