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不回的故鄉情
午夜夢迴揪心肝,思想著爹娘,壓抑胸口,一波接一波,佈滿滄桑心難過。
眼前流水聲,時緩時急,響在耳際,彷如出門前、雙親時快時慢的耳提面命,千叮嚀萬囑咐,要兒平安歸,守著家園不殘缺。
淚眼倚欄杆,思緒兩岸路不遠,親人相見難上難;當髮疏齒搖、兩鬢斑白,遙望家鄉,何時歸來?
楊(言質),一個木訥寡言的老兵,飽受風雨摧殘的不幸;長者的親和,擁著深藏心底的哀樂。
蘭帝五十輕機車,漫漫長夜相伴隨,當楊(言質)卸下軍裝,這部貼身之物,跟隨他無數個春夏秋冬,馳騁在這座島嶼的每個角落;而今,機車功成身退,他亦已八十八歲,憶過往,總有無數的感傷。
故居雲南省楚雄縣的楊(言質),家中排行老大,下有三個弟弟,手足情深,他為家犧牲、他為國奉獻,於民國三十二年從軍,加入了新一軍,隨部隊走四方,從昆明轉進印度增援打日本。三十四年,日軍投降,他換防,一路由山海關進入瀋陽。三十六年移防台灣屏東,而後轉防大陳島。三十八年,隨著國軍撤退到台灣。
民國三十八年,楊(言質)隨軍到台南,待在砲兵團,擔任團部駕駛好些年,之後輾轉來到島鄉。一待就是數十年,跟隨身邊的移防箱,裡頭珍藏對家鄉的萬千思念,有照片、有家書,也有萬般傷感的情緣。
床底的移防箱,是楊(言質)深藏記憶的寶藏,他小心翼翼地將它搬到古厝的客廳中央、離大門較近的地方,那裡光線充足、日頭曬暖,可以看到清晰的字樣。灰塵輕輕拍,塵影跟著來,光圈環繞在廳海;楊(言質))輕啟歲月的鎖匙,尋覓過往的足跡,滴滴血淚話顛沛,除了滿懷心酸,亦有有家歸不得的無奈。
無情的戰爭,粉碎了楊(言質)的歸鄉夢與長子承載的負擔。家,就在對岸,一水之隔的瞭望,只有透過鏡頭慰心傷、遠眺家園撫身創。
楊(言質)和其他大陸來台的老兵一樣,是一般人口中的「老芋仔」,當晴天霹靂從天而降,烽火煙塵、硝煙瀰漫,他不得不遠離槍林彈雨的家鄉,隨部隊來台灣。
忠黨愛國不貳心,待人和藹受尊敬的楊(言質),於民國六十一年,軍職外調金門公車處,發揮所長當司機、讓無數的鄉親平安抵達終站。六十三年脫下戎裝,離開軍職,改穿灰色的司機衣裳,融入了另一個大家庭,專心服務島嶼的居民。
戰爭無情、親人無依,離鄉背景走天涯,有牽也有掛,陸軍上士退伍的楊(言質)、無時無刻都想著反攻大陸回老家,家人相擁在屋簷下;他想聽見的是反攻號角的響起,哪怕是一點點小聲音,都是一個大希望。而家,就在不遠處,何日是歸期?內心的渴盼,依然在遙不可及的深遠處。
木訥寡言少說話、和譪可親人緣佳的楊(言質),公車司機十餘載,點點滴滴在心懷,不計其數的載客量,路況顛簸、他毫無怨言,手握方向盤,集中精神,豎耳聆聽車掌的哨聲。
老一輩的鄉親父老,爾時搭乘不舒適的舊公車,柴油氣味濃,上車購票、下車繳回的一來一往之間,除看到年輕貌美、身穿灰色制服、頭戴車掌帽、肩背黑色側肩包的車掌之外,眼前尚有和藹可親的楊(言質),他總是和顏悅色,從不疾言厲色,亦不飆快車,因此對口操濃濃外省音的楊(言質)留下深刻的好印象。
司機屆齡退休,楊(言質)無法回大陸,借住在林厝的一棟民房,這蚵香處處的村莊,散發著濃濃的人情味,古厝敞大門,棲身在廂房,過著獨居的生活。
歷經戰火蹂躪的村落,彈孔寫下輝煌燦爛的一頁,古厝的燕尾馬背更是村莊的特色,在巷與巷之間,鄉親擁著密不可分的情感,而門口埕的舊紅磚也已汰舊換新、鋪上了平坦的水泥面。
退而不休的楊(言質),每天駕駛三輪車,在島上的各個角落尋覓差事,跟隨島嶼的水泥師傅出入建築工地,不嫌薪資少,不怕衣服髒,蓋了許多用空心磚堆砌的水泥房,也賺起了微薄的生活費。
