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冰之旅──讀吳鈞堯《崢嶸》(金門歷史小說集1911─1949)
《崢嶸》是金門作家吳鈞堯先生花了一年時間寫成的又一本力作,出版發行已經有好些年了。該書一共收入二十三篇短篇小說。在金門,從辛亥革命後的一九一一年到一九四九年這三十八年,分為民國初期盜匪猖狂、民風愚昧時期,日本佔領時期和日本戰敗後國軍進駐前地方依舊不靖時期。作者通過一個個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再現了不同歷史時期金門社會的現實。
歷史小說一向不好寫,因為它既要基本符合歷史真相,又要寫得生動、形象,從某種程度而言,比虛擬的文學作品更難寫。特別對於熟悉歷史的讀者,作者寫得好不好,他心中自有一桿秤。儘管筆者早有這樣的認識,但當得到這本書時,粗略翻了一下,心裏還是為吳鈞堯先生捏了一把汗。為什麼?他在每一篇小說之前,插進了幾段文字。這幾段文字是從《金門縣志》裏摘錄下來的,記載當時發生在金門地方上的大事。這等於在讀者未讀小說之前,告訴讀者這篇小說裏將要反映的事情真相。筆者打個比喻,就是作者先給讀者一張相片,然後他再把同樣內容的、他畫的一張畫送給讀者,這樣,不管作者追求的是形似還是神似,他畫得好不好,讀者心中自然明白─這對於任何創作此類作品的作者而言,無疑都是一項自我挑戰。因此筆者感受吳鈞堯先生在書寫本書,是一次艱難之旅,如履薄冰。
然而綜觀全書,筆者發現吳鈞堯先生扎實的寫作功底,使他成功地突破「歷史」的瓶頸,把每篇小說都寫得有聲有色。以下從幾方面做粗淺分析。
首先,作者善於通過聯想和想像,把歷史人物、事件和環境巧妙地綴合串聯在一起。
舉《城隍》一文為例,小說裏故事發生的時間在一九一五年。讀者從小說之前的「金門歷史大事記」可知辛亥革命前後發生在金門這塊土地上的幾件大事或引人注目的事件。一是一八九五年德國軍艦曾經私自到過金門後浦港考察測量。二是一九一○年後浦突發一場大火,燒毀店鋪數十家,居民把大火過後的敗瓦頹牆等火災殘骸堆放在城隍廟前的空地上,日久成堆,影響民眾生活。三是一九一一年金門縣丞陳國衡聞知革命軍將前來攻取金門,半夜倉皇出逃。四是一九一五年金門設縣。每年農曆四月十二日是後浦城隍廟迎神之日,一九一五年這一年金門獨立設縣,民眾都很高興,要利用城隍廟迎神這件事好好地慶祝一番。小說從這一點切入,寫這年春天迎神之前民眾在清理打掃堆積在城隍廟前的那一大堆火災殘骸。作者由此引入火災殘骸的來歷,倒敘五年前也即一九一○年那場大火給後浦商家帶來的災難,過渡自然,這是聯想。對於導致那場火災的原因,作者展開了想像的翅膀。一條原因是無知民眾的猜測,說是前清縣丞陳國衡要給宋元以降就有的城隍爺加一條長辮子,惱怒城隍爺,城隍爺因此降罪,二條原因是小說主人公林乃斌等人的私下猜測。林乃斌和黃卓漢等人都加入金門同盟會,林乃斌還是會長,他們認為導致這場火災的直接原因,是他們幾個革命黨人要利用那年迎神人多嘈雜,暗中散發革命傳單,清廷事先偵知,暗中派人壓制,而導致這場大火,「這火,是沖著他們來的」。(另外在此又由林乃斌身上,引申到少年林乃斌的愛國情結,從而牽引出光緒末年德國軍艦私自光臨測量後浦港一事。)全文過渡自然,不生硬,不彆扭,即符合藝術真實,又符合生活真實。
縣志和相關史料並無記載金門這塊土地上,在辛亥革命前有過轟轟烈烈的革命黨人的行動,但有同盟會的組織,就有革命的火種。作者正是通過如此巧妙的安排和組織,把以林乃斌等人為代表的金門人的革命行動,融合到歷史的洪流中去,這是作者創作本篇小說的意圖。
其次,作者善於綜合運用各種表現手法,增強作品的感染力。
《辮子》一文寫到辛亥革命後,國民軍副將李心田率兵前來金門接管,革命將前清變成民國,會帶來什麼改變?許多金門人特別是士紳階層感到不安。李心田一到任,拿出誥令,宣佈即日起人人得剪除辮子,他的任務就完成了─可見革命對於金門只是辮子去留的變化。李心田蒞金宣佈民國政府在金門成立的這一天,後浦百姓王福氣的兒子正好出世,「孩子前額光禿,發多長在腦後,王福氣打量著,這前清受孕的孩子,畢竟還長著一顆辮子頭,但他們說,這已經是民國了。」讀者讀到這裏,很自然地領悟到:在金門,新生的國民政府事實上跟前朝沒什麼變化。這是隱喻手法的成功運用。
