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宋閩衝郡王趙若和生平簡述

發布日期:
作者: 趙國群。
點閱率:803

 一、閩衝郡王趙若和生平
閩衝郡王趙若和,為宋太祖趙匡胤四弟魏王趙匡美(宋太宗賜名光美)十世孫宜亭侯時晞公之子。若和公字華甫,生於宋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丁卯二月初七日,卒于元文宗至順三年(一三三二)壬申三月十七日,享年六十五歲,卜葬於東林安德橋西南山下,坐子向午兼癸丁,清聖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癸丑十二月立碑,號飛鳳下田穴。
元配伍氏為鬥洞伍隆起太師之次女玉蕊,生於宋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丁卯十一月初七日子時。當郡王與元兵對抗失利,奪港而出時,伍氏憂悶離開,即失去芳蹤,待若和公避居鴻儒積美時,郡王妃仍音訊杳然。二配陳氏生於宋度宗咸淳年間,四月廿五日,卒於元仁宗皇慶二年(一三一三)癸丑八月廿三日,封郡君。王育有五子;長曰天福、次曰天祿、三曰天壽、四曰天佑、五曰天爵。
因宋理宗無嗣,於景定年間(一二六○至一二六四),寧宋二配,理宗母后楊太后懿諱儼有意選王入繼為儲君,奈因皇族爭位,政治敏感,時機困難,故未能如願,乃改封閩衝郡王,駐守福州。雖不能承繼,亦可見其時之一派相親,情誼至篤。
當臨安(在浙江省為杭州舊名、南宋建都地)失守,由顯公恭帝,皇太后全氏所出,被元兵所擄,長兄福王由 ,(度宗二配楊太后懿諱巨良所出,端宗景炎二年一二七六丙子月尊封太后),弟衛王由昺公(帝昺,俞氏所出)從臨安往福州避難,即立福王為帝,是為端宗。其時本欲整軍待發,詎料福州知州府王岡中叛變,命若和公護駕隨帝南下,途中端宗皇帝因病駕崩,群臣都要離散,陸丞相秀夫曰:「度宗尚有一子在,古人說『有以一成一旅中興者』,今日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萬,天若未絕宋祀,此其不可為國耶?」乃與眾人於五月癸未朔率百官奉由昺即帝位於碙州,改元祥興。
此時楊太后仍垂簾聽政,改封陸秀夫為左丞相,適都統凌震與轉運判官王道夫復取廣州,越國公張世傑,逐擇廣州崖山,以為天險可恃奉帝。祥興二年(一二七九)元將張弘範(漢人)進攻廣東崖山,右丞相文天祥被捕入獄,左丞相陸秀夫與越國公張世傑在崖山抵抗,崖山失守,陸丞相乃先驅妻投海自盡,其妻攀援回顧,秀夫曰:「你先去,我馬上來。」轉而向帝昺說:「國家到了這種地步,陛下當為國犧牲,免得受敵人侮辱。」即著官服,背負少帝投海殉國,後宮百官吏士卒跟著一起赴海而亡,從死者以十餘萬計。張世傑與蘇劉義走脫多日,世傑還返崖山收兵,奉楊太后求趙氏復國,太后始知帝已為國捐軀,撫膺大慟,亦跳海而薨,世傑收屍葬於崖山之壽星塘,繼往福州欲尋立趙氏。
二、易姓為黃
黃天從公生於宋寧宗開禧二年(一二○五)丙寅,妣趙溫淑郡主,一品夫人,生二子,長曰文忠、次曰文簡。文忠諱材,字國棟於宋理宗紹定二年(一二二九)己丑五月十五日卯時生於浙江杭州,宋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戊辰進士,歷官大理寺丞,轉內閣侍從,妣趙貞靜,封光懿郡主,浩贈一品夫人詒徽,為帝昺胞姐。
