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生活小筆記第二記上
遠離大餐
每年台北有個文藝重陽敬老餐會,相當隆重,我都參加;今年我缺席了。好些文友見狀,問我何故。 不為別的。為了遠離大餐。
8月8日到美國,9月8日回來。整整一個月,吃的雖然大多選中餐,但太甜太鹹,太多肉,又多麵包漢堡之類,我胖了四公斤,血壓也升高。回來後發現,我立即踩煞車。人吃得太好太甜太鹹是不行的,尤其是老人,尤其是老人又兼發胖,怕血脂肪太多,怕尿酸過多患痛風,怕血管硬化阻塞,怕心血管疾病,怕糖尿病……。
我從來平日多吃蔬果,鮮魚,少肉,早餐吃蕃薯,外加適當運動,身體一直維持不胖。我現在已經七十三歲了,走起路來,仍然健步一如常人,十公里路走起來不喘不累。內子常向人說,我結婚時穿的西裝,不管哪個時候,我都照穿不誤,不會穿不下。她要我吃胖些,不然年紀大了,瘦巴巴的,尤其臉部會爬滿皺紋,不好看;我卻一直給當耳邊風。我認為健康最重要,一直吃食控制得宜,並作適當運動。
我9月份有三個餐會,十月份有四個餐會,吃下去會如何?逼不得已,我只好放棄三個。照顧身體重要,何吝於情面、甘食?最多禮到人不到就是了。別以為大餐好。那是有喜慶或早年經濟不好用以打牙祭的。那時代或有其需要,現在則是引發肥胖、疾病的致命傷,棄之不可惜!發胖的人,除了少動外,主要的就是不忌諱口欲。明知道不能貪吃,說忌口不吃說得好好的,一見到食物,還是受不了誘惑,好像吸了毒了,好像中了邪了,還找藉口說「寧可吃死,不願死不吃」,或說「吃了,發胖再做減肥」。
今年初夏,有一天傍晚,我去公園作運動時,聽到一位五十幾歲男子,在旁邊告訴一位四十幾歲中過風的女士,說防治之道,要多吃蔬果,少吃肉。他說他每次去吃大餐回來,必定想法把吃進去的肥油等髒物處理掉。問他如何處理?他說,泡茶、檸檬汁或酸醋喝。這或許是好辦法。總之,遠離大餐是沒錯的。
說含飴弄孫
古來有所謂含飴弄孫之說,認為那是老人和孫子間的家庭和樂事。其實以現代醫學觀點來看,這不是好事。
小孩子年幼,很可能不會自己咬嚼食物或咬嚼不完全,吃食效果欠佳,甚至噎著了;將食物弄碎了,幫助其吃食,這是合理的。古時候就是由老人咬嚼,吐給孫子吃,稱為吐哺。但是這其實有大問題在。
一般說來,小孩子尚處發育階段,尤其幼兒,身體較虛弱,抵抗力不足,容易被病菌傳染;一旦被傳染,致生疾病,痛苦難免,還會影響生長。這是誰都知道的。偏偏老人,年紀大了,身上帶菌率極高,尤其是慢性病,由嘴巴傳染的機會更大,像感冒、腸胃病、肺炎,及由口腔傳染的牙周、齲齒等。當然不是說每個老人都如此,但大致說來是沒錯的。還有,有個說法,說夫妻有夫妻臉,父母子女和祖父母孫子女常長得很像,心性和行為也常有這現象,是同一個工廠製造出來的,其中互相吃口水關係最大。這不是不可能。只是捫心自問一下,就說有這些優點,把病痛如同遺傳傳染給下一代,孰輕孰重,應該可以評估一下吧!很多人是一家某代有人有那種病,便生枝散葉,一直傳衍下去。這或非不是拜「含飴弄孫」之故吧!