意識流手法運用最成功的例子當屬《汗海》一文。陳步雲是金門抗日執行會委員,因在海上檢查沒收日貨,在烈嶼海面被暴徒推入海中捐軀。作者這樣描寫這樣一位人物:首先從他平時執行任務寫起。在金門,他時常動員後浦商家交出日貨,然後集中燒毀。但他心裏明白,他這樣做商家會遭受不少損失,因此於心不安,多有顧慮,所以在每次執行任務時汗水微冒,或者大汗淋漓,直至後背濕透。但這汗水也正是他愛國情操的表現和象徵。在文章的最後,作者又寫到陳步雲犧牲時,流了一身汗,甚至汗流成海。但作者採用的是現實主義寫法,人已死,怎麼能感到自己流了滿身大汗?這時候作者採用了意識流寫法:
陳步雲揚著緝拿的日貨,巡警瞧著,臉上微笑。忽地,不知朝他喊什麼。陳步雲沒意會過來,後腰被沉沉一撞,後腦不知被誰用力一敲。他覺得睡熟了,該起床。樹,還是相思樹,還招搖、點頭。走下坡,經過貞節牌坊、城隍廟、東門市場、模範街……走著走著,正納悶,何以會在後浦市集,看見文台古塔,而俞大猷的題字,竟也清晰可見。不知誰把太武山移來後浦,他一跨過模範街,見著國姓爺與人對弈,心裏嘀咕。陳步雲不多想,邊走邊想抗日貨對策,走得後背微微冒汗,才走進小吃店,喝一碗豆漿、吃一碗油條。
門前幾個孩童拿著風箏跑過去。速度一大,風箏直吹。那些孩童裏有他的孩子,注意一看,他也在裏頭,跟他的孩子一般大小。陳步雲瞧得眼花,揉了揉眼……該要歇息了,衣裳已濕,一撩襯衫,摸了摸後背,不知為何,居然濕成這樣……回頭一看,不知何時,他的汗已流作一片海洋。
在這裏,作者將小說主人公陳步雲犧牲時的情景、過去的回憶以及雜七雜八的從無意識中湧出的念頭混雜在一起,匯成一種特殊的心理體驗,使讀者讀到這裏,強烈地感受到陳步雲這樣一位憂國憂民的愛國者的高尚情操和品質。
再次,善於捕捉典型的人物和事件,以再現民國初年金門盜賊猖獗,綁票成風,民風愚昧,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
如《了斷》一文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故事主人公翁大炎和另外三人是西園鹽場的兵丁,有一次一股盜賊前來襲擊,在搶不到錢財的情況下將槍枝帶走,將翁大炎等人綁走。翁大炎等人雖然後來設計逃脫,但生怕盜賊前來報復,有家不能住,最後只好搭夥遠走南洋,從此不再回家。手中握有鋼槍的兵丁尚且如此,手無寸鐵的百姓更無法自保平安。讀者讀到這裏,自然能感受到這個時期的金門,盜賊猖狂到了何等地步。
清末直到民初,很多地方都有溺嬰的習俗,即女嬰一出生就把她溺死,因此有極少數好心的士紳捐資興建育嬰堂並提供經費撫養棄嬰,金門也不例外。《溺女》一文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林嫂本身也是棄嬰,在育嬰堂長大的,可是當她長大成家為人母后,卻要溺死自己的剛出生的女兒,作者由此展開倒敘。原來她在育嬰堂長到六歲後被人認領當童養媳,有一次強盜來襲,主人家只顧自家逃命,沒人顧及她,林嫂在驚慌之中閃進大衣櫥躲過賊人的搜查,主人一家回來後見她平安無事,都一口認定她必遭到賊人的強暴,林嫂從此開始了更為悲慘的命運。這也為她日後對育嬰堂感到絕望埋下伏筆。小說揭示了這樣的現實:育嬰堂或許能使一些女嬰得到新生,但並不能改變女嬰的命運,重男輕女、貧窮愚昧才是導致更多女嬰被溺斃的根本原因。
小說之所以吸引人,除了要有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情節,還要有鮮明的性格描寫,微型小說尚且如此,短篇小說亦然。縱觀《崢嶸》裏的小說,在情節安排上似乎還有更為曲折的可能,人物性格的刻畫尚有進一步深化的空間。當然,吳鈞堯先生僅憑《金門縣志》的點滴記載寫成二十三篇歷史小說,已屬相當的不容易。即使是歷史上的大人物,有豐富、翔實的資料可供參考,要寫得有聲有色、風生水起,對於任何作家來說都是挑戰,何況《崢嶸》裏的人物都是普普通通、名不見經傳的平民百姓?相信讀者對於小說的不足是能夠理解的。
《崢嶸》一書到我手裏已經有好些年了,不久前我又從雜誌上瞭解到,吳鈞堯先生小說集新作《火殤世紀》去年又由臺北遠景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以金門歷史為經,庶民生活為緯,內容涵蓋辛亥革命、民國成立、日據金門、兩岸分據到實施軍管,前後花了五年時間才寫成。有《崢嶸》一書,以及仍由吳鈞堯創作的《崢嶸》姐妹篇《履霜》(金門歷史小說集1979─2008)的創作實踐,我想新作必將更加精彩。期待能夠早日拜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