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日久他鄉是故鄉─玉里榮民醫院金門住民返鄉記

發布日期:
作者: 吳佳璇。
點閱率:1,001
字型大小:

2011年秋節前夕,台北松山機場出現一行引人注目的「紅衣人」──不同於一般旅行團,十三名魚貫成列的成員,或行動遲緩,或面無表情;另十一名則瞻前顧後戰戰兢兢,深怕任何一顆螺絲鬆脫了。為了在人來人往的車站機場相互辨識,他們一律穿著大紅運動衫。
完成報到、安檢後,再次整隊往登機口移動,需搭乘一小段電扶梯。十三名缺乏搭乘經驗的成員挨得太緊,有人一踉蹌,險些形成骨牌效應,多虧幾位爬樓梯的工作人員從旁及時出手穩住──而這只是十三名玉里榮民醫院金門籍病友,在十一名醫護人員陪同下返鄉旅程的某個小插曲……
1
金門自古即是閩南僑鄉。1949年以降,國共兩岸對峙,金門被迫成為冷戰前線,隨之而起種種戰地限制,不僅切斷海外鄉僑聯繫,更促使為數可觀的金門居民,為了求學或謀生移居台灣。直到1980年代末期台澎金馬相繼解除戒嚴,台海關係漸趨和緩,台、金兩地甚至大陸居民再度絡繹於途;然而,這群年逾花甲、移居台灣平均時間超過三十年的金門鄉親,卻要等到2007年,才陸續踏上返鄉之路。
他們是戰地政務時期(1949-1992)一小群特殊移民,被罹患精神疾病與照護匱乏撕裂的創傷性移居經歷,不僅是當事者,更是整個家族不為人知且難以復原的傷痕。
陳盛火、陳盛水兩兄弟大半的童年與青少年時期,就是在哥哥陳盛木(以上均化名)精神分裂病不時發作的陰影下度過。
「哥哥被軍隊送回來那年我才十歲….整個人都變了,變成一個讓全家人與鄰居害怕、讓父母親不知流了多少淚的人」,已入中年的陳盛火回憶往事仍不勝欷歔。
1970年初,戰地不僅醫療匱乏,經濟更是拮据,父母親想方設法讓長子盛木到台灣的精神病院治療年餘,只是回鄉不久病又發了。
「哥哥人高馬大,發起病來不時暴力相向,爸爸只能拜託村裡商家他想拿什麼都隨他,老人家月底再一一結清」,全家在沒醫沒藥的狀況下苦撐著。盛火記得他十五歲那一年,盛木又對媽媽動粗,但這回非同小可,若非住家附近駐軍馳援,媽媽肯定被打死;雙親不得不狠下心讓村幹事會同警察,押著盛木乘登陸艇到高雄,一路巔簸過後山,住進民政科聯繫的玉里榮民醫院。
母親割下一塊心頭肉的痛不曾被撫平。盛木離家後,母親不在田裡忙莊稼的時間都用來求神問卜,「一搭車就暈的她只能雙肩以扁擔挑貢品,雙腳踏遍島上所有廟宇」。盛水幫哽咽的盛火接話:「直到六十歲那一年腦溢血昏倒在雞舍…我在台灣,等回家的申請下來,老人家早已『過往』好些時日」,家人當然來不及,更不敢告訴已在玉里療養十年的盛木。又過了十六年,父親也走了,盛火和盛水還是不知如何向兄長啟口。
「這幾年我也退休了,每年都會去看他。聽護士提起院方開辦金門探親團,但哥哥不知怎麼的,前兩次都不肯回來….這回總算點頭,趕緊通知在外地做生意的盛水回來」。盛火盛水兩兄弟開車到返鄉團下榻的旅館,接離家三十二年的盛木回老家。
盛木對於弟弟們和陪同工作人員一路的對話一臉木然,彷彿事不關己。車在祖厝旁停妥,弟弟一左一右攙著盛木進得門廳,給穎川衍派陳氏二十三代列祖列宗上香。
「記得這是你出生的房間嗎?」
「記得那是我們住過的房子嗎?有回砲彈剛巧落在大廳,我和你正在隔壁房睏覺,差點兒就沒命!」
……
「知道知道知道知道…」盛木一路碎碎念,沒人能確定兩個弟弟你一言我一語,他是否真都明白。
「這是你離家後蓋的新厝,我們上樓去」,盛木被攙得更緊。
盛火指著神龕兩側父母遺照:「阿叔 和阿娘,還認得嗎?」
接過盛水點好的香,三兄弟一字排開跪在龕前。
盛火欲語淚先流,嗚咽地向哥哥交代阿娘阿叔怎麼走的,木然的盛木也垂下兩滴淚。
「阿爹阿娘,我們帶阿兄回家了!」
離開盛火住的二層洋樓,細聽盛木的碎碎念似乎變成「沒了沒了沒了……」。
2.
