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古同安的稀有姓氏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立水。
點閱率:4,876
字型大小:

古代同安的姓氏,在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就有左翊將軍許??熒奉命率師平定閩越之亂駐軍營城(同安小西門一帶)并因「以久戍,爰卜居於五爐山下,遂居焉」的記載。這是出自宋代朱熹高弟許順之編纂的譜牒資料,應該是古同安最早有文字記錄的漢人姓氏。西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中原有「八姓衣冠南渡」,故五省經略蔡復一為三省參政林一材(同安亨泥人)撰寫墓志銘時說:「吾同人多徙自光州固始,而林當晉永嘉之擾,與陳、黃、鄭四大姓入閩最早。「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開漳聖王」陳元光率領58姓軍校入聞平定「閩獠嘯亂」;唐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析南安縣西南四鄉置「大同場」(後來的同安縣)時,牧馬侯陳淵率12姓入浯(金門)牧馬;唐僖宗光啟元年(公元885年),光州固始縣「王家三龍」((審潮、審邽、審知)率軍校和士兵27姓(據後人統計有72姓)入閩。歷宋、元、明、清、民國,由於改朝換代,社會動盪,北方移民大量入閩,大大豐富了古同安的姓氏。
中國人多姓多。袁義達、杜若甫所編《中華姓氏大辭典》收錄中華民族姓氏達11969個。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國有3490個姓氏(臺灣有1989個姓,其中438個姓祇有一個人)。在這些姓氏中,東西南北,上下左右,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有人姓。有些稀有的姓氏如啊、哦、些、哭、哥、妹等被稱為「熊貓姓氏」。有些姓氏被人稱呼時很尷尬,如姓酒的女孩稱「酒小姐」,姓老的姑娘稱「老小姐」,姓公的男孩讓女孩叫「老公」(惠安洛陽萬安松有公姓人家,後改松姓),姓母的男士被人叫「母先生」,姓苟的老人人家叫他「苟大爺」…因彼此心知肚明,祇好置之一笑。
歷史上由於自然災害(如瘟疫、旱澇、地震等)、官府壓迫(如明代「禁海」、清初「遷界」)、家族犯剿、異姓排斥(即大姓欺小姓)等原因,一些宗族徙居他鄉甚至改姓避禍。因此,有些早時的姓氏,到今天變成少姓甚至消失。據1987年同安縣(含今翔安區)人口普查,同安仍有不少稀有姓氏,如繆、具、渠、固、在、柴等。金門自民國三十八年後,因「天南地北之人,風從雲集,故金門又新增設籍姓氏」,如井、尹、牛、冉、印、房、況、晃、郜、淡、開、龍等,計有106姓(民國八十年增修《金門縣志》卷三)。
下面介紹幾個古同安(含現在的金門縣、廈門市區(海滄部分)、龍海市角美鎮等)現在較為少見的姓氏。
辜:同安元代就有辜姓。同安收藏學會會長吳鶴立先生在新墟辜宅辜厝頭搜集到一方元大德九年(1305年)磚刻壙志,記載「鄉辜府諱郭山文興公女名僅娘,今卜佳城于十八彎下,名邦坪埔」(辜僅娘卒葬娘家)。但辜宅於明成化間由坑柄黃氏遷入,辜氏外遷,今黃氏家廟前尚有辜氏宗祠基址,辜宅也於建國后簡作「古宅」,今屬翔安區新墟鎮。現在新墟鎮的姑井,洪塘鎮的小古宅,民國版《同安縣志》均作「辜井」、「小辜宅」,可見原為辜氏始居地,但現在均住陳姓村民。長興里辜東保的辜東厝,原為辜姓聚落,後來顏姓遷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成為廢鄉。同安縣積善里二十都白崑陽保有辜厝,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白礁人辜南金還中了臺灣貢生,隨後舉家渡臺,現在白礁、鴻漸(均屬龍海市)也無辜姓人家。據海南省海信集團辜春明先生介紹,海南有辜姓七萬多人,祖籍在泉州府同安縣,可能是當時整宗遷徙,其因待查。現在同安境內祇有西柯鎮一戶外來辜姓人家。
據《姓氏考略》載,辜氏「其先因被辜自悔,以辜為氏,如救氏、赦氏、譴氏之類。」清末文化??在傑辜鴻銘是同安人,據傳其先為陳姓,金門「浯浦」支派,清乾隆間因避官司自同安浦尾(今屬翔安區)逃往馬來西亞謀生,後因悔改陳為辜。
花:郡望東平。同安花姓之源未詳。據汀溪五峰許氏族譜記載,清康熙年間,有生員花自求等行文呈請為五世許先登(康熙二十二年隨施琅定臺,功授左都督,年34屈死)之妻陳氏旌表節孝,可見清初有花姓居民。1989年4月,臺北市一位花先生致函同安縣人民政府,自述祖先於清乾隆年間自同安徙居臺灣,祖籍地為「同安縣感化里6.7.8都小坪樓仔下」。經查,現在同安區蓮花鎮小坪村原有「樓仔下」角落,曾有花姓居民千餘人,當地尚有花橋,1970年修建的引水工程也叫「花橋石拱渡槽」(長93米,最高處距地面31米)。由於種種原因,花姓村民陸續外遷,1952年最後一戶花姓也遷往鄰縣安溪大坪,「樓仔下」也成廢鄉,僅存花氏宗祠及村落基址。同安縣城西亭宮後原有一座墓葬,相傳埋葬一位自小坪嫁來縣城冤死的花姓婦女,坊間稱後壁墓或桂花墓,從前婦女每逢俗節多到墓前祭祀祈嗣。
