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方言中的成語之二
△枵吵飽吵:或作「枵飽吵」,不論飢飽,皆要吵鬧一番,意同「無理取鬧」。
△愈鬧愈臭:人在吵架時,彼此不顧體面,互揭瘡疤,吵鬧次數愈頻繁,醜陋情節愈顯露。
△歸頭面汗:歸頭即整個頭,整頭滿臉皆是汗,相當於國語的「滿頭大汗」。
△歸頭滿面:即整個頭與整個臉,一般用來當主語,尚有下文補述。
△頭搖尾擺:即搖頭擺尾,有自得其樂或自以為是之意。
△粗腳粗手:本指做粗重的人,胼手胝足,粗壯有力,對於細緻的事情,他們做不來。後引申為做事時動作粗魯,常出差錯。
△粗腳大蹄:昔日貧賤女子,自幼賣入富貴人家,為婢為奴,所以手腳粗大,手足胼胝。在此泛指苦命之人。
△尖腳幼手:昔日富貴人家女子,自幼纏足,從不操持家事,所以腳是尖的,手是細的,全身細皮嫩肉,與上則相對,則指好命之人。
△腳手慢鈍:手腳緩慢遲鈍,做事缺乏效率,意同「笨手笨腳」。
△七腳八手:「七」與「八」表多數,人多雖然好辦事,但有時人多手雜,反而手忙腳亂,凌亂失次,意同七手八腳。
△食腳食手:字面上是靠手腳吃飯,泛指苦力維生之人。
△腳撩手縮:指手足蜷縮,無法伸展,通常指飢寒交迫或痛苦不堪的樣子。
△看有食無:指虛有其表,中看不中用。意同「有名無實」、「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現食現好:只圖眼前享受,不顧未來後果,有目光如豆,短視近利之意。
△看天食飯:農業社會,五穀豐登或歉收,完全看老天爺的臉色。所謂「靠天吃飯」「靠天喝水」,即是農夫的宿命。
△俗擱大碗:本指販售的食物,價格便宜,分量又多,後來引用到其他方面的買賣,只要物超所值,即可以此形容。
△頭散理鬼:即儀容髒亂,不修邊幅,意同披頭散髮、蓬頭垢面。
△粗氣大力:表示粗重的工作,須費極大的力氣。
△大聲野吼:即大吼大叫。
△大喉嚨孔:指噪門大的人,說話聲如洪鐘,有時暗指不分場合,聲音過大之人。
△洶洶狂狂:行為舉止氣勢盛大,放蕩不拘,比喻做事粗心大意,魯莽草率。
△乎鬼拍著:倘若某人洶洶狂狂,行為類似失常,好像被鬼打到,就以此語稱之。
△不顛不戒:本指不守倫常,行為唐突之人,今則引用為瘋瘋癲癲,行為不端之人。
△無號無碼:沒有號碼,表示無從找起,難以尋覓。
△無相庇蔭:庇蔭本指遮蔽保護,表示彼此不相關照。
△無相治帶:亦作「無相連帶」,或作「無相牽連」,彼此沒有關聯,豪無瓜葛。末二字不知用字為何。
△無相比併:人與人間,無法相比,也不必比較,所 謂「人比人,氣死人」。
△十肥九富:十個胖子九個富,肥與富之關聯性,到底何者為先?是先肥後富,還是先富後肥?若是先肥後富,則胖子具有發財運;若是先富後肥,則因食前方丈,炊金饌玉,不肥也難。二者因果關係,值得探討,若屬後者,則應改為「十富九肥」。
△十 九獃:金門人常把「大塊個兒」與「呆」字聯想在一起,直接稱他「大箍呆」,是否塊頭大的人比較笨?是否只長個人的人就不長腦子,實在值得商榷!個人臆測,壯碩之人可能身手較不靈活或是懶得動腦,因而常被誤解!
△上卌 攝:「卌」即四十,超後四十歲,身心日衰,難有作為,就如古人所云:「月過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休」。
△先講先贏:先講的就贏,後說的為輸。意同「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可憐可待:相當可憐,值得同情。
△歹子飼父:這裡的「歹」字,應指較不爭氣之意。肯上進求功名的子女早已遠走高飛,留在異鄉,最後留在身邊繼承產業,奉養父母的反而是「歹」子。
△過船渡槳:昔無電動,只要坐船渡水,皆須靠槳划鎮行,意同「飄洋過海」。
△比步比較:使出動作招術,好像準備要做的樣子,但不一定會做,也許只是虛晃一下而已!
