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兒時貧乏年代─衣著篇

發布日期:
作者: 吳家箴。
點閱率:759

「這件衣服已不流行了,我不敢穿出去。」「那條長褲不合身,同學會笑我。」這類嫌東嫌西、挑三揀四的語調,當今隨處可聞,不信請看剛買回來的牛仔褲,新的穿出去既彆扭又俗氣,於是使勁地刷,刷到褪色變舊,這且不夠,尚要拿起美工刀劃破幾個洞洞,起初我以為牛仔褲厚緊不適,開幾個「天窗」通風透氣,也是權宜之計,孰料只是為了流行。
某日外出,還見到一位穿著前面補釘、後面縫布的男子,令我質疑的是衣服不舊,怎會補成這樣,後來才知這也是時下流行的「乞丐裝」,自嘲真是「孤陋寡聞」,新生代的穿著,著實令我百思不解。
回顧兒時,穿著新衣不敢席地而坐,穿新衣還要被打三下,每個人都是「惜衣如金」,一件新衣都要想盡法子讓它「青春永駐」、「延年益壽」,在我兒時,穿著似乎沒有流行之風氣,也無美醜之分別,只要能蔽體禦寒,於願已足。
當年在衣著方面,仍有一些新生代所難以理解的地方,茲列幾則,與同鄉好友一起回味。
一、寬大衣褲變七分
國小之前,我對穿著已無印象,就讀國小之後,我們的衣服只有一種,那就是學校黃卡其制服,幾乎無人有便服,由於小孩成長快速,每次購買制服時,都要大上好幾號,以便能多穿幾年。買來之初,褲管袖口總要捲上好幾摺,隨著成長而後逐摺放下,一直穿到已經變成緊身的七分衣褲,這套衣褲已然見到「歷史悠久」的軌跡。
二、穿補穿破成風氣
由於制服從大好幾號穿到變成七分衣褲,長久下來,一方面只此一套,別無分號;一方面小孩好動成性,因此,衣服破損自是難免,最易磨破的部位是屁股與手肘,母親說:「有些一補再補,早已不見祖布」,換言之,即是拼拼湊湊,縫縫補補,原來的布,早已面見全非,不知去向。記得某日,走在我前面的三位同學,屁股部位都用針線一圈一圈地車得扎扎實實,更妙的是竟然一位車成圓形,一位呈方形,另位是三角形,這種「景觀」,如今已不復見,然而在我兒時,穿破穿補,比比皆是,不必刻意去買「乞丐裝」,我們早已流行,而且行之N年。
三、軍用鞋子最流行
兒時所穿的球鞋,依稀記得以「中國強」與「回力牌」的為主,直到上了國中,由於成長關係,我們傾向軍用球鞋,軍用鞋價廉或免費,耐穿耐磨,整雙全黑,令我印象深刻。高一時 ,金門高中規定要穿黑皮鞋,軍用皮鞋剛好派上用場,同學人腳一雙,成為當年最時髦的皮鞋。
四、一到雨天打赤腳
就讀國小時,許多同學只有一雙鞋子,一到雨天,擔心鞋子淋溼,個個捲起褲管,打起赤腳,然後提著鞋子走路,因為淋溼了,便沒鞋子可以替換,父親經常告訴我們:他們小時候,一律打赤腳,腳底已磨出一層厚厚的趼,走在路上,完全不畏尖銳之物,只要有人穿一雙鞋子來校,全班都會圍觀觸摸,視同「稀世之寶」。如此看來,我們已比前一代幸福多了。
五、麻袋雨衣一款式
現代雨衣,五花八門,當年好像未見精美的雨衣,一到雨天,農夫就穿蓑戴笠,小學生大都「廢物利用」,直接用裝米的大麻布袋,將袋底的一端向內摺入,塞到另一端的盡頭,即成一件簡便型的「雨衣」,而後從頭部披掛背後,可以抵擋一陣雨勢,每逢雨天上下學,成群的麻袋雨衣,也算是一種特殊的景觀,可惜當年無人有相機,不然又是一張難得的歷史鏡頭。
六、穿起木屐啪啦響
木屐應是拖鞋的前身,如今已成「古董」。當年的木屐大都自削自製,父親在我年幼時也曾取木削屐,穿起木屐,可是「威風十足」,走在磚石地面,劈歷啪啦,響徹雲霄,真的是「人未到,聲先到」,後來才以拖鞋取代。母親十七、八歲時,曾赴越南找四舅,帶回一大籮筐的木屐,分送浦邊親友,可見母親年輕之時,金門還買不到現成的木屐。
七、衣服短缺不常換
早年沒有盥洗浴室,一到冬天,許多小孩很少洗澡,也很少換衣服,因為製服大都只有一套,換洗之後,便沒製服穿了,當年尚無運動服,所以要換洗製服是件很「慎重」的事,除非星期日(當年星期六照常上班上課)出大太陽,保證一日能乾,我們才敢換洗,因此,每位同學衣服上的污垢,顯而易見,身上也難免散發出一股異味,同學們心照不宣,彼此了解情非得已!
