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老家後院

發布日期:
作者: 洪明標。
點閱率:638

那棵茶花樹長粗了,撐破了大缸,高過屋頂了,院子的天空相對小了。看到此情景,母親常叨念要將樹移植到空曠的地方,讓樹自由成長去。雖常如此念想,但樹就在她不留意間的日子裡開出了許多花,一朵、二朵、三朵……數都數不完。這時這麼棵繁花盛開的樹,讓她心花怒放好幾天,真要送人,還真捨不得。
這小院子宛若是個小花園,除了這茶花樹外,日日春、繡球花、文竹、百合、蘭花、鳥榕等花草,一盆一缽挨擠著,為寂寞深鎖的後院帶來些生趣。這院落角隅,能曬到太陽也能避風,盆盆缽缽的花草始終都是綠意盎然花兒錦繡。如此的「地利」之外,有這等的風光,當然也得歸功大嫂,母親她倆這幾年的移植栽種,總是勤於澆水細心呵護。
三、四月的時候,母親骨質疏鬆病痛,住了幾天醫院後,回家靜養,就由家人輪流照顧起居。晚上或著是假日我都回老家陪著她,陪說些話,看些電視,趁空,自己就改些作業,看些書,修些圖,也在老家的屋牆下寫生。
幾年來,都在山郊野外或是在各個村莊裡寫生,沒想到自己所熟悉的老屋院落竟也有上畫的好風景,怎都忽略?真是不識趣。這大概是親狎則慢的毛病,一般人對於身邊所熟識的事物,司空見慣,往往就忽視,甚至忘了其存在。今在陪侍母親的日子裡,一看到那些花草就上了心,找著了題材,就坐下來畫了。
暮春的陽光從周圍的高樓隙縫中照進了院落來,花草一片明媚,多美啊。可當描啊畫啊之際,親切的屋宇院落,竟讓我有些陌生起來。怎會是這般寂靜?那些喧騰的語聲,那些走動的人影,怎今兒都消失不見了呢?
這不是往昔一大伙孩童捉迷藏嬉戲的地方嗎?幾間平房瓦房幾乎就將這院落圍成一個「口」字的格局,只在右邊留了一缺口出入。房子分屬各房族親,因各自的需要,不是當廚房就是作為浴室或是草房。這些房子低矮,但低矮也有低矮的便利,夏天的時候讓人較輕易爬上屋頂曬花生或其他物品,也容易摘取延藤而上屋結實的南瓜。這後院封閉,又在老家巍峨的兩落大厝之後,可說十分隱蔽,是我們小孩捉迷藏的躲藏處。但這後院如甕,只要缺口一站,躲的人無處脫逃,就落入「甕中捉鱉」的命運。童真的心靈怎知道這並不是個藏身的好地方,但大夥卻能玩出樂趣來。
那童真的時候距今是幾個寒暑呢?十幾年前?還是數十年前呢?在我心中,那不就是昨日的事嗎?那些蜷伏屏息暗處的身影,還有那些尋獲人的驚叫聲,甚至那些爭吵的嘈雜聲不都歷歷在目在耳啊?怎眼前卻是靜悄悄的?只有畫筆沙沙微響,只有暮春的陽光曬著,只有盆缽裡的花草,只有晾曬的衣物和一個我。
捉迷藏的孩兒到哪兒去了呢?時間的魔力,讓孩童長成大人了。在成長期間,那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多緩慢啊,童騃無知的嚮往莫不盼望能快快長大,好進入成人的世界,讓自己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利。好不容易由幼童,而少年,而青年,而成年,一階段一階段成長茁壯,然後,就那麼一天,驀然回眸,悚然驚覺那一路走來,怎只是倏忽之間而已,幾年的光景就這麼過了,不禁詫異「流光如駛」,甚至這「駛」字都無法形容其快。一大伙玩捉迷藏的孩童都長大成人了,娶妻生子,成家立業了。由於工作或就學或是其他原因,有的遠渡重洋,移民異國;有的遷居台島,謀求生計;有的在島鄉另起新居,搬離老厝。
子孫出外去,父老輩相繼衰老凋零,不復往昔那人多熱鬧的景象了。從此,後院靜了,大厝也落入寂寞冷清裡。
老家的兩落大厝高聳堂皇,將近百年的歲月,散發著歷史的魅力。早先,在同一路街上,也有幾座同等格局的古厝,但塌毀的塌毀,改建的改建,如今,就剩老家古厝在四周水泥樓房的環伺下,獨立咀嚼著孤涼的苦澀。這兩落大厝,在全盛時期分住四家人,不是「祖兄弟」就是「公兄弟」的關係,就讓大夥聚居在這祖先遺留的古厝內。男女老少共有三十幾人,人口可說是夠稠密的,擁擠雖是擁擠,但也帶來熱鬧。
在那些時日,那些炊飯燒菜的時刻,這家飄來米飯的清淡香,那家送來燒肉的濃膩味,夠讓人垂涎。那些用餐的時刻,大廳擺桌,前廳也擺桌,各家用餐,有時分享,其樂融融。還有那些小孩玩捉迷藏的時刻,那些圍圈坐說故事的時刻,那些共同做功課的時刻,那雨天玩紙船的時刻,那些炊糕蒸粿的時刻,那祭拜祖先時的張羅,那年節歲祀的歡慶……在在都人氣沸騰,歡鬧滿室,都使人回味無窮。但人多口雜,人多有時也糾紛多,尤其是小孩子因遊戲而起的齟齬也不時發生。於今,不管是熱鬧歡慶的,或是糾紛齟齬的,就那麼戛然而止,倏地匿跡不見,只剩滿屋子的空蕩寂寥。
茶花樹長粗了,院子的天空小了,需移植更空曠的地方自由長去。老家院落庇護的兒孫長大成人了,宅院也顯得窄了,於是,向遼闊的世界走去,開拓美好的未來,一棵家族生命樹就分枝散葉開展著。只是,時光流轉,生命中的許多人事物不斷遷徙變化,讓在屋牆下寫生的一顆心,玩味起今昔時那些歲月風情,真是感懷不已。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