機器會壞、人會老,當三輪車跑不快,鬆了的螺絲回不來,念舊的楊(言質)於心不忍地淘汰了老舊的它,取而代之的工具是一台蘭蒂五十輕型機車,往後的出外歲月,就靠這部車代步和伴隨。
賺錢、存錢回故鄉,家鄉有人在盼望,早日回家去團圓。楊(言質)儉樸又勤勞,不怕辛苦不怕忙,他人忌諱的黑衣裳、呼天搶地的場面,他不怕犯沖地出入該家園,甚而開起花車,輕啟阿彌佗佛的錄音帶,嘴巴跟著唸,送往生者最後一程,哪怕他已華髮映白光,與對方雖然無血緣,此情此景映眼簾,鼻酸總難免。
卸下戰袍,蟄居在島嶼,古厝有天地,楊(言質)與另一對島上的夫妻,同住一屋宇,相依為命一家親。數十年馨香的友誼,隨著女房東先走一步,他有情有義地幫忙料理後事,並與情同手足、同在一個屋簷下的男房東相扶持、相照顧。
出生於不同省籍、生長於不一樣的環境、同樣高歲數,族群的融和,來自楊(言質)融入了島嶼的生活,在他身上,看到了人性善良的一面;任何一個人,只要跟他接觸,定留下好相處的美好印象。
時常騎著機車往外走,北山、南山都有楊(言質)的好朋友,閒話家常、或聊近況,相處融洽如一家,熱心助人菩薩心。
回顧過往,就像時光倒流;楊(言質)從勤儉刻苦的生活到定存的豐厚,他一點一滴地累積,從個位數到七位數,一生心血,滴滴都不浪費。
民國九十七年三月,楊(言質)接獲其老家的三弟來信訴說家鄉的情形,內附照片說近況,他開心地說,大選之後回家鄉。然而不幸,在同年五月,家鄉傳來地震災情,他心繫鄉情、坐立難安、食不下嚥,直到接獲來電報平安,始鬆了一口氣,亦食得下米粒。
民國九十七年十二月,高齡九十一歲的男房東摔傷住院,楊(言質)不分晝夜,友誼相隨,幫他提尿壺、擦拭身軀、洗滌衣物、料理三餐,日常瑣事一手包;瘦弱的男房東,在他細心呵護下,身體很快地復原,再也不須拿拐杖。
風雨來得又急又快,一生照顧他人的楊(言質),在一次車禍意外,從此與醫院結下不解之緣,肺炎、痛風、氣喘、插管,多次進入醫院,他開始擔心,這把老骨頭,或許再也不能回家鄉,今生的希望將落空?
生病要醫療,吃藥打針不能免,無論天助與人助,意志力也不能少;楊(言質)要回鄉,需要人健康,他必須戰勝病魔,才能心想事成,否則一切心願、勢必都是難以達成的奢望。而楊(言質)多次游走鬼門關,終受老天的垂憐,回到陽間報平安,身體慢慢的復元。
於是,每天清晨,楊(言質)總是起個大早,一支竹掃帚,古厝內外勤打掃,維護居家環境,穿梭小巷掃乾淨。那棟舊式古厝,屋瓦掉落、牆壁斑剝、地磚塌陷,他無怨言,勤蹲地上撿碎瓦、又拔磚縫的細草,他始終認為、屋宇可以破舊,但環境不能髒亂。
楊(言質)與房東,本省與外省、稱兄道弟數十年,情感沒變遷;當房東的人生畫下句點,他淚眼相送,雖說男兒有淚不輕彈,此刻的失落、如失去親人的無依,怎不淚流滿面話感傷。他的眼睛盯著天花板,想著房東的影像,好兄弟,此去陰間路遙遙,夫妻可曾相遇到?不久之後,我們將在天堂相見。
揮別了陰霾、走過了低潮,當古厝的天井照進了一絲暖陽,楊(言質)搬來一張藤椅,躺在上面,身上披著一件外套保暖,理過頭髮、刮過鬍子的他,神采奕奕,原來,他要回故鄉。
匯錢回家鄉,資助親人好發展,楊(言質)也一樣;當他獲知親人平安、兄弟等他的歸期,歸心似箭地帶著島嶼的名產,回到大陸去。
故國山河依舊在,影像很清晰,腦海的記憶沒改變,爹娘與兄弟,骨肉親情、血濃於水,當船兒啟航後、進入故土時,即將上演溫情的相擁。
黑髮離家、白髮返鄉,親情的呼喚,楊(言質)日思夜盼回家鄉,期待與親人同一屋簷下、同吃團圓飯,一解悲歡歲月的思鄉情愁。
楊(言質)在家中排行老大,年少隨軍,苦戰離家園,與親人雖處同一地球、但不同地方。當與親人失去聯繫,音訊全無時,他衷心期望的是反攻大陸回老家。
數十年的隔海觀望,望眼欲穿;當船兒靠岸,他的雙腳踏回故土,此趟返鄉、不是作夢。當鄉音重現耳際時,兄弟一擁而上,可是爹娘怎麼不見?