八、別人不穿我是寶
當今台北街頭,到處設有「舊衣回收櫃」,專門收取別人不要之衣裳,以便轉送需要之人,據說有些完好如新,而且幾天就滿,行善之人,真是功德無量,當然也可見到現代人的穿衣觀,衣服只要不合時宜,隨之棄如敝屣。反觀兒時,許多人都是揀人不穿的衣服,如果差別太大,則是修修改改;如果相差無幾,則是將就著穿,別人不穿的衣服,對我來說,件件都是寶。
九、內衣內褲麵粉袋
以前曾經聽過一場演講,談起美援期間,許多人都把麵粉袋拿來製做內衣褲,將麵粉袋的底部剪成三個大洞,中洞套入頭部,左右兩洞穿進雙手,即成一件現成的汗衫內衣;只要稍作修剪,加上鬆緊帶,又是一件有模有樣的內褲,據說當年如同穿上統一服裝,每人胸前都是印上「中美合作」四個字,加上一個雙方握手的圖案,而背後通通是「淨重二十五公斤」,我雖沒穿過這種時代性的衣褲,但也曾經見過,只是印象已漸模糊。
十、開襠小孩滿路跑
「開襠褲」金門話叫做「開褲孔」,亦即褲底開了一個大洞,適合三歲前的小孩穿,每個小孩的生殖器全都裸露可見,想要大小便時不必脫下褲子即可蹲下解決,也不致沾污褲子,省去換洗的麻煩,這種褲子,今日大概已成「古董」,這類時代性的產物,乃因小孩經常尿溼褲子,處在貧乏的年代,在沒有多餘褲子可以替換的情況下,穿著開襠褲,實不失為明智之舉。
十一、棉裘毛衣度寒冬
時下外套,花樣款式,推陳出新,當年禦寒衣物,仰賴棉裘與毛衣。母親說:此二者純為手工自製,棉裘就是棉澳,襯裡的棉花是自種或買來,而後裁剪布匹逐針縫製,以前的人真是雙手萬能。至於羊毛衣,台灣人稱作「膨紗衫」,母親可說是織毛衣的高手,任何花樣款式,只要經她一瞧,便能如法炮製,不止吾家大小,甚至左鄰右舍、親朋好友的毛衣,也是出自母親一雙巧手,只見母親一針一針地織,從未停歇,當年從頭上戴的帽子到腳上穿的襪子,都是毛衣的織品。說起毛衣,真是好用,小孩長高穿不下,拆後加線重織;大人不穿的毛衣,改織兩件小毛衣,如此周而復始、拆拆織織,絲毫不浪費,毛衣與棉襖,禦寒保暖,助我們度過兒時寒冬,真是功不可沒。
與我同輩鄉親,由於曾經度過這段貧乏歲月,對於衣著顯得特別珍惜,即使物資已經充裕、生活已經提高,在衣服尚未破損之前,仍然捨不得輕易丟棄,「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依舊深植我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