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貧乏年代──飲食篇
幾年前,導師班某位學生發現便當內有隻菜蟲,全班驚呼連連,彷若天大新聞,隨即整盒丟棄,不敢食用。另者,帶著學生往中南部畢業旅行,竟然整桌佳餚美味少人動筷,寧可去買其他合胃口的外食,這就是「現代版」的學生樣貌。
回顧兒時,糜硿內不知跌進幾隻尚在掙扎的蒼蠅,撈起之後,隨即享用,還捨不得撈起太多。住校時,菜餚裡見到「蟑螂腿」、「蒼蠅翼」、「雜草葉」,早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並非以前的人偏愛這類「佐料」、或是喜好骯髒不潔之餚,而是若不食用,便無其他食物可以充飢了。
兒時年代,幾乎家家寒微、戶戶匱乏,能圖溫飽,已屬不易,豈敢糟蹋糧食、有所挑剔,每當與學生談起前塵往事,他們完全體會不出、感受不到,只是聽聽了事,無動於衷。在我記憶深處,有幾件令我難忘的往事,願在此提出與我同輩鄉親一起回味。
一、三餐地瓜番薯糊
年幼之時,金門農家子弟,幾乎三餐地瓜,有時煮番薯糊,更是稀稀疏疏、湯湯水水,「吃飯」就像喝湯一樣,若有摻米,也是點綴其中,幾個小孩爭著撈那幾粒米,有如海底撈針一般。飯桌上的菜,經常就是一碗豆鼓湯或醬油,而大夥都是吃得津津有味、樂在其中。
二、戰備糧中鏈仔蟲。
早年倘若有米可食的人家,也是所謂的「戰備糧」,「戰備糧」顧名思義是為作戰準備的糧食,據說台灣初運來金的新米,一定先得儲存起來,而後把儲藏已久的舊米,依次提出銷售。「戰備糧」以大麻布袋裝置,並未真空包裝,因而易於遭污受潮,每當舀米時,鏈仔蟲牽絲成串,歷歷可見,洗米前要先剔除,也捨不得挑太乾淨,深怕無米可炊,幸好大家吃了也都沒有病痛,當年也未曾聽過「黃麴毒素」,不過,即使知道,大概也起不了任何作用。
三、美國糖餅齊垂涎
兒時有位鄰居,是八二三砲戰時自洋山遷來浦邊的居民,好像是在美軍顧問團做事,偶會帶回美國的巧克力糖果餅乾,每當他家小孩品嚐時,一群鄰居的小孩圍繞四周,有人乾吞口水,有人口水直滴,目光全聚焦在那塊巧克力上面,一副副企盼想吃的表情,完全寫在臉上。
四、終年企盼兒童節
就讀小學之後,大家最期待的不是寒暑假,也不是農曆春節,而是一年一度的兒童節,因為兒童節當天,學校發給每人一小包糖果餅乾,許多同學平日嚐不著,這是大家盼望一整年才得到的禮物。
五、香味撲鼻腳車餅
今日小孩,真的是「吃了河豚,百味無味」,當年因無比較,也無從選擇,所以樣樣好吃、皆為美味,就以「腳車餅」為例,腳車餅在今日零嘴中,毫不起眼,新新人類覺得乾澀難嚥,甚至不想多嚐一口,然而在我國小時,腳車餅可說百餅之王、無餅能及,每當老闆端出剛出爐的腳車餅,一旁圍觀等候的同學,聞到撲鼻餅香,個個口水直流,一拿到手,便迫不及待地大啖起來。
六、生津止渴唯開水
今日飲料,口味齊備,應有盡有;牛乳製品,全脂低脂,任君選購。當年唯有開水一味,偶而喝個汽水已是相當滿足,其他飲料,尚未問世,每當運動過後,口渴難耐,幾位同學常是共飲一大杯水,你一口我一口的,大家輪流喝,何克強身強體壯,經常直接生飲井水,開水就是兒時最佳的「飲料」。父親有時買了一罐煉乳回家,於頂端兩側各鑿一孔,而後放在一個加水的小盤上,以防螞蟻侵入,每當嘴饞之時,便會跑去「偷吸」幾口,那股甜蜜的感覺,立即直達心脾,喝下之後,更是通體舒暢。
七、人間極品排骨湯
記得小時候,每當父親要帶我們到後浦玩,我們兄妹總是歡天喜地,除了看電影,還會到「清香飯店」用餐,一個肉包,一碗排骨湯,那是我們朝思暮想的佳餚,這在當年,已是人間美味、至高享受,是一般貧苦人家,高不可及的夢想。
八、一碗麵線一碗飯