楊(言質)雙腳跪墓園,爹娘在何方?墓地很淒涼,不孝的兒來晚。他悲慟莫名、嚎啕大哭、鼻涕流兩串,以顫抖的身軀,叩頭謝親恩,淚眼汪汪、與淒涼的墓碑相對看,怎不教人悽然淚下、濕衣裳。
離家數十年,渾然不知家鄉變了樣,楊(言質)此趟返鄉,有欣喜、亦有悲傷。而心想事成,回故里,此生已無遺憾。
收拾行李,楊(言質)決定回到島嶼,這第二故鄉的人事物,跟隨他數十年,已有濃郁的情感,他的腦海擁有深深的記憶和回憶,他一刻也不會忘記島嶼上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以及濃濃的人情味。
古厝依然有陽光,只是霉味太深濃;踏入古屋,輕啟那扇小木門,楊(言質)疲累地坐在木製的床鋪,掀起被褥,將身子蜷縮在裡頭,腦海想著這棟古屋裡的一切,以及他未來的人生規劃。
民國五十四年,政府相繼成立了「金門百壽安老院」與「金門育幼院」,讓弱勢族群,無依的老人和小孩得到照護,同時為他們提供優質服務;民國八十二年兩院合併為「大同之家」。
人口逐漸老化,面對高齡社會的來臨,安養機構的需求刻不容緩;四十餘年來,進住安養的長者不計其數,無論是自費或公費,資格需年滿六十五歲。
阿公阿婆的雕像,栩栩如生在眼前,無論是人工造景、亦是自然景觀,屬於銀髮族的天地,都精心擘畫。楊(言質)多次造訪,心裡已有打算,與其一人獨居,不如多人一起過生活。
高齡八十八歲的楊(言質),與老鄉間有著密切的聯繫,銀髮族之間的相互關心,大同之家有他們的足跡,這大家庭裡擁著溫馨且無心理負擔的天地,裡面住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長者。
和諧的天地,感動了楊(言質),他看開了一切,決定入住大同之家。領有榮民就養津貼的他,每月政府給予一萬四千餘元,他選擇自費進住,每月僅需繳交七千元,晚年生活有保障。
長長的走廊,整齊的房間,分單人房與雙人房,各擁一套衛浴設備,充足的光線,老人行走較方便。而八十八歲的楊(言質),與一百歲的人瑞共住,一人一張單人床,一頭床沿靠牆壁,床旁有衣櫥,房間既有冷氣、亦有電扇,隨老人家作選擇。
個人喜好大不同,有人信佛祖、有人愛耶穌,楊(言質)與他們共處沒代溝,他尊重個人信仰的自由。當他們年歲漸長、聽力不良、行動不便的今日,助聽器與柺杖,是他們最佳的拍檔。而年近九十的楊(言質),耳聰目明、行動自如、勤於走街,他習慣為伙伴們攜回各式小點心,分享採購的樂趣。
草坪綠油油,綠色的植物探出頭,攤在陽光底下曬日頭,楊(言質)的人緣沒話說,在這清悠雅緻的環境中,他不寂寞。
楊(言質)的家,就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