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繫北勢溪
發布日期:
作者:
張放。
點閱率:672
吳量樂不思蜀,在舊金山,管理餐廳,陪伴父親,她已很久沒打電話回來。在情理上,我和阿珍都不敢催她回台。何況北勢住在英國,聽說北勢正積極想調到柏克萊大學任教,母子團聚,那更不會回來了。
《北勢》雜誌越辦越興旺,每期都有精彩的具有史料性的作品出現。尤其當張樺的回憶錄發表以來,《北勢》每期都有二刷、三刷的現象。這篇連載,扣人心弦,使讀者真正理解「哀莫大於心死」的意義。同時也悟出國民黨何以失去民心,退守台灣的原因。每當新到的刊物出來,我首先看張樺的回憶錄,文章中寫出「好人難以出頭,人材流落街頭」的現象,我忍不住淚流滿面。阿珍不解地問:「你為啥難過,豈不是彈琵琶落淚,替古人擔憂嗎?」
阿珍可能悟不出這個複雜的問題。從張樺的回憶錄,可以證明在漫長的國共鬥爭史,不過是辛亥革命之後軍閥混戰的一頁而已。
成千成萬的人死得冤枉,輕如鴻毛,毫無意義。李發的父親、我的父親在金門炮戰中被老共砲彈炸死,只像秋天枯樹上的一片落葉,剎那間便無影無蹤。至於阿量的母親,縱然死得震撼人心,但,誰還記得她的名字?
即使到了今天,年輕朋友讀了這段回憶錄,只不過發出一聲嘆息;而海峽對岸的人們,或許還以為這是作者編造的故事。
張樺在連載傳記文學作品中,指出執政黨特務系統的特質,「內鬥內行,外鬥外行」,這是用鮮血換來的教訓。過去的失敗,並不是敵人多麼強盛,自己多麼脆弱,那是欺人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