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貧乏年代──交通篇
任教臺北縣立重慶國中時,每逢一年一度的區運會或縣運會,通常都在海山國中對面縣立體育場舉辦,本校四、五十班的國一學生,便要集體步行前往現場助陣,重慶之去海山,往返不過四公里,學生便已累得趴在桌上,竟連下午的課也上不下去,原因只是「步行太遠」,的確,現代人只要出門,不論遠近,都要以車代步,日久成習,兩腳功能自然逐漸軟弱,也就更加懶得步行。
回顧兒時,出門走路是常態,能夠坐車是幸運,因此,不僅勤於走路,也訓練成一雙勇腳,憶起兒時年代的交通,不禁想來談談往日的生活樣貌。
一、母親年代騎騾馬
母親小時候,全金門尚無車輛,母親結婚時坐轎子,在我出生時,請了陳坑的「 臍婆仔」(助產士)招姑仔來家助產,為求慎重起見,父親又雇了一匹騾到湖前,請了一對知名的助產夫婦,前來協助,而後包了一塊錢大銀元做為助產費,當年的一塊錢銀元可是幣值不菲,足見早年的金門,以騾馬代步是普遍的現象。
二、出門仰賴兩隻腳
昔日缺乏交通工具,出門唯有走路,在我出生不久,父親任教溪湖國小(今多年國小),天未亮便從陳坑走到溪邊,放學後走回家已是天色昏暗。在我國小時,常隨大人從浦邊抄小路走到沙美,記得當年還有踩過木板橋,有時還走到洋宅金東戲院看電影,當年好像不覺得路遙腳痠,只知這是唯一途徑。還有一對老夫婦,是八二三砲戰時從洋山遷來暫住浦邊的鄰居,他們一生未曾去過繁華的後浦,某日興致來潮,兩老竟從浦邊步行至後浦,由於速度緩慢,加上人地生疏,據說費了不少功夫才走完全程。
三、包車兩輛公車少
金門人稱計程車為「包車」、公車為「交通車」,就讀金城國中時,全金門只有兩輛包車,應是廢棄的小吉普改裝而成,後車廂加蓋,類似今日的廂型車,其中有位司機,我們叫他「阿胖」,當年乘車好像沒有人數限制,每當客滿時,司機先生要我們抱著同學,甚至還有用躺的,橫七豎八地疊成一堆,就像疊羅漢,也像擠沙丁魚,被壓的手痠腳麻,壓人者也全身不適,但同學都能忍受,因為總比沒車搭好多了,我從斗門車站坐到金城,車資是二元。至於公車,記得大約每小時一班,幾乎都是阿兵哥,從沙美發車,大概就已客滿了,途經斗門,只見公車司機跟你搖搖手,請你改搭下一班,下一班無人敢把握,最後只得舉手攔軍車,能載幾站算幾站,一路攔下來,幸運的話,搭到「直達車」,不然的話,攔個兩、三次才抵終點。
四、轎車未見機車少
就讀國小時,無人有轎車,即使機車,也是稀有,記得整個浦邊村,只有「臭頭托仔叔」擁有一輛老爺機車,每次發動時,馬達聲響徹雲霄、傳遍全村,就像飛機要起飛一般,不過,不要小看這一輛破舊的老爺機車,當時已是羨煞了不少人!
五、各式軍車功勞大
兒時金門的車輛,以軍車為數最多,路上所行,幾乎都是軍車的天下,不知有多少?其中最主要的是小吉普、中吉普和大卡車,小學老師要求我們見到小吉普要敬禮,因為這是軍官的座車,我們難得有機會搭乘,中吉普與大卡車,只要我們沿路舉手,好心的司機也會停下來載我們一程,最妙的是當年民間無人有車,一旦校方要辦長途的校外教學或民間婚喪喜慶載運賓客,也可接洽軍方大卡車幫忙,全班搭乘大卡車出遊,如今已成絕響,也是珍貴的歷史鏡頭,當年的金門,真的做到了「軍愛民,民敬軍」。
六、交通主力腳踏車
兒時交通不便,公車班次少,包車只兩輛,除了步行之外,比較便捷的便是腳踏車,腳踏車是兒時最主要的私家交通工具,載人運貨兩相宜,扁擔族的逐漸「以輪代肩」」,徒步族的也「以輪代足」,的確省去不少勞力與時間,還有一大群的上班族與閒逛族,也是騎著腳踏車,走到那裡,騎到那裡,已至「人車一體」的地步,腳踏車曾經走過一段漫長的風光歲月。
七、路面顛簸腸胃跳
金門早年除了幾條主要幹道鋪水泥外,尚無柏油路面,其他支線全是泥土碎石路,大雨過後,更是難行,路面坑坑洞洞、凹凸不平,車行其上,不僅塵土飛揚,而且顛簸振盪,整輛車子像在跳「曼波」,我的身體也開始不聽使喚,屁股跟著上下跳動,腸胃也隨著婆娑起舞,一陣顛簸過後,不知「老年人」下車之後,該去看骨科,還是腸胃科?
八、赴臺仰賴登陸艇
今日臺金往返,每日民航班機數十班,堪稱交通便捷,兒時赴臺,一般民眾唯有仰賴軍方登陸艇,每月大概三、四班,記得八二三砲戰過後,金門百姓搭乘登陸艇陸續遷臺,吾家本擬跟隨浦邊鄉親一起赴臺,孰料父親身為學校主管,不得擅離職守,後乃作罷,待我高中畢業後,不論升學與就業,大都搭乘登陸艇,總計約有三十趟,登陸艇航程大約二十小時,加上等候與搶灘,都須花上一天的時間,乘船之苦,刻骨銘心,至今仍餘悸猶存、難以忘懷。
九、地廣人眾金門島
今日交通便捷,金門頭到金門尾,一日之內可以往返數回,感覺金門「無一粒鼻屎大」,快速的交通,使得距離縮短、面積變小。兒時感覺恰好相反,由於交通不便,絕大多數的金門人皆未走遍全島,許多村名未曾耳聞,還有一些「遠在天邊」的村落,好像「遙不可及」,兒時的金門島,感覺「廣大無邊」,加上到處都是軍人與軍車,於是「地廣人眾」的金門,在我兒時腦海,停留一段漫長的歲月。
兒時交通,曾以兩隻腳和腳踏車為主力,如今步行已成為一項最佳運動,而腳踏車也成為一種健身器材;當年馬路上以軍車為主體,如今則處處是轎車和機車,數十年來的進步與變遷,已形成兩幅截然不同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