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光嶼影》三樹之間
「如果有人在場破蚵,那多好!」天澤老師看了空無一人的場景有感說著。
「那該是件多美的事啊。」我深表同感接著話。若有幾個人在此處破蚵,這兒將是熱鬧親切的,畫出來的畫應該會更生動有趣,但這時候也不早了,太陽越來越大了,誰還會來破蚵?雖然心中也有些遺憾,但已經在附近兜走幾圈了,一直找不著對象,當走到這廟前三株木麻黃樹下,清涼上身,顧不得有沒有人有沒有在破蚵就它將畫下了。
來到烈嶼將近9時了,再到松柏處叨擾了一會,一行人才趕去和蘇教授會合。教授先一天來到這海天一隅的小島,夜宿島上,說是要體會島嶼的風土情味。我們在民宿旁的高處找著了,教授已早起畫了兩張,大方秀給大家看,俯瞰的視野加上圓滑順暢的線條,別有情調。後來由於陽光熾烈,就由松柏帶隊移往他處,轉到這上林將軍廟,也讓我無意間就找著了這三棵大樹下村民破蚵的地方。
三樹之間,一灘水泥率意鋪出塊簡陋的地板,那張破蚵的工作木桌子是中心,那些椅子桶子以及瓶瓶罐罐的就散置在旁。十幾張椅子,有塑膠的、木製的、鐵做的、石頭的、圓形的、方形的、靠背的、沒靠背的、高的、低的,各式各樣,真是看得眼花撩亂。這麼多的椅子,再加上那些桶子瓶罐等,是夠瑣碎的,畫起來是辛苦的。或許就是樹下清涼,讓我就坐定就上手。若不是清涼,那網狀的吊床怎會在兩棵大樹間晃悠晃悠著?若不是清涼,那兩位掃地的婦女怎放了工作,跑到樹下納涼來,並一再和我辯說畫的景有何好看?這景她們天天都在看,一點也不稀奇。清涼卻讓她倆都不肯走,也因此有較長的時間讓兩人從容地看我作畫,然後邊看圖邊對照景物地稱讚起來。越看越有味,兩人真是捨不得走啊,後來像是管理員的人來了,只好悄悄離開了。
眼前這十幾張的椅子如果都坐滿人,大伙忙著破蚵,忙著聊家常,忙著說笑,想想,那該是一幅多麼喜鬧的樹下蔭涼圖啊。今日沒遇著,就讓自己畫一幅悠閒的樹下圖,或許這時是一場工作之後的休憩時間?或許是忙碌即將展開的前置時刻?正當我胡思猜疑著,一位蚵民用推車馱來四袋海蚵,一股腦放下,又匆匆往海邊走去。過午之後,想必這兒將有另一番景象了。
蘇教授、明燦、天澤三人畫好就相繼來到樹下。他們畫著八開本,我卻是四開本,較大的本紙,讓我必須動作快,甚至只能簡單勾勒,否則影響了大家的行程。大略草圖完成了,我收拾好後,一行人就到烈嶼鄉文化館。
文化館真是小而美,幾乎每次到島上總是要去造訪。這館收藏許多民俗文物器具,古樸老舊中件件散發著先民刻苦耐勞的濃濃生活情味,每每總教人生思古之情。館內二樓有一展廳,適中的場地可舉辦中小型的展覽,讓來賓參看時,不至於太傷神。這文化館除了民俗文物的長年展外,也常舉辦各種藝文展覽,出版鄉土書籍,從事地方耆老口述歷史的收集……為傳承和提升鄉島的文化而努力著。如今,這文化館已成遊客駐足參觀的亮麗景點,也蔚成鄉島的藝文中心。這斐然的成績,背後雖有著許多因素,但那群退休或在職的公教人員以及一些地方人士的齊心合力,是成功的主要關鍵,是我深深感佩的所在。
進了館,見了林水綠校長、林馬騰先生、林福德先生、松柏、松江兄弟等人,他們都是熱心地方文化事業的人。一時館室擠滿了人,也多出許許多多的話語歡笑。相聚中,我們四外來客各獲贈「福佑上林」一書,信手翻翻,圖文並茂,資料豐富,真使我對這些有心人愛護鄉土的用心,再次感佩不已。
中午餐罷,我們四人就到松柏店裡二樓歇腳茶敘。這二樓雅致,真可說是「別有洞天」的一個迷你展場。四面牆上掛著許多文人雅士的書畫作品,桌上也經常擺放著題上字燒製的瓷瓶瓷盤的,滿室的藝術氣氛,總是令人驚艷不停。這些藝術品許多都是洪氏兄弟的收藏品,除了自己把玩外,他們也樂於提供眾人來欣賞。洪氏兄弟性情溫和,待人誠懇,熱心事務。幾年來,承繼著父祖輩貢糖糕餅事業,一步一腳印經營拓展,打響品牌,讓「金瑞成貢糖」有著好口碑,成了遐邇聞名的商號。難得的是,兄弟二人生意有成,平常也愛好藝術,喜歡收藏,更能虛心領教,自有一番和一般生意人不同的氣質。
下午的目的地是「L56」據點。我們下到海邊峭壁旁,向前一望,水頭到湖下一彎海岸在望。陽光正照著那兒,燦亮極了,亮得景物有些刺眼。水頭港忙碌,大小船隻進進出出著。山壁旁有些窒悶,倒是湧來湧去的海水給人些涼意。在這海岸大小岩石上,各自找景畫去,有的定點坐著畫,有的散點透視不時移動搜索景物入畫。當輟筆時,山壁的陰影越罩越廣,涼風也越來越多,峭壁旁大磐石上論畫切磋了。四人共十來張的畫,各自輪流展示著一天來的成果,不受拘束說說意見評評優缺,在海浪和海風的低唱下,這海邊石上的談話輕鬆又愉快。
從早上初見的三棵木麻黃畫起,來到下午岩石上論畫作結,一天就在這島外島畫著風景也分潤到那些熱誠的人情。雖然人曬黑了,但就這麼過了實在的一天,心中知足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