現在蓮花鎮雲洋村的花厝,也是花姓始居地,但現在祇有姓居民,花氏何時外遷不得而知。
阮:商代諸侯之國,在岐、渭之間,子孫以國為姓。
明末清初,同安嘉禾名士阮旻錫(1627─1705),曾為鄭成功幕僚,晚年居同安夕陽寮,著有《海上見聞錄》、《夕陽寮詩稿》等。據載,其先祖籍南京,明初阮升到中左所(今廈門市區)住百戶。其父伯宗世襲千戶裔,母親是嘉禾里金雞亭人,故世居嘉禾里,父子同列《同安縣志、獨行錄》。現在同安朝元觀保存一座明代崇禎五年(1632年)石雕香爐(高0.42米,頂寬0.52米),立面橫鐫「三官殿」,上款為「崇禎伍年中左所信士」、下款為「阮時迪祈求子孫昌盛」。民間有傳,現在廈門市區的阮姓為《水滸傳》阮氏兄弟避難後裔,因缺乏資料,未敢妄斷。
金門下埔下阮姓,據載清末自海澄(今屬龍海市)遷入。
粟:漢有始粟都尉,以官為姓,望出江陵。
同安縣安仁里14都高浦保有高浦所(今屬集美區杏林鎮)。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奉旨在福建沿海設衛防倭,廈門中左所、金門所、高浦所同屬永寧衛的千戶所。高浦原稱鶴浦,因地處白鶴山南坡至鼇江海邊而名。宋代朱熹題「蔡林八景」有「樵夫一曲和歌清,蓮道響穿鶴浦城」詩句,推測宋代建有「鶴浦城」。明初高浦所有操海屯田軍1258名,營房1028間,聚有高、鄭、張、陳、粟、王、朱、周、林、方等30多支宗姓家族,其中昭信侯粟公相傳還是周德興的同僚。據鄭武成先生介紹,現在官倉(屬內林村委會)有近百人姓粟,是古同安粟氏聚居的村落,其他地方偶見的粟姓多為外來人口。
毛:現在同安區蓮花鎮花厝村西的銅缽巖,有一碣宋代開禧元年(1205年)碑刻,上鐫「弟子毛士作同妻陳五娘捨錢鑽造觀音菩薩、定光菩薩、昭應菩薩」字樣(定光菩薩即同安人鄭自嚴,臺灣客家祖佛),可見宋代同安有毛姓,現在境內已極少見。
白:同安從順里三都瑤江社(今祥平街道瑤頭社區)原有白姓。始祖白肇元於元至正年間(1341─1368)職司泉州府判兼理同安刑事,卜居于此。鄉人白興為洪武二十九年舉人,任國子監助教;其子白尚德為永樂十六年進士,任平安知縣。白興三子應順於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舉家徙居安溪榜頭鄉。今瑤頭已無白姓居民,但有一座1988年重修的白氏宗祠。
金門後浦北門及湖前白氏,據載清中葉由安溪遷入,可能是瑤江白氏支派。
練:同安縣民安里蓬萊保中保村(今為翔安區新店鎮呂塘社區)居民多練姓。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練世運自武平中堡到同安參加修葺通濟橋(橋為宋慶歷元年始建),後留居當地後樹并入贅潘氏,繁衍練氏一族。
華:現在同安舊城區有少數華姓居民。據同安政協文史委編寫的《同安姓氏專輯》資料,其先於明初自龍林州上亭縣(可能記錄有誤)遷居同安鼇峰茂林(今屬汀溪鎮五舉村),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十六世遷入同安城內。
成:同安縣從順里五都官潯社(今屬西柯鎮)林氏開基祖林師生,明初自赤嶺徙居官潯,娶妻成氏;今洪塘頭社區劉山村有成祖宮,祀成府都督大夫,五月初八日例祀。但今同安境內少有成氏。
金門城內成氏,據載明洪武間隨江夏侯周德興來築金門所城成氏的苗裔。
姚:明萬曆年間,姚權祖孫三代連任金門千戶所副千戶,其四世孫於崇禎間遷居同安後溪社(今屬祥平街道溪聲社區)。今該社僅有八、九戶姚姓人家。
金門榜林姚姓,據載清初自晉江、南安遷入。
龔:清道光二十九年(1850年),晉江永寧沙堤龔沼裔孫龔烏妹因避難移居同安縣翔風里十三都東坑村(原名董坑,今翔安區新店鎮),後擇居洪厝港海濱稱龔厝村。迄光緒二十六年(1901年),又遷入楊厝社與楊氏合居稱龔厝角,現在祇有五、六戶龔氏居民。
金門何厝有龔姓,鄉人龔天池為明崇禎十年(1637年)進士,任浙江鄞縣知縣。
接觸民間譜牒、墓志、碑刻等資料,還可以發現一些至今罕見的姓氏。如唐代金柄紫雲黃氏開基祖黃肇綸原配夫人智氏。宋代後柯名儒柯翰的母親卜氏、夫人允氏、兒媳固氏、孫媳商氏。明代浙江道御史劉存德妄韓氏、兒媳歐陽氏。又如,明代弘治十五年貢生甄信(盧嶺人),天啟四年舉人英起元(西市人),世襲雲騎尉胥貞咸(金門後浦人),鄉飲賓字流(後安人)…這些稀有的姓氏,蘊含古同安天災、戰亂、從戎、謀生、科舉、遊宦、宗族、婚姻、出洋、渡臺等大量歷史信息,是研究地方史的參考資料。
(參考材料:民國版《同安縣志》、民國八十年增修《金門縣志》、《同安姓氏專輯》等)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