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嶼小樓
不知這是「護龍」殘餘的部份?還是古厝的哪一部份?或是獨立建築的小樓房?我邊畫著邊猜著。察看樓房前的空地,那應該是座大厝的基址,但現在鋪著石板,反成小樓房的門口埕了。樓小埕大,雖然奇怪,但這幢小樓房魅力十足,擄獲了幾位我認識的在地畫家的心,大家竟然先後都看上它畫上它。別人不說,身旁正畫著的天澤師就迷戀著它,一畫再畫。
來到村莊畫小樓房,是兩人在熱躁的五月已走到不想再走的最後結局。原先的目的地是西園,當我們在村子裡找著了題材,坐下要畫時,旁邊工程施工了,鑽孔機隆隆聲大響,震耳欲聾,只好收拾走人。經浯坑進村找一找、到官澳也尋一尋,都沒找到目標,最後竟奔來青嶼。
青嶼這東北海角的村莊,曾來過多次了。何處有廟宇?風獅爺在何處?宗祠在哪兒?洋樓怎樣子?村子的路怎樣繞轉?何處有菜圃?何處有頹廢的老厝角?小樓房的面貌如何?大致也都識熟了。兩人進村,走到小樓房前,只見滄桑感比往昔更凝重了,心想再不動手畫,他日,等坍塌剷平,可只有遺憾了。如遇故舊般的親切,就毫不猶豫坐下交心了。
坐在埕邊陰影下新擺放的石桌椅畫了,頗舒服的設施讓我免去沒帶椅子的苦惱,但要受其限制,就要正面直對著景物。那是較不容易分辨縱深的,若不想受拘限,卻要移位在太陽下揮汗作畫。想來想去,還是乖乖坐在石椅上。近些年各個村子紛紛冒出許多石桌椅,三五步就可見其蹤影,甚至好幾個頭腦都想不出來的地方,人們都能將其擺上了,真是可愛極了。但,每每見著不是石桌陪著石椅,就是石椅伴著石桌,那清清冷冷的形影,不禁讓我好奇村人會在什麼時候來圍坐話桑麻?又有多少個村人閒著會來圍坐?現今石桌椅幫著我的忙,還是有些作用,倒見我的多疑,真是失禮。還是專心看看小樓吧。小樓房的顏容更疲憊了,屋瓦更殘缺了,牆面更斑駁了,石條更歪斜了,草樹叢從屋內長出了,封窗的木條依然緊緊蒙著如眼的小窗。陽光下,沉重的歲月感更加刺目,心頭不覺有著涼意。
聽老一輩的人說,古早起造屋厝要經三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祖父輩開始存錢,父親輩的購買建材,子孫輩才鳩工蓋屋。或許並不都是如此艱辛困苦,但某種程度上,正說明先民吃苦耐勞地將一幢幢的屋宇建在這東南海隅的小島上是件不容易的事。幾個年代過去,飛揚的燕尾或安穩的馬背大厝,庇護著島民的性命財產,終成了島上建築物的表徵,在閩南地帶閃耀著光彩。曾經那些美麗的弧度,在天空交織出動人的天際線,那光潤的紅磚和晶亮的石條是多麼醉心的顏色。這番雍容的氣度,迷人的風華卻抵擋不住歲月風雨,抵擋不住炮火,抵擋不住人們的身家遷徙,更無法解開共有承繼糾結的細節,種種的因素讓古厝老屋衰老,容顏褪失。當屋厝沒人住,沒人維護,瓦破了,樑斷了,牆坍了,這時,灰塵蛛網接收了,草樹進住了,鳥築巢了,貓狗穿梭其中。昨日煥發的氣象成了今天人去屋空的窘境,徒留斷垣殘壁草樹叢生向著夕陽。
草樹成為居屋的新住民,這是多麼不搭調的事,但村莊就是這兒那兒錯落這般的景象。斷垣殘壁圍著草樹蔥蔥,像座座大盆栽妝點村景,這景象,不免有著傷悲的詠嘆,卻讓村子有著另一層難以言喻的美感。說是滄桑美也好,說是荒蕪美也好,說是殘缺美也好,這類景觀常是我下筆描繪的對象。那斷壁廢牆的質感色澤,那草樹縱橫交錯的線條,那破敗老殘之中生綠盎然的對照,都讓我取材讓我下筆。或許,在如此傷感的景物前,不捨的情懷大概也只能如此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觀瞻或是衛生的關係,或是其他因素,近些年村莊這坍塌頹圮的景觀少了,多出了許多小鐵皮屋和水泥空地。原來是那些倒厝破屋被剷平了,為了安置原屋裡的神明和祖先神主牌,權宜之計就蓋了小鐵皮屋作為安身之處。許多小鐵皮屋孤單突兀立在村子各處,空出的地舖上水泥或石板,周圍的村路巷道也舖上水泥或石板,村莊煥然一新極了,只是那麼多地舖上水泥或石板,好走是好走,有時走在其上,一大片反光,常有眩目之感。在蛻變了,新屋幢幢築在村莊周遭的田間,村子裡水泥地石板地多了,三五步就可見石桌石椅也多了,但古厝老屋卻逐漸消失了。
在村莊裏寫生,時常會碰到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不去畫新蓋的樓房呢?新穎的設計、閃亮的磁磚、花樣的鐵窗,那是多麼漂亮啊!怎都去畫那些破房子,老古厝?破破爛爛的有什麼好看的?面對這樣的質疑,有時真也不知從何解釋,就以「古厝較美」一語帶過。這「古厝較美」深藏著對往昔的眷戀,島上許多人都擁有的一種深情。
島嶼上傳統的民居有著許多的型制,不論是一落二櫸頭、一落四櫸頭、兩落大厝、三蓋廊、乃至番仔樓等都是先民安身立命的地方,有著豐富的人文意涵,有著醉人的丰采。這是島嶼可貴的資產。試想想,若是滿島滿眼盡是燕尾馬背的美,那是何等的景致?何等的風光啊?何需去煩憂識者之不來呢?
就是有著美麗的記憶情懷,讓我義不容辭說出「古厝較美」,也讓我樂此不疲畫之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