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孝道的新思考
十九世紀以來,由於西方經濟勢力的強行介入,使中國數千年文化受到空前未有的衝擊。固有倫理瀕臨解體,而其中影響最深者,莫過於「孝道」的變化。固然,傳統那種「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愚忠愚孝的腐舊觀念,理應為人們所唾棄,但可悲的是;連最基本的尊親、感恩、回饋、奉養的觀念竟也日漸淡薄,以至報章媒體,時有忤逆不孝、棄養不顧的新聞出現。更有甚者,竟至於骨肉相殘、奪財弒親。嗚呼!如此行徑,豈非禽獸不如。故復興孝道,實為當今重振中華文化最迫切、最基本的課題。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是家庭、氏族、社會,乃至國家的生存命脈。但時移境遷,由於家庭組織的簡化,與社會結構的改變,如果還要奉行舊有的「孝道」標準,勢必扞格不入,難於推行。如果再守舊不化,一味宣導腐化的觀念,也必然走上空唱高調,陽奉陰違的假象局面。所以要推行「孝道」,就必須要有新思維、新作法,才能使「孝」的觀念落實,也才能使「孝道」的精義,貫串於中華民族的生命長河。
以下是筆者對於於推展「孝」文化的幾點淺見,野人獻曝,聊供方家參考。
一、 極端個人主義的修正
中國傳統社會在五倫系統的結構中,人人各安其位,各盡其份,形成了以宗族為樑柱的穩定架構。人是群體的一份子,在群體中如果恪守本份,善盡角色功能,則群體必給予不同層次的肯定與鼓勵。反之,若個人違反了倫理道德,勢必辱及或危及群體的聲譽與安全。此時群體必會施以懲罰,以挽救群體的聲譽與安全。
封建時代的株連制,本不足為法,所謂誅滅九族,更是匪夷所思。但今日極端的個人主義,卻也使不法之徒,在罪不及他人的前提下,沒有後顧之憂,無所顧忌的挺而走險。而眾所周知,其犯罪所得,卻為其妻子親人所擁有。所以適當的修法,使犯罪所得,不能歸諸親屬,或親屬應連帶負責,以強調其休戚與共的成敗感,如此個人才能擯棄自私自利的極端個人主義,凡事考慮到親人、家族,擴而群體、國族的利益,然後方能從人格深處,培養父慈子孝的價值觀。
二、養親理念的培養與強化
由於工商社會的急速發展,個人財富的累積與退休金制度的建立,使得現階段為人父母者,主動捨棄了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甚至在社交場合中,誇耀自己如何在子女面前直言:「將來你長大了,只照顧好自己就好,不必管我」。殊不知,這番言語,在小小的心靈中,不但種下了自私自利的根苗,也同時埋下了不忠不孝的種子。
所謂「孝」,並不僅僅在於物質的奉養,更重要的是那種承歡膝下、感念親恩、互相關懷的態度,與親子相處的和樂溫情。縱然你有萬貫家財,有充裕的養老金,但你的生活難道僅止於飲食動態嗎?非耶!人是感情的動物,人需要親情的滋潤。在你最需要親情的時候,你的子女忙於事,對你漠不關心。當你正盼望一兩聲親切的問候時,你的子女卻嫌你囉嗦,嫌你嘮叨。你只能對著電視打盹,只能抱著小狗,在公園的長椅上,癡癡地望著天上的浮雲。這樣的結果也怨不得誰,因為你就是如此要求子女的,而他做到了。
所以,縱使你是億萬富翁,也要教育子女;必須孝順父母,奉養親恩。如此諄諄告誡,循循善誘,方能在幼小的心靈中,播下感恩養親的正念。子女長大後,縱使你不需要他物質上的奉養,但在精神層面,卻能保有孝道的敬愛之心。如此,不就是「老者安之」的悅樂境界嗎?
三、 親子關係的建構與調適
由於不婚風氣的盛行,與少子化的趨勢,使得家庭成員從以往農業社會子孫眾多、五代同堂、三代同堂的盛況,簡化為今日的獨子家庭。因此教養子女的方式,便有了各種不同的態度,今試舉三種為例:
(一)、寵愛與放縱:因為「三千寵愛在一身」,二、三代人的希望都寄託在獨子的身上,在過度的保護與縱容之下,孩子塑造了唯我獨尊的心態,凡事為所欲為,只為自己利益著想,不管他人死活。試問,在如此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要他行孝奉獻,則無異與虎謀皮。
(二)、嚴管與壓抑:第二種狀況是因為對孩子期待過高,幾代人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的身上,所以不免要嚴苛要求,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在學習上、行為上,處處以高標準相責。補不完的功課和守不盡的規矩,讓孩子喘息難安,時時處處都生活在壓抑責備的恐懼中。長此以往,則其人格便產生了偏差,親子間的鴻溝日深,如不善加疏導,則親子間形同陌路,視如寇讎的局面恐難避免,又如何能造就父慈子孝的和樂家庭呢?
(三)、誠敬與合理:中國傳統家庭中那種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理想境界,是建立在「誠」與「敬」的基礎之上。「誠」是以人倫的真與善為準則,不虛矯、不偽飾,在自然的親子之愛中關懷、成長,親子互動良好。「敬」是親子間對個體的尊重,因才施教,父母不對子女作過度的要求,只對子女提供應有的教育與鼓勵,勸善規過,以身作則。而子女與父母相處,事奉父母亦應永保敬愛之心。孔子說:「色難,不敬何以別乎」,正是強調孝順父母要以「敬」為主。
四、結語
古人有云「忠臣出於孝子之門」,有健全的親子關係,才會有健全的家族結構,有健全的家族,才會有穩定和諧的社會,也才會有富強安康的國家。而這一切的源頭,則在一個「孝」字,所以教養子女能不謹慎嗎?願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