盛木被送去玉里三年後,陳水湖醫學院才畢業,就從台灣回到家鄉。
「那時還沒有專科訓練,什麼病都看,包括精神病」,公職退休的陳水湖在金寧開診所,繼續守護金門人的健康。
返鄉隔年,也就是1983年,陳水湖被送到臺大醫院受訓,受訓科別包括小兒及精神兩科。
同年,國防部透過衛生署委請臺大精神科派人到金門,對村里通報個案一一作診斷給治療,陳水湖不但全程參與,更要緊的是台灣來的教授回去後,由他繼續追蹤。根據1984年4月製作的訪視紀錄,全島計有67名精神病患,57名病情穩定(含2名拒服藥),6名赴台治療,病情不穩者4名,3人拒絕治療。
醫療團只來了兩年,接下來全靠陳一人全島走透透打針給藥,追蹤病人名冊也一天天加長。
「金門家族包容力強,不得不送出去的病人,多半有暴力傾向」,陳水湖回憶道。
在沒有精神醫療網(1985)與精神衛生法(1990)的年代,病人後送哪家醫院,悉聽政府安排,來到和國防部關係密切的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簡稱退輔會)轄下玉里榮民醫院,似乎順理成章。數十位金門住民就這樣陸續移居後山。
陳水湖記憶中,另有後送桃園療養院、八里療養院與台南仁愛之家者,此團吳文章(化名)等兩名成員即是。只不過台南住了幾年,還是被轉送廣袤的玉里。
吳文章的姊姊永遠不會忘記,弟弟上遠洋漁船前英姿煥發的模樣,未料跑沒幾年人生卻完全走調。家族長輩以為成家能讓文章定性,陰晴不定的病情卻磨煞外籍新娘。家人多方請託,失婚的文章住進離金門較近的台南,八年後(1994)還是來到玉里。
退輔會於1958 年成立玉里榮民醫院,原是為了安置1949年渡海來台六十萬大軍中罹患精神疾病者。由於入住的是因病退役年輕力壯的精神病患,院方遂嘗試成立工作大隊,開墾長良一帶河壩地為實驗農場(1963),緊接著鄰近之池上、海端、志學各地亦陸續完成開發。
陳盛木與吳文章等自1970年代後續加入的金門籍住民,來不及參與從現代精神醫學觀點看來等同職能治療的開墾大隊,但他們卻依病情一一投入院內與社區不同性質的工作隊──鎮上的羊羹工廠、郊區的果園茶園,院內的西點烘焙坊、洗衣部,各醫事部門公文傳送,都有他們的身影。
吳文章以為,到了玉里加入工作隊用勞力換得金錢報酬,「不用老向家裡伸手」,也換得內心充實,「心境與病情才慢慢穩定下來」。
吳文章等鄉親的體悟,全看在花蓮縣金門同鄉會創會會長王壽宣眼裡。自1990年代初期,王壽宣從陪同紅十字會金門縣支會慰訪開始,年年探視在玉里榮民醫院接受治療的鄉親。「一開始連我這種外人都看得出不太行,可是漸漸地發覺他們越來越進步,我開始認真思考住院鄉親回家的吶喊」。
王壽宣跟投入社區復健甚深的林知遠醫師提出他的想法,林知遠喜出望外。「錢不是問題,我跟縣長說一聲,讓金門酒廠出點錢,同鄉會也多少贊助些」,王雖興奮,但未昏了頭:「不過,這些鄉親畢竟不同一般人,醫院能派醫生隨團嗎?」
2007年5月,當時的院長劉文健指派副院長林知遠、社工師黃嬡齡等人,根據病人病況與意願,並徵得家屬同意所組成的返鄉探親團終於成行,王壽宣全程見證這歷史一刻。
3.
金門鄉親與公部門的熱情,遠超乎玉里榮民醫院工作同仁想像。幾度流轉落腳台灣邊陲的金門籍病友三度返鄉,縣長、議長、福建省政府競相設席接風,還登上金門日報頭版,彷彿衣錦還鄉。
就在病友離鄉這些年,署立金門醫院(原縣立醫院,耆老口中的衛生院)有了第一位精神科專科醫師吳阿瑾,1997年成立日間復健病房「向日葵之家」,2001年更有了收治急性發作病人的全日住院病房。不幸發病的鄉親,再也不用經歷陳盛木、吳文章等人創傷性的就醫/遷移經驗。
2007年9月,署立醫院成立慢性復健病房,縣政府與衛生局向這群移居玉里30年的病友伸開雙手,「歡迎回家」。
陳盛火與陳盛水異口同聲表示:全看阿兄意思;但他們也擔心,病了四十年且年近古稀的兄長,能否適應全新的環境?即使這裡才是他的家鄉……
提著兄姊贈與大包小包禮物,打算回玉里分贈康復之家工作人員與病友的吳文章也說:「我在玉里有工作很好」。
日久他鄉是故鄉。但鄉愁仍是一灣淺淺的海峽,玉里在這頭,金門在那頭。
(作者感謝「100年玉里榮民醫院金門住民返鄉感恩之旅」成員及家屬接受訪問;金門縣府團隊,花蓮縣金門同鄉會,玉里榮民醫院,陳水湖醫師,以及臺大醫院精神科退休教授林信男與社工師黃梅羹提供資料)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