國一上學期,金城國中創校之初,尚無廚房,我們住校生三餐都須上街用餐,每人每餐固定是一大碗飯配上一大碗豬血線(麵線一方面當菜,一方面又可填飽肚子),總計是二元,有時再多加半碗飯是五角,餐餐如此,一成不變;更省的同學,光是吃飯,捨不得吃麵線,將飯澆上店裡免費的滷肉湯(實際上是醬油湯),這樣比較下飯。記得當年第一週,我的生活費總共是三十七元,週六回家,父親說我太省,要我捨得吃,我說同學之中還有更省的,其實當年大家都是省吃儉用,不流行「當用則用,當省則省」,只想到「當省則省,當用也省」。
九、飢腸轆轆忍中度
國高中六年皆住校,正值發育階段,消化特別快,記得每天上午十點過後,便已飢火中燒,經常是束緊腰帶,以忍度過,尤其是高三這一年,每到深夜,飢餓難耐,有時嚼幾口乾麵(王子麵),有時含顆糖,或是以睡忘餓,因為睡著了也就不餓了。
十、營養午餐龜仔蟲
記得高中時,我們中午吃「營養午餐」,麵粉與麥片據說是美國援助的,麵粉也不知過期多久?饅頭裡面一隻隻的「咖啡色龜仔蟲」,龜仔蟲的四周也被染成咖啡色饅頭,我們邊吃邊找,邊找邊剝除,一個饅頭能吃下一半已是萬幸了,當年只知可惜與浪費,並無其他想法。
十一、飯後難得見水果。
記得小學課本這樣寫:「飯後吃水果,消化一定好」,當年我們不知其中真諦,尚須老師費心解釋,因為這句話在那時只是夢想,或者說只適用於富裕之家,正如姨丈所言:「為圖一飽,經常一餐喝了八碗糊,但未隔多時,尚未來得及消化,已全排解光光。」餓得無比快速,而水果在當年也不常見,嚴格地說,算是一種奢侈品,有幾戶人家買得起?又有幾人吃過水果?因為在當年吃的都是無油無腥,無須藉助水果消化。
十二、一餐請客飽三日
金門有句俗語:「一頓乎人請,三日呣免落鼎」,這句話在當年並非誇飾修辭,反而有低估之虞,若從佳餚與營養的角度來看,何止三日?甚至幾個月或一整年的累計,也無這一餐來得豐盛,難怪兒時最盼望的是吃喜宴,其次才是拜拜做醮,通常在此之前就已興奮好幾天,吃完之後尚可回味一段時日,請客在當年產生的效應,今人著實難以想像!
十三、稀有之物皆珍貴
「物以稀為貴」,若把這句話用在兒時年代,另有一番意義,由於吃不起佳餚美味,因而顯得珍貴,一旦有好東西,也捨不得自己獨享,彼此互相禮讓。記得某次餐桌上,難得有片豬肉,大表姊為表孝心,夾給姨媽吃,姨媽也是慈愛之母,怎捨得獨享,於是又退還給表姊,兩人一來一往不知多少回?最後不慎掉落地面,正好被桌下的「小黑」吃掉,真是「好狗運」,人運竟不如狗,但是這幅「母慈女孝」的畫面,令人感動!當年的一片肉,竟是如此稀有珍貴。
十四、喝水度日村裡人
由於父親是公教人員,算是薪水階級,生活不會太苦,但聽母親說:有位浦邊村民,三旬九食,經常喝水度日,或者到田裡揀拾他人丟棄的地瓜根炊食果腹。另外有位親戚,第一次吃到排骨湯,才知道原來豬也有排骨,也未曾吃過雞蛋,因為全都拿去換麵線等主食,聞之令人鼻酸,難怪當年營養不良與發育不全者,比比皆是。
十五、吃餿吃霉舅母婆
今日各類食品,才有商品標示,兒時任何食品,全無標示,全是無限期限,直到發霉發臭,才知食品變質,不能食用了,然而對於貧苦人家,食物發霉發臭,並不在意。早年因無冰箱,食物容易腐壞,年糕長出霉點,一般人只是用刀刮除,捨不得用刮的就以溼布擦拭;食物變質有味,只要再行加熱煮沸,異味也就消失了,反正「眼不見為淨」。我的妗婆更是刻苦克難,經常吃發霉發臭的食物,別人丟棄不敢吃的物品,她也來者不拒,一生不知吃過多少過期腐爛的食物,所幸身子硬朗,年近期頤而往生,否則,一定更加長壽。
回顧兒時,再看今日,撫今追昔,實不可同日而語,昔日物資貧乏,樣樣珍貴;而今物資充裕,不知珍惜,似乎也是合情合理。以往的人較能知足感恩、知福惜福;今人這層觀念,似乎淡薄不少,姑且不論是非對錯,而今而後,實在不該責備晚輩或學生,畢竟社會在變遷、時代在進步,老觀念也該跟上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