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朝四川峨眉山隨筆

發布日期:
作者: 張瓅文。
點閱率:2,052
字型大小:

兩年前,因為外婆過世,朝了一趟地藏王菩薩的九華山與觀世音菩薩的普陀山。一年前,因為要到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班唸書,上了文殊菩薩的五臺山。
父親說,既然佛教的四大名山已經走了三座,今年不妨就到普賢菩薩的峨眉山,圓滿四大名山的紀錄。雖然身邊有些朋友都有去過峨眉山,但多是坐公車或坐纜車上山,真正走完全程的人屈指可數。有句話說:「普賢者,佛之長子;峨眉者,山之領袖。」這座山單趟就有五萬四千個階梯,上下山就破十萬階梯,超過一百公里。是否能克服山之領袖的挑戰,行前的我,一點把握也沒有。據說此次同行的長輩,腳力一個比一個好;因此,為了走這趟峨眉,我連著幾個月,幾乎天天到健身房報到 - 深怕墊後不打緊,萬一年紀輕輕還爬不上去就丟臉了。
抵達四川翌日,清晨尚未破曉之際,一行四十人分成四組,在黑暗中出發。由於上山需要兩天的時間,需要帶些簡易盥洗用品。雖說是簡易,背到最後,在體力透支的情況下,就算只是一瓶水也有如千斤重,更別提大家的簡易行李,其實一點都不簡易。所以父親一開始就顧了幾個當地熟識的滑杆,滑杆原本是抬人上山的,不過大家在選擇一格一格慢慢往上爬時,滑杆的工作變成幫大家扛行李;另一方面,由於大家腳力不一,在山區裡,有當地滑杆陪伴也較為安全。但是,我們不背行李就已經走到氣喘如牛,這些滑杆,每一個都背著好幾人的行李,卻怎麼走都比我們快。有一段路我試圖跟著滑杆的腳步與速度,別說他們背行李走的比我們快,就連他們抬著人,我也還追不上!更重要的是,如果有人付錢要我幫忙扛行李上山,這錢我還真賺不來!
在中國旅行了幾次,以前我沒辦法體會,為什麼對於纏上來的路邊小販,父親總是照單全收,明明這些東西都不需要,而且有些窮追不捨的小販,真的讓人家覺得很討厭。上峨眉山之前,我應該就跟許多人一樣,能閃多遠就閃多遠,總覺得,錢應該是要拿來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對象。可是,真正需要幫助的定義是什麼?我反問自己的同時,心裡浮現了三忠王文信國公曾經乩示過的幾句話:「莫以己之福報評看他人之缺憾,要感天地恩我不似他,感天恩感地恩要憐憫福報不及我之人,聰慧不及我之人。」上峨眉山之後,或許,我還是不喜歡死纏爛打的小販,或許,我還是覺得他們賣的東西我不需要,或許……不管有多少個或許,但我學會了換個角度想,在那個環境裡,我們掏出來的其實只是自己平常吃一頓飯或喝杯飲料的錢,卻能換來那些小販一整天的快樂,如果平常我們都可以毫不猶豫的善待自己,如果我們平常善待自己的一杯咖啡,可以換來另一個人,甚至另一個家庭一整天的快樂,那,又何必猶豫呢?這是我在峨眉山學的第一課。
在山腳下,有許多兜售竹竿的小孩和老人,大家從他們面前走過時,幾乎都沒停下腳步。後來父親買了好幾根,有人就問,買這要做什麼?父親說:「打猴子用的。」幾個人紛紛掏出錢來。走沒幾步路之後,父親將大部分的竹竿放在路旁。有人又問:「不是要打猴子嗎?」父親說:「來朝聖打什麼猴子?跟他們買幾根竹竿的錢,我們喝個飲料就沒了,可是對他們卻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既然竹竿我們也用不到那麼多根,就把多的放在路旁,他們會再撿回去賣。這樣算是幫了他們,也不會傷到別人的自尊心。」這是我學到的第二課。
入山沒多久之後,在一個交叉口,負責陪著我們的滑杆太太說:「右邊要爬坡,左邊不用爬,要走哪一邊?」我心裡想,再笨也知道要選左邊。結果,左邊是走水路,沿途得小心翼翼踩在石頭上面,滑下去就全濕了,不用爬坡也不見得比較輕鬆。在峨眉山的第三課,就是親自體驗什麼叫做「跋山涉水」。
在沿途的中峰寺廟牆上有片黑板,上頭用粉筆畫著阿難尊者的畫像,一旁摘錄著一行禪師的「慈悲的傾聽」。這讓我想起,兩年前在浙江天台縣天台山為外婆做度亡法事的國清寺外,有一個「一行到此水西流」的石碑,那時是我第一次認識一行禪師,這次在峨眉山中峰寺的黑板上,算是再遇。一行禪師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黑板上頭寫著:「如果對方感到我們對他們所說的事情持批評態度,他們的痛苦就無法得到減輕。如果你真愛某個人,那就請你把自己訓練成一個傾聽者吧。」學習傾聽,是第四課。
