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繫北勢溪
李發向我苦笑,責怪年輕人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如今後悔也來不及了。
叫他回來。麵食部少不了他。
你別這麼寵他。讓他失業,嚐點苦頭。李發向我這樣建議。我只得付之一笑。
李昇到了北京,並不如意,同事對他並不歡迎。何況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沒有人關心他、指導他,李昇陷於孤立無援的處境,怎麼發揮所長呢!再說,他老實得像一個木瓜,不會笑臉迎人,也不懂虛心請教,因此別人以為李昇驕傲,試問他如何工作下去?
回了「北勢麵館」,受到親熱接待,李彥老闆對他說:「明天恢復上班,薪水照舊,一毛錢也不會少!」
至於雅琴,阿珍搶先告訴她:休息一陣子,妳再接經理。目前,先委屈一下,在男髮部服務。
雅琴滿意極了。
李昇這個天真未鑿的青年,從北京給我帶回一瓶真正的高檔茅台酒。他說現在大陸市場出現不少偽品、假貨,讓人分辨不出來,這是改革開放以前罕見的現象。為了賺人民幣,人心大變,那過去的「雷鋒精神」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他的這些具有現實主義的語言,讓我聽得訝異。李昇在北京待了半年,進步多了。
我把這瓶茅台酒,視若寶物,捨不得喝。藏了數日,最後送給了林姮姣。她的酒量不大,卻懂得酒。她說當前大陸上的美酒,仍是以貴州茅台酒為上品。她準備在適當的時機,炒幾樣可口小菜,再打開瓶蓋,陪我一起喝兩杯。
《情繫北勢溪》這部回憶錄,造成出版界的暢銷高潮,高潮過去,林老已感到疲倦辛勞,湧起交班的心情。他和我商議,是否將《北勢》讓出去,由別人繼續經營,或是宣佈停刊。思索半晌,我憶起軍事學家蔣百里說過:「行百里九十者半。」如果半途而廢,豈不枉費創辦這本刊物的心血。這和我開麵館一樣,其實我已用不著忙碌生意,維持生活;我是為了照顧幾十個職工和家屬生活,以及廣大的顧客的飲食方便,才努力經營下去。如果《北勢》停刊,怎麼對得起成千上萬的讀者?精神食糧比炸醬麵更為重要。
林老聽了我的勸告,無言地低下了頭。
這是一個空前民主的時代,也是空前言論自由的時代。若是向前推20年,張樺的回憶錄是不能發表的;即使冒險出書,也會發生江南事件的風波。你不是為營利而辦刊物,而是為記錄歷史教訓而辦刊物,這種偉大的愛國情操,明眼人是看得清楚的。台北的大人物,也別把知識分子看得水平不高,是非看不清楚,那可是天大的誤會。我不願意和林老進行辯論,我也沒有資格和他辯論,如果停刊,那會造成親者痛、仇者快的後果。
OK,我繼續辦下去。
台灣的人材,雨後春筍,等待你去發掘,這是《北勢》評論刊物的後備力量。栽了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北勢》這本刊物,永遠不朽!
我的話雖然囉嗦、瑣碎,但卻給林詩齡帶來了靈感。他有一日找我談話。問起一個奇妙的話題,改革開放、解除戒嚴,何以仍有極大多數的老芋仔,待在台灣,不願意返回故鄉安度晚年?詩人、作家都不碰這個敏感問題,逃避現實,覺得引不起讀者興趣,這是愚笨而可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