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營東陳氏家譜》導讀
金門是典型的宗族聚落島嶼,擁有先民遺留下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資產,例如祭祀儀式、家廟奠安、族譜續修的傳統等。就以族譜而言,除了記載的祖先名諱、記事外,更體現了時代的變遷。在《浯江營東陳氏家譜》中,即可略窺一二。民國百年十二月五日,適逢洋山陳氏家族,家廟奠安大典,續篇《浯江營東陳氏家譜》,彰顯為島嶼宗族文化的傳承與價值。
洋山陳氏始遷祖源於金寧埔後(朱浦上學堂),約當元末明初遷徙居營東(今洋山),凡二十餘世,歷經明、清、民國,在金門已繁衍六百餘年。
2009年12月,河南魯山陳志先生發表了一篇文章《金門o魯山o閩興屯-閩兵屯魯的前因後果》,詳細記載了先民遷移至河南魯山的原因,康熙三年(1664年),清將施琅攻取金門,鄭軍退守台灣,施琅俘獲了金門一帶將士,屯墾於華北各地,在乾隆《魯山縣誌》將官名錄中,尚有陳參的名諱,陳參之墓尚在河南魯山縣廬山倉房莊,推測當地尚有陳參的後裔。根據《浯江營東陳氏家譜》記載,陳參是二房的第十一世陳養浩(1636~),諱參字子善,母許氏(1609~1667),卒於河南,之後遷葬金門呂厝附近,其子陳仕聰、陳仕琴,居河南魯山。
陳志在接受《鄉訊》的編輯、報導文學家楊樹清越洋電話專訪提及,因《金門鄉情網》及《金門日報‧鄉訊》的傳播產生激化作用,河南魯山已不止於老將莊的陳氏,又發現了王、黃、江、曾、劉、張、郭、蕭、吳、呂、洪、葉等二十多個姓氏都是從金門遷徙而來,分佈在魯山縣的馬樓鄉、瀼河鄉一帶五十多個村落。
明清朝代更替之際,政局混亂,先民亦出移呂宋,即現今的菲律賓,族譜記載:「…舜弼、舜早少年被兵孥去,天佑公生子廷綽,壯往呂宋受害馬來番…」。金門的其他姓氏族譜亦有記載往呂宋島者,說明先民在四百年前就落番下南洋了!
1840年後,中國門戶大開,金門人再度落番,家族型態的移民,一波波的湧向南洋。洋山陳氏十七世,陳朝乾於清末民初南渡馬來西亞吧生坡,生六子均在馬來西亞,長子陳金杯,金門縣誌記載其事蹟「經營小生意,略有積蓄,民國十年創金聯發,專營長柴、火柴、地基柴等,1960年改為金源發火鋸有限公司。性豪邁曠達,樂善好施,為吧生坡金門會館發起人,並以首名獨捐萬金,為興建會所之倡。歷任金門會館、華僑、興華、光華、中華等校,中華總商會,福建會館諸要職」,吧生坡雪蘭莪金門會館堪稱東南亞頗具規模、組織完善的會館,創會人陳金杯實功不可沒。
民國百年新編之《浯江營東陳氏家譜》乃源於五年前宗親會理事長陳水能、金沙鎮長陳昆第的發起與推動,族譜中清楚顯示大時代的脈動,如下南洋的陳朝乾的子孫,現已有百餘人以上,這一龐大家族的入譜係緣於洋山陳氏宗親會陳水能理事長,與旅居馬來西亞長兄陳水情居間聯繫所致。
1949年後,國民黨退守台灣,台灣又成為金門人的移民地,幾乎每個家庭都有親人在台灣,這本新編的譜書中跨越金門、台灣、東南亞,清晰的記載了大時代的變動。
金門這個大家族,數百年來,歷經貧窮戰亂,使得親族分散世界各處,透過了家譜的紀錄,使得開枝散葉的子孫仍得以追本尋根,它如座歷史橋樑,讓我們瞭解祖先淵源;更是座地理橋樑,串聯起分散在遙遠異地他鄉的宗族情誼。
《浯江營東陳氏家譜》,在族人同心合力的配合下,歷經五年的準備,配合家廟百年奠安出版了,軟硬兼備,盛事一件,僅以此文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