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孔子的粉絲

發布日期:
作者: 丘愛霖。
點閱率:723

2008年,日本友人,「哈台族」金井千繪小姐打電話來,表示九月份要來台參加「市店禮」,希望我能嚮導。有朋自遠方來,當然不亦樂乎,只不過什麼是「市店禮」?實在丈二金剛搞不清楚,千繪用她古怪的中文補充說明:
「市店禮就是拜孔子的典禮,東京『斯文會』也有辦,但不及台灣辦的好。」 
斯文會?這到底是啥?我上網狂搜,再三琢磨,才恍然大悟她說的「市店禮」,其實是「釋奠禮」,真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釋奠」是古代祭祀先聖、先師的禮儀,現今主要用於祭祀孔子,歷史沿革,講起來太煩人,普通的意思,就是在孔廟舉行的祭孔大典。我是個管江湖、不管朝廷的野人,如果千繪想看媽祖繞境、放天燈、燒王船甚至扶鸞起乩,我都有門路,對於這種老氣橫秋的官方活動,實在一點概念也沒有。
多方打聽,方知觀禮證於九月十五日在孔廟辦公室發放,一人限領兩張,我擔心粥少僧多,壞了朋友的興致,天不亮,就到門口排隊,拿到一號觀禮證。雖然搶得頭香,事情卻沒有想像中的順利,教師節當日,薔薇颱風報到,典禮延至十月五日,千繪為此再停留一周。我見她為祭孔做了這麼大的犧牲,不由得對「釋奠禮」另眼相看。
典禮當天五點不到,孔廟附近早已人聲鼎沸,型男維安走來走去,原來總統也要來。一進會場,兩人都傻了眼,我們簡直擠得無地自容,只能以單腳站立,除了後腦杓之外,什麼也看不到。
六點整,典禮準時開始,遠方司儀以怪腔怪調,大概是曲阜地方的鄉音唸道:
「釋奠典禮開始-鼓-初-嚴-。」
木棰重擊鼓框一響後,陣陣鼓擊,由慢轉快,由強至弱,同樣的節奏,反覆二次,最後猛然一敲,戛然而止。另一方向,不知什麼樂器,鏗鏘一響,完成了「鼓初嚴」的階段。
我實在不甘心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心一橫,拉著千繪,半跪半爬,挺進前方,終於見到司儀的盧山真面目。抬頭一望,對面有張熟面孔,?浩平在對面拿著DV瞄準我們,方才的狗爬式大概全都錄,糗大!
一站定,千繪抄起相機猛拍,我拿出望遠鏡瞄準表演台,大字報上書:執事者各司其事。身著古裝的老老少少,四面八方,五步一頓,魚貫入場。就定位,大門開,白鬍子長老,神情肅穆,高舉鋁盤,緩步走到一棵樹前,以鋤掘洞,把盤子裡紅通通的東西,倒入土中埋好。
接著是小朋友出場,身著綠袍的領隊,約莫是高年級的學生,兩人一組,或提燈籠,或舉傘,或執大刀,引領穿黃袍的小佾生入場。佾生八八六十四人,一邁一尺,五步一頓,分列正步,排成八佾隊形。行進間的音樂,是現場吹奏的「咸和之曲」,旋律共兩句,宮商角徵,反覆演奏,頗有催眠的效果。
郝市長洗好手,步入廟堂主祭,不得其門而入的我,拿著望遠鏡東瞄西望。我是個業餘古董收藏家,一時職業病犯了,開始觀摩禮器。這些斧鉞扇繖雖是道具,看來是依制仿造,而非天馬行空,任意為之,若老蓋仙夏元瑜在世,大概也會加入製作的行列。等了很久,終於等到傳說中的八佾舞,小朋友在慢半拍的古樂中緩慢移動,歌生唱一個字,樂生奏一個韻,佾生擺一個姿式。一個姿勢擺好,略作停頓,再換一個姿勢,靜止的時間,遠多於移動的時間,像是童子軍打旗語,又像是漢雕在玩一二三木頭人。
看得正入迷的時候,突然砰的一聲巨響,有位小朋友昏倒了,醫護人員立刻將他抬走,空出來的位置,由另一位佾生遞補。這一倒,起了連鎖效應,陸續有十來人昏倒,到最後連文化局長也不支。八佾舞只有十分鐘,但小朋友們已身著大袍,在太陽下枯站了一個小時,接下來的步驟無心觀賞,只希望快點禮成,好讓小朋友下場休息。
禮成之後,發放紀念福袋一枚,內有壽桃、鳳片糕和一包酸梅。之後上場的是才藝表演,時代真是進步了,小朋友們南管、茶道、詩詞朗誦,樣樣精通,壓軸的節目竟是「射藝」,我小時候表演射飛鏢,大人就拍手說厲害厲害,歲月不饒人。
2009年,千繪又來參加,我當然作陪,典禮果然是典禮,千篇一律,只有八佾改為六佾,紀念品多了一枝毛筆。2010年,我的媽啊,又來了,這年的六佾舞又恢復成八佾舞,紀念品只有壽桃和鳳片糕,毛筆要用搶的,當然沒我們的份。2011年,我正在想:千繪是日本地震的受災戶,還沒想完,千繪傳來簡訊:今年教師節,又要麻煩妳。
這世界很妙,有人把「敬鬼神而遠之的孔子」當成神明,或把祭孔當成文創產業,大賣紀念T恤;有人批孔揚秦,更有千繪這種「非同文同種」的怪咖,把孔子當成偶像。我一向務實,任何表演活動,不論文化內涵如何,總覺得好看第一。祭孔演者,多非專業,臨時成軍,不免狀況百出,但不知為何,我就是被電到了。這樣的感動,不似觀賞國慶閱兵的亢奮,也沒有看賽德克‧巴萊的激昂,而是一種淡淡的,叫人心疼的感受。那是什麼?我說不出,千繪也說不出,大概是名為「中華文化」之類的東西吧!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