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
最近隨身攜帶的物品多了一枝朋友送的筆,睡前時總會拿它來寫寫東西,入伍新訓到現在很少在睡前的時候想起家人還有以前的朋友,最多在心裡默默的為爸媽健康禱告,記得新訓大抽完收假的那天,我坐在遊覽車上望著一位同袍弟兄,他在大抽那天抽中了小金門,看見他和女朋友依依不捨的情形還真替他難過,那時候我在想,如果這時候我也有個人可以依附那將會是什麼樣子?這是我當兵到現在第一次有難過的感覺,如果那時候我沒有看到那幕我想我是不會難過的!最近多了這枝筆,讓我又想起了以前的朋友,不過我知道我現在應該把這些情緒給丟了!記得以前在上催眠課時,有位母親因為孩子管教的問題來找老師,這位母親由於長期處在喪母的哀痛之中,因而時常在孩子面前哭泣,老師並沒像常人一樣好聲好意的去安慰這位母親應該努力從傷痛中走出來,反而還把她罵了一頓,甚至講出哪個家不死人的話!一開始這位媽媽很憤怒!死的不是你母親當然可以說風涼話,但後來這位母親終於醒悟了!她發現自己還有很多事等著她去做,不再無所事事的讓自己沉溺在悲傷的情緒中!
記得我在國中以前的時候立志想當個科學家,那時候和大多數人一樣都想考高中,但後來家裡經濟出現困難,那時候我放棄了念高中而去考高職,甚至沒想過自己會念大學,就因為這樣,那時候的我因為自己是個高職生而覺得不如人,甚至感到自卑,但現在想想這些自卑的藉口和理由還真可笑,自卑不如人只不過是一種變向放棄,因為只要這樣想就可以不用努力,而讓自己呆在原地的熟悉狀態!不用冒著可能會失敗的風險逼迫自己成長!
說來奇怪!人人都嚮往成功舒適的生活,但結果似乎並非如此,記得催眠治療大師Erickson說過一句話:「人寧可選擇熟悉而非舒適!」人寧可選擇在自己所熟悉的環境、情緒、信念,即便持有這樣的信念或環境會導致一個人痛苦,他們依然樂此不疲,而非選擇一個舒適的生活。
史丹佛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把小孩子單獨留在房間裡,給他們一人一塊棉花糖,讓他們選擇是要馬上吃掉棉花糖,還是等十五分鐘,如果願意等,就可以再多一塊棉花糖當獎賞。研究人員發現,能夠等待獎賞的小孩,長大以後,全都比那些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小孩成功。
「這個棉花糖理論」回答了大多數人不斷尋找的一個答案:為什麼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敗?成功與失敗的差別,並不光是努力工作的程度或是夠不夠聰明,而在於擁有「延遲享樂」的本事。大多數人習慣沉溺在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中,包括享樂、情緒、信念、習慣,「不急著吃棉花糖的人」他們著眼於未來,在尚未拿到棉花糖時便可在腦海中看見再多拿一顆的樣子,因此他們願意延遲享樂,而其他一拿到棉花糖就吃掉的人,則是著眼於過去及現在,他們不斷地在累積人生的債務,無論在各方面,都不甚如意。
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得到快樂與避免痛苦而來的,只要處在熟悉中的快樂大於想像中獲得舒適的快樂,或者只要逾越熟悉狀態的痛苦大於呆在原地的痛苦時,人們便寧可選擇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