上山的第一天,因為一個美麗的誤會,我和母親以為我們兩人落在最後,拚命往前追趕,卻怎麼追也追不上前面的人,一直到抵達當天預定的住宿地點仙峰寺,才發現原來我們走在很前面。一般佛教寺廟入寺的護法,除了地藏王菩薩聖地九華山有些佛寺的護法是王靈官外,其餘不是笑彌勒,就是韋陀;而仙峰寺入寺護法神的主神卻是武財神趙公明,這是海峽兩岸三地所有佛寺唯一的。仙峰寺後的九老洞,相傳是武財神的修行地,雖然是在潮濕的山洞裡,裡頭卻有一塊天然石床,終年都是乾的,傳說就是武財神生前禪坐的地方,據說躺在天然石床休息,治病非常神驗。早期大陸對文物的保護概念並不強,所以九老洞裡原始的兩尊財神,早已被台灣人用另一尊更大的金身做交換,然後將原始的兩尊神像請到台中的財神廟。而我對武財神的認識,其實是從金門沙美的財神公園開始。在財神公園裡雖然有許多財神像,但不知怎麼的,每次走到最後方的武財神像前,我總會想停下腳步。財神公園的武財神,是由萬安堂威靈顯赫威嚴天尊大宋三忠王張府王爺開光迎請神靈的。其實在財神公園落成的那天,我就只在武財神前許了小小心願,我不求什麼財源廣進賺大錢,只希望能有穩定的翻譯稿源。結果,在財神公園落成後沒有幾天,我就接到了第一份書籍翻譯的工作,而且之後,果然也一本接著一本。所以這晚能落腳在仙峰寺,我其實還抱著一份感恩的心情。
第二天的雙腳開始有些不聽使喚了,沿途是一路被媽媽打上山的──每次停下來休息的時候,媽媽就會拿著手中的竹竿,在後面敲著我的小腿,舒緩緊繃的肌肉,然後繼續再出發。沿途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看到路邊的小店,因為每看見一間小店,就代表又爬完一個坡,可以坐下來休息,喝碗紅糖涼粉。
接近中午時,我想挑戰一下自己的體力與速度,於是邁開腳步,三步併兩步又跑又跳的,原本走在最後的我,竟也追過了前面的不少人,下午三點十分,第二個抵達金頂。
從接引殿到金頂這段階梯十分陡峭,可是在這段路,我遇見了好多老人家,甚至有一對年近八十的老夫妻,背著行李,一步一步慢慢往上爬。我聽到有路人問他們,為什麼不坐纜車上去,他們說,身上的錢不夠搭纜車,可是他們也爬得甘之如飴。看到那一幕,心裡其實有些慚愧,老人家背著行李都能這樣一步一步往上爬了,我沒自己背行李,還做不到嗎?那兩個老人家後來坐在路旁,喝著自己背上來的水,吃著乾糧,我心裡其實很佩服他們。
坐在金頂上等待大家時,我看到好幾個我們的團員,在走到金頂十方普賢的下方時,放聲大哭。兩天的翻山越嶺,終於抵達的情緒,不是一般坐車的觀光客所能體會的。老實說,我也不敢相信自己真的爬上來了。
有句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我總覺得,下山有什麼難的?可是第三天,我終於知道有多難了。上山時依人數分成四組,下山時則依交通工具分成三組。第一組是走上金頂搭纜車,然後換公車下山;第二組是走下山到接引殿,然後搭公車下山;第三組是全程走下山。大部分的人選擇第二組,選擇第三組的有十個人。我硬著頭皮選了第三組,總覺得,父親這次就是要帶我來爬峨眉山,如果我還跑去坐車的話,實在說不過去,用滾的也要自己滾下山。
我們十個人從早上七點一路跑下山,在五座山裡上上下下,原本預計要晚上才能到山下的我們,大約四點左右就回到起點。一路上滑杆都跟我們說:「最後一個坡了」、「快到了」、「再十分鐘」、「拐個彎就到」- 沒一次是真的。
從金頂下山到接引殿的那段階梯,我記得昨天上山時爬了兩個多小時,結果下山只跑了二十幾分鐘。下山的階梯與上山是同樣的路,走著下山的路時,真的很不敢相信,自己前兩天竟然爬的上來!
不過越到下午,我越走臉色越難看,沿途有時爸爸問我要不要照相,我連從口袋拿出相機的力氣也沒有,一心只想趕快走完。現在想想,自己還真沒用......雖然當下嚷著,我再也不要來爬峨眉山;可是如果還有機會,我想我還是會再挑戰一次 - 不是挑戰峨眉山,是挑戰自己。
這次因為深怕落後,也不知道前方還有多長的路要走,所以沿途是一直埋頭趕路,看到最多的是腳下的階梯。雖然有些人是在前一天終於爬到金頂時落淚,而我,則是在走回山腳下,完成全程的前一刻,在伏虎寺的華嚴經銅塔邊,繞完塔,磕完頭、許完心願的那一瞬間,眼淚也莫名一直掉,我真的說不出那是怎樣子的原因,也無法形容當下的感覺,可是真的不是因為累或覺得自己終於走完了全程。
據滑杆言:從入山處到金頂,上山因繞朝萬年寺,計有五萬四千多個階梯,下山因不到萬年寺,只有五萬又四佰餘個階梯,這三天共爬了十萬餘個階梯,近一百三十餘公里的路程,這三天,應該是我這輩子爬過最多階梯和走過最遠路程的最高紀錄吧! 我做到了!
(稿費捐金門縣立福田家園)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