南宋末年(一二七九)己卯,元兵攻克浙江杭州,天從公與其長子黃內閣侍從材公,隨宋皇室離開杭州到廣東新會崖山,黃材公奉度宗后楊太后之命,保護閩衝郡主若和公。祥興二年(一二七九)己卯,元兵集合大部隊,連日大戰,黃內閣侍從,看局勢不對,仍與父親天從公和宣慰使許達甫,承楊太后巨良懿旨,保護郡王若和公,以十六艘船於晨霧中奪港而出,航海南下,在廣東崖山淺澳遇到陳宜中丞相,商議北上福州,以圖復興。唉!天不從人願,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偏遇迎頭風,航行中遭遇颶風大浪,越國公張世傑船沉殉國,陳宜中丞相船也破損,僅剩四艘,慶幸閩衝郡王若和公、黃內閣侍從材公父子與許達甫皆安然無恙,怎奈船航行至浯嶼(今龍海市)東側又失杠椇,只好捨福州就浦西登岸(今龍海市港尾鎮店地村西側),暫居於銀坑(今港尾鎮城村東店地村西側交界,浦東與銀坑兩地相差約五○○米)。黃內閣侍從把郡王隱藏在黃氏族內,假冒姓黃,同居在一起,並說:「作為臣子,應為忠於皇帝而死;作為兒子,當孝順父母而亡。在此時丞相文天祥已被元兵俘擄,越國公張世傑,左丞相陸秀夫跟隨皇帝海上殉國,以性命報效國家,他們忠貞愛國,道義稟然。難道獨我不能像這幾位忠臣烈士,為保節操而獻身,卻我故意厚顏而生嗎?讀書人要死遵皇命,奉楊太后懿旨保護郡王,郡王活在世上尚有一息在,便可以有枕戈待旦,東山再起,恢復大宋王朝之期望」;「西川狂徒假借宋朝王子名義造反,引起元兵殘暴鎮壓,並懸巨金捉拿郡王。我很怕族人貪圖小利而泄密,以忠義曉以他們,勉勵他們,將郡王易姓為黃隱匿起來,並約束王的行動,韜光養晦,以策安全,縣城里民眾祇知道浦西有黃姓家族,沒有趙姓人家,為了延續趙姓血脈香火,這是不得已的作法……」。
三、同姓聯婚
至明太祖洪武十八年(一三八五)乙丑,若和公長子天壽公五子惠觀公,娶黃內閣侍從的後裔為妻,以圖報恩。事後被仇人陳平中所悉,便以同姓聯婚,違背倫常之罪,檢舉報官。惠觀公被迫無奈,便出示趙氏玉牒為證。經明朝御史朱鑒詳查,確認黃惠觀為若和公之孫,呈請朝廷,矜恤箕裘,允予結婚,並恢復趙姓。惠觀公堂兄弟明觀公與文觀公,也分別任明朝庭鴻臚寺序班和詹州宜倫縣主簿。朱御史並贈詩一首云:
宋去春秋二百過,許多怨恨幼時磨。胤因國亂披金甲,昺為身亡丟戰刀。
元帝勢強圖社稷,趙人歷進去山河。兒孫能效胡公滿,管取當朝贈紫袍。
四、重情義,明是非
若和公重情重義,公平正義,是非恩怨分明,是記恨如仇之君,在〈趙氏本末序〉中記載若和公曾言:「……..吾觀太祖受禪之際,起於陳橋,得其眾心,黃袍加身,共立為天子,志氣雍容。晉王儲弟,杜太后命太祖傳位匡義、匡美而德昭,國有長君,社稷之福,逐命趙普為誓書,欲傳長久,一堂歡笑,言色自若,共享榮華富貴,以樂太平,不亦喜呼。噫!不二世,豈太宗悖逆天倫,故違母命,自貪富貴,骨肉相殘,誅謀其兄,滅其弟侄,傳位子孫,得母愧乎?惜哉!人之不善,天理不容,人神公憤。觀金入汴,拘王子,王孫,郡主,駙馬後宮嬪妃,前後三百餘人,皆被全數殺戳,天理昭彰,受此重報,不亦宜乎。