△淹山溢海:山被淹沒,海已滿出,這是誇飾修辭,倘若大雨不止,氾濫成災,便以此語形容。最近泰國洪災不退,加上海水倒灌,正好適用。
△男倒女正:男屬左、女屬右:打從母體胎位開始,到出生後的手相,以至於民間儀式席次,皆依循「男左女右」位置排列。
△樹大影大:樹有多大,蔭就有多大,比喻錢賺多的人,相對地,錢也花得多。
△ 走 閃:走不開,閃不掉,意即逃避不了。
△加了心神:或作「加費心神」,所費心神全是多餘,意同白費心機。
△三兩下手:「三下兩下」比喻次數極少,所費功夫極短,表示動作乾淨俐落。
△有路無厝:只見漫漫長路,卻無落腳住處,通常泛指流浪漢或行乞者的窘境,四處為家卻無家。
△出嘴有字:昔日普遍文盲,難得見到知識分子,若能說出幾個大字,已是不同凡響,意近「出口成章」,但層次略低。
△麥芽膏手:麥芽膏黏性十足,如果手如麥芽膏,表示見到財物就想拿取,比喻貪心之人。
△麥芽膏嘴:嘴巴就像麥芽膏,表示開口閉口都想借錢。
△扶人 泡: 泡」即男性陰囊,記得某位官員曾說此語,文雅人士將其音譯成「PLP」,校園也曾流傳一時,即阿諛諂媚人家之意。
△耳頭耳尾:只聞頭尾,其餘不詳,亦即隻言片語,難窺全貌。
△做賊做鱟:母親以為原意應是「做賊就像做鱟一樣」,由於鱟在爬行時,姿勢低、腳步緩、不發聲響,極像小偷的舉動,因此,本語意指竊賊,只是此喻傷害到鱟,實在無辜。
△做賊 富:行竊之人,擔心受怕,即使因竊致富,也是良心難安,況且遲早被逮入獄,最後還是一無所有,勉人改邪歸正、勿入歧途。
△使鬼弄蛇:使盡花招,威嚇利誘,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瞞神騙鬼:比喻欺騙手段高明,連神鬼都不知不覺。
△近廟欺神:居住廟旁,由於過於熟悉廟況,以致對該廟略帶不敬,甚至只信外地的廟神。
△食清睏宮:吃素齋、睡廟宇,本指和尚、尼姑等出家修行之人,亦可比喻悠閒自在、不問塵事之人。
△犀牛照角:犀牛相鬥之前,兩角彼此照映,以此比喻比賽之前,雙方即已開始較勁。
△牛鼻馬目:一個人的長相如牛似馬,表示愚笨醜陋。
△地牛翻身:金門人稱地震為地牛翻身。兒時每逢地震,父母總是安撫道:「這是地牛翻身,不用害怕。」兒時信以為真,以為地下有頭巨牛,三不五時總要翻一下身子,也就不怕了!
△老鼠哭貓:貓捉老鼠,似乎天性,貓可說是老鼠的天敵,老鼠怎會為貓流淚,表示虛情假意。
△灶腳老鼠:躲在灶腳的老鼠,早有準備偷食的動機,以此比喻專偷東西之人。
△較閒蝨母:蝨母寄生於髮叢之間,不用四處覓食,即有現成人血可吸,倘若有人終日閒蕩、無所事事,就以此喻之。
△拍繩彈柱:拉著墨繩彈至牆柱,這是施工時常用來畫直線的方式。意即拍此彈彼,與指桑罵槐、含沙射影有相通之處。
△ 修心性:心性未修,表示人格有缺陷、品德欠完美。
△屎礐仔嘴:屎礐是早年的公共廁所,由於未加覆蓋,臭氣沖天,如果人嘴如屎礐,表示嘴巴很臭,專說一些不得體的惡言,意同「狗嘴吐不出象牙」。
△食便領清:食便表示不用操心三餐,領清表示乾領薪水,意同「尸位素餐」。
△猴腳猴手:或作「猴腳戲仔手」,猴子東抓西扣、靜不下來,以此比喻小孩好動成性,喜歡惹人,「無一時定著」。
△重耳輕聲:對於重聽之人,與其加大分貝,不如適當音量,其效果反而更加顯著。
△生菇老普:金門話的「生菇」就是發霉,「老普」應指發霉所長出的細絲 ,一拍成灰,比喻發霉相當嚴重。
△臭乾著火:力熱過度,鼎內著火,所煮食物焦黑如炭。
△常罵呣驚:父母管教子女,若常採用責罵方式,時日一久,子女逐漸麻木,自然無所畏懼,效果蕩然無存,同樣地,「常打
痛」,希望父母善加輔導,不要一味地施以打罵教育。
△三 四 :金門話的「 」,意即慢吞吞 表示三拖四延的,幾無成效,或稱「拖屎連」。
△驚某大王:處處遷就太太,對太太唯命是從,一般用來譏諷過於畏懼太太的丈夫。
△有衫無褲:衣與褲搭配成套,才算齊全,如今一有一無,表示不夠完備。
△講伊講汝:金門話的「伊」,就是他,「汝」就是你,即不是說這個,就是說那個,經常只怪別人,從不檢討自己。另如「罵伊罵汝」,則偏重在責罵。
△落東落西:做事粗心大意、忘東忘西、掛一漏萬,意同丟三落四。
△講東講西:胡亂牽扯一些無關的人或事,或是隨意地評論。意同拉三扯四或說三道四。
△食東食西:表示什麼東西都吃。金門話以「東西」二字組合的成語,不在少數,可依此揣摩其意。
本篇成語,亦同前篇,在用字遣詞上相當困擾,由於有些不明其義,或有音無字,加上所知淺薄,因而不知該用何字,只好以諧音字代替之,因此,謬誤必然不少,敬祈賢達賜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