人老了就是老了,別不認老。這是老天的安排,不能違抗。重要的是,為了下一代或下下一代,摒除舊有的陳規,或有其必要。父母祖父母愛護照顧子女孫子女是天經地義的,就像子女孫子女孝順父母祖父母也是天經地義的。但是老人必須自制,勿做含飴弄孫的事!那是愛之適足以害之的事。
處處有愛
他是一個七十幾歲的老人,他的身子那麼瘦弱,而且一隻腳不良於行,走起路來一跛一跛的,自己幾乎已經自顧不暇了,卻每天傍晚時分,用輪椅推著他中了風的妻子,到公園裡兜風。除非天氣不適合,下雨或太熱太冷,否則幾乎不曾缺席。每次去公園作運動,每次為他們那恩愛的情景,感動得幾乎要流淚。這不僅是我,所有去公園休閒的人都有這感覺。
其實,公園裡,像這樣的風景何止於這一個?隨時都在上演,隨時都可看到:
一個撒嬌的孩子,賴在地上,哭鬧著。他的祖母怎麼賠小心怎麼勸他起來,他就是不起來,直到他想要的目的達到了,才肯起來。那目的,許只是一塊糖,許只是一個他想要的小玩具,那個哭鬧法也許叫旁觀者覺得很不合理,想走過去給那孩子一頓教訓。
一個某知名公司的董事長,穿著體面,小心翼翼地攙扶著他年老不良於行的老母親,一起慢慢走。他在公司呼上喊下的威風全卸下了。一個沒注意,老人家出差錯了,他還慌急地賠不是,惟恐招來一頓罵。那必恭必敬誠惶誠恐的樣子,真叫人動容。……
常聽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常聽說「家不是一個講理講法的地方,是一個講情的地方。」的確有道理;不然古來二十四孝的故事,有好些不合理不合法的,仍能長久流傳,是怎麼來的?其實,何止家?只要和情感有關的事,差不多都是的。不合理,不合法;但一方願打,一方願挨,你有幾條命也不夠氣掉,不夠氣死。
其實,這樣的風景,不是公園所專有的。人間到處都有,譬如有窮老兵,一生省吃儉用,積了一筆錢,捐助偏遠窮鄉學校購買學生課外讀物,設獎學金,幫助他們求學上進;譬如有人捐出器官救助需要器官的病患……。
其實,何止人間已爾?人類之外也常可發現。譬如袋鼠以其育兒袋養育牠們的寶寶;譬如母狗養護貓子……。
世間到處有愛,不止人和人之間,人和其他萬物都有愛的彝行,可說處處有愛。
復健
鄰居吳先生於早上騎機車上班途中發生車禍,送醫。他的人生便走入另一個階段了。
那時,他正好六十歲。雖傷得不輕,所幸閻王拒絕了他的報到;可是此後的路不好走。醫師的建議是,要做復健,每週到醫院做兩次,最重要的是在家自己做,要勤練各種動作,不可懈怠。只是他做不到。
他是家裡的長子。他父母婚後連續生了兩個女兒。在那個重男輕女的時代,生了兩個女兒後,急於生個男孩是相當順理成章的。在這樣的企盼下,他的出生,給家裡帶來了極大的喜悅,祖父母父母的寵愛是可以想見的。自小他要什麼就有什麼,甚至讀初中時已是一個問題學生,逃學、抽煙、喝酒、偷竊、調戲女生、強迫借錢、欺負同學、打架……樣樣有他的份。出了問題,他父母便出面解決,就沒事了,以致養成了他依賴別人的習慣,凡事靠父母,靠親人,靠兄弟姊妹。婚後則靠妻子,除在一個小小工廠做薪資低微的輕鬆工作外,一切都是「飯來張口」的。
就是這樣,他自己做復健是做不到的。沒奈何,他妻子給他請了一個來自印尼的外勞幫忙。由於原本的依賴性,一切便全依賴那個外勞了。他還是不自己做復健。外勞催他,他反而不給好臉色看。外勞沒他辦法,而且要忙於打理他的起居飲食,只得隨他的意,樂得輕鬆。他竟至連上廁所也要外勞扶著,一般的走路更別提了。
時間過得真快,一晃,十年已到。其間雖鑽法律縫隙,強留這個外勞,一再違法僱用,卻已到「機關算盡」,再沒他法了。她非回去不可,而因依賴太深,別的外勞他不要,家裡的經濟也正好已到窮途末路,沒能再請別的外勞。他為這想得精神有些錯亂,重入醫院治療,在病房大鬧,猛喊八國聯軍來了,要他妻子快躲,把他移到安全的地方……。鬧到他妻子沒辦法,怒從心起,心一橫,乾脆不理他的胡鬧,由他自去。
沒想到,就從外勞走的那天起,他自己竟勉強自己學走。起先是靠柺杖,辛苦地慢慢一拐一拐移動身體,也摔了幾次,然後漸漸走起來,終於能自己走了。當然沒能完全正常走,但至少已可以自行走路了。
世上儘多像這樣的人。不是他沒有能力,而是自己不想奮發,什麼事都要一意依賴別人,以致自己的能力被埋沒。這種人正是最需要復健的。當然,讓他依賴的至親也有復健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