然此之報,不能補救殺兄謀弟侄,滅絕天倫,違母命之罪,勸趙氏子孫莫效法太宗也。及至高、光、寧、理、度諸帝,繼承正統而?於秦檜、賈似道之徒,殺貶忠良,聽信饞言,傳至帝昺,則大勢已去了!…..」。「又太祖遺言『吾族無親疏,世世為緦麻』。趙氏子孫宜深誌之。吾在崖山,娶鬥洞伍太師二女玉蕊,其人素淡寡言,善盡婦道,與吾痛齒相愛,豈知天不從人願,胡元侵驚,欲捨不能,相攜願同死生,伍氏以刀擲地怒曰:『大丈夫當全軀圖遠大,興師匡復,以從民望,誠為萬世之功,勿以賤妾微軀之故,而忘三百餘年之祚乎?古人有云:一成一旅而興邦者,今文武百官皆備,君力為之,得無效乎?』言畢,欲自殺,吾乃止之,大號於天,相向而哭,訣別于庭中。遂與黃內閣侍從材、許達甫等漂泊至浦西登岸,造置家業。再徙鴻儒積美,(在浦西的田園厝地都留給黃、許二姓。浦西黃氏譜牒P23),上以供祖之祭,下得以傳吾後代之子孫,汝輩子孫,亦當志其源可世。」
五、結語
細讀宋史,回顧自宋太祖趙匡胤於西元九六○年受周禪,建立大宋王朝到宋帝昺西元一二七九年投海殉國止,合計三百二十年。分北,南二宋稱帝十八人,其中歷經多少努力,多少艱難,多少辛酸,犧牲多少忠貞義士,而換來了治國有術,國勢興旺,宏觀的基業及斐然的績效。然而有些帝王,或為了個人的權利和榮華,不惜骨肉相殘,迫害忠良;或耽於逸樂,荒淫無度,奢侈腐化。在骨肉相殘,奢侈腐化的政治氛圍下,不少關心江山國家社稷,敢於直諫的大臣,反而以莫須有罪名治罪,或被貶官革職,而廣大國民所受剝削與壓迫亦越趨嚴重與殘酷,朝廷與社會矛盾及鬥爭日益嚴重。
違母命,誅兄長,滅弟侄,這種做法甚為不齒與汗顏,聽信奸佞賣國賊之饞言,戕害忠良,陷國家社稷於水深火熱之境,更為萬世所不容。反觀宋末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黃材等,為國為民忠於朝廷,奉行命令,赴湯蹈火,在所不惜,為保護帝王而不怕犧牲寶貴生命,其精神實為千秋萬載所同欽。
黃內閣侍從材公,歷盡千辛萬苦,冒九死一生掩護若和公,不怕被抄家滅族,方使若和公脫逃危難,保住趙氏一脈,到年老依舊掛念郡王安危,每天早晚只對天哭泣,大聲嘆息,耿耿於懷,不知何時方能使宋室復興。這種凜然的正氣,忠義的精神,實為後世所應深思與學習者。
走筆至此,不禁想起「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協會」的創立,若非黃校長奕展君的殫精竭慮,無私奉獻,如何能畢其功於一役,又如何能綿延久遠,歷久不衰。同時若無「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協會」期刊的廣為流傳,則湮滅的史實,又焉能讓後人知悉。趙氏與黃氏的淵源何其濃厚,若非奕展君的愛護與鞭策,國群又如何會去探索趙黃兩家的淵源。故凡我趙氏子孫,除應溯本窮源,知福惜福,知恩感恩外,更應時時心存善念,修身養德,以圖報效社會、家國。如此方不負家庭、社會、國家之栽培,也才能使社會祥和,強盛與安定,人民也才能安居樂業。
參考資料:一、趙家堡趙氏族譜。二、趙氏簡譜。三、南外天源趙氏族譜。四、浦西黃氏族譜。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