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花言鳥語專欄珍珍‧哈啦高手

發布日期:
作者: 洪春柳。
點閱率:917


珍珍繼《心弦上的音符》、《偷窺》、《星星堆滿天》之後,結集第四本書《高手》,邀我寫篇序。雖然珍珍和我同為金門文友,可是我們鮮少有交集,記憶中,僅曾在電影讀書會見過,曾在文友創作座談會見過,但我卻有點莫名其妙地答應了寫序的「大事」。
既答應了,就得當成一件事來做。首先,我由書稿中,概括出對珍珍這樣的印象:獨鍾語文,勤於寫作;取材庶民,哈啦成文;興趣廣泛,亦文亦畫。
而生活中的珍珍呢?是否人如其文?文如其人?我反邀珍珍作了一次下午茶的對談。
從小,珍珍就表現出對中國語文的特別偏好,十五歲前,她已大量閱讀了家中黃父的《中央月刊》、《中央日報副刊》,並領略得中國詩詞的意境美。但因礙於對英數理化的恐懼感,國中畢業後,她不再升學,提早進入職場,幫助家計。但不高的學歷並未減損她力求上進的強烈企圖心。閱讀與寫作,正是一條她「自我挑戰」的長路。
任職於金城國軍賓館十年,她以大量地閱讀館中的書報雜誌來充實自我,任職於中正國小福利社將近二十年,其作品的發表更屢屢受到學校老師的嘉勉。當然,家人的支持鼓勵更是推動其在寫作路上前進的力量,尢其是黃母,不但支持女兒「讀書寫字」,更是她人生的偶像。從民國65年的第一篇投稿〈心弦上的音符〉變成鉛字後,珍珍戀上了寫作,其中,雖因結婚生子停筆了十三年,但基本上,其在寫作的長路上,是勤快且有恆的筆耕者。
情感豐富的珍珍,原本是以寫作來發抒個人的喜怒哀樂,但隨著成長與歷練,她的寫作取材逐漸擴展為親友的生活記錄,如今,更拓展為庶民生活的百態。取材庶民,思想深度也許不夠,但它能貼近民心,可以得到較廣泛的迴響。作品有回饋,正是珍珍持續寫作的主要動力。
她高興地說著自己如何從朋友的哈啦中來取材,如〈星星堆滿天〉、〈高手〉等文章;完成作品後,再如何和朋友哈啦分享。既是哈啦成文、哈啦分享,因此,如何不虛構情節,原汁原味地呈現出真實人生,且讓讀者有興趣地閱讀下去,這樣的「可讀性」成為珍珍寫作的目標。她喜歡自己求新求變的嘗試,也喜歡讀者對其「為文順暢可讀」的回饋。
持續寫作多年,文字在珍珍的生活中自有一定的份量,即使在這圖像氾濫的電視時代裡,她還是肯定文字有其不可取代的功能與魅力。除非年歲日增、眼力不允許,否則她不會停下筆來,因為哈啦不斷,她的庶民題材亦不會中斷。其實,除了寫作,談起彩繒、美容、旅行……,珍珍一樣眉飛色舞,儼然哈啦高手。
《高手》一書,主要為生活故事。作者還是以一貫平易近人的文字,希望引領讀者,輕鬆分享生活點滴、庶民百態。如〈牽手〉一文,寫小琳如何從阿雲的積勞離世、丈夫馬上牽起新人的手,反省到女人的「為誰辛苦為誰忙」;〈無常〉一文,寫美華如何在醫院裡看生死,照顧壯年罹癌、英年早逝的小弟,領悟到「有錢真好,有閒更好,有健康才是寶」的大道理。而作為書名的〈高手〉一文,則寫蔡爸收女徒弟教乒乓球的故事,蔡媽一個「我也要學」的動念,不僅「智退」了可能成為小三的球妹,還「勇奪」了老人組的乒乓后座,打出意料外的一片天。
有意思的是,〈金門日報〉一文,竟讓我找到了「素昧平生,為何邀序、寫序」的理由,原來,我們都是看《金門日報》長大的!我們都有「出外多日,先生為其整理報紙,以待歸來補看」的經驗,也一樣能完全理解黃父那種「身為金門人,手握金門報」的「感覺」。
珍珍的《高手》結集成書,因緣聚合,我得以先讀書稿,又得以和作者愉快對談,故寫成〈珍珍·哈啦高手〉一文,代為書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