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貧乏年代─育樂篇
記得「九二一大地震」過後,台北縣分區供電、輪流停電,每在停電之時段,學生總是藉故要求老師不要上課,因為「光線太暗、沒有電風……」,我曾反問:「古人天天沒電,是否天天停課?」學生無以對,最後只能勉為其難地接受。除此之外,停電的日子,讓他們夜晚不能看電視、無法打電腦,才是他們最大的苦惱,眼看學生已至了無生氣、難以適應的地步,「電」對這一代的學生,著實不能一日無之。
回顧兒時,鄉下無電,在不合格的教室上課,一到陰雨天,幾乎天天昏地暗,我們仍在上課。當年尚不知電器為何物,我們另有一套娛樂方式,有時跟學生談起童年趣事,他們覺得無聊至極、毫無趣味,兩代差距,似乎已呈代溝,難以交流,大概也只能與我同輩鄉親一起回味吧!
一、文盲普遍識字少
在我尚未出世前,由於國軍撤退來金,金門民眾大都聽不懂國語,每逢雙方爭執興起,有如雞同鴨講,父親常被請去擔任「翻譯官」,所以軍民雙方對於父親另眼相看、尊敬有加,甚至有人勸父親不要教書,改行做生意,保證大發利市。
在我年幼時,識字者少,父親經常幫人看信回信,記得浦邊長老何肅牆先生,每隔幾天便請父親去一晚,協助代回南洋寄來的信件。浦邊約有百戶人家,當年敢拿大筆寫春聯的也不多見,每在農曆年前,也是父親最忙碌的日子,經常利用下班之後,挑燈夜戰寫春聯。
當年浦邊還有私塾,以教導尺牘為主,從認字寫信開始。父親也曾任教數年的「民教班」,讓逾齡輟學的民眾接受教育。兒時文盲普遍,一方面不重視教育,一方面家境貧寒,為求餬口,不得不中輟學業。
二、宗祠洋樓當學校
兒時金門少見正規的學校建築,大多數的小學都是借用洋樓或宗祠充當校舍,完全不合教室的規格,窗戶窄小,光線昏暗,加上沒電,每到陰雨,更是雪上加霜,直到就讀金城國中時,才見到真正的校舍以及合格的教室,感覺特別新奇,能在現代化的教室上課,的確具有一定的效果!
三、鄰家門口體育場
浦邊何氏家廟是我低年級的校舍,附近一棟大洋樓則是我中高年級的校舍,因此,周邊鄰家的門口埕便成本校升降旗及體育室外課的場地,浦邊村內的池塘邊、相思林,有時成為我們自然課的活教室,這些純自然的教學環境,都是當年快樂學習的場所。
四、水泥黑板貼牆面
現今黑板,材質優良,種類亦多,最常見的是深綠色黑板,還有白色黑板,但無論什麼顏色,都不能直接稱「綠板」「白板」,還是要叫「綠黑板」「白黑板」,可見「黑板」二字,已是一個約定俗成、根深蒂固的專名,由此可以推論,黑色才是黑板的本色,就讀國小時,黑板曾用水泥做的,而後塗上一層黑漆,水泥黑板直接以牆面為板,這應是最克難的黑板,後來才改用懸掛式的木板黑板,水泥黑板如今已不復見,若有也可成「古董」。
五、楚河漢界劃桌椅
就讀國小時,我們用的課桌椅是長條型的,二人共用一桌一椅,兒時都會在桌椅表面劃上中線,不准對方超越,若是老師安排男女生坐在一起,則尺度要求更嚴,只要手肘或課本過界,有風度的同學會請你縮回,不客氣的同學直接就敲,如今回想,還真有趣。
六、校外教學遠足記
兒時交通工具缺乏,校外教學仰賴「步行」,流行「遠足」,所謂「遠足」,即是「藉足遠行」,「遠足記」成為國小學生必寫的一篇作文,也是最難忘與最高興的一項教學,全年級或全校集體步行出遊,走在金門的大馬路上,景色優美、空氣清新,又可運動健身,可說一舉數得,還記得就讀金城國中時,校長唐與程先生一定身先士卒,走在前頭,導師黃武仁老師則隨著隊伍、寸步不離,「遠足」也是一項交通不便下的「產物」,如今已成歷史名詞。
七、恩師鄉音霧煞煞。
兒時師資缺乏,就讀金城國中時,外省籍老師占較多數,某些省分鄉音特殊,聽起課來,起初有如「鴨仔聽雷」,不知所云,時日一久,同學不但聽得懂,而且學得像,這些道地鄉音,後來也成為同學們課餘閒暇的「模仿秀」,正當我們逐漸適應之時,恩師不知遷調何處?又來一位不同口音的恩師,真是走了「南腔」,來了「北調」,我們又得重新適應。
八、四郎真平漫畫書
就讀國小低年級時,首次接觸的漫畫是諸葛四郎與真平,只記得他們英勇無比、剷惡除魔,其他情節已經遺忘;再來是長相滑稽、逗趣好笑的大嬸婆和阿三哥;高年級時風靡「西遊記」漫畫,孫悟空、豬八戒畫得相當傳神,一連三十多集,集集精彩,讓我欲罷不能,我與何克強、何應松同學還特地到沙美漫畫出租店租來看,漫畫也是兒時最重要與最喜愛的娛樂消遣。
九、熱鬧做醮布袋戲
兒時居住浦邊,每年農曆九月二十五日是浦邊蓮法宮做醮,家家戶戶殺雞宰羊,祭拜神明,大人小孩,歡天喜地,親朋好友,應邀而至,整個浦邊人聲鼎沸、熱鬧滾滾,宮口大埕至少要演三天的布袋戲,印象最深的是「史豔文」,我們個個看得入迷,九月廿五是我兒時最盼望的節日,即使相隔數十年,我仍懷念不已!
由於布袋戲並非常有,平日想看時,同學們便將手帕其中的三個角打結,中結套在食指當頭,左右二結套在拇指與中指當手,而成「手帕布袋人」,自導自演一齣差強人意的布袋戲,也可乾過癮一番。
十、何厝戲仔負盛名
何厝村是何浦國小的學區,陳佳德同學即為何厝人,「何厝戲」顧名思義是何厝村村民所組成的戲團,何厝戲仔就如同歌仔戲一般的通俗化,在金門地區四處公演,曾經風光一段漫長的歲月,浦邊做醮時,曾經數度蒞臨演出,也是兒時喜愛的地方戲劇。
十一、最佳娛樂看電影
兒時鄉下沒電,更不知電器為何物,幸好金門電影普及,浦邊、劉沃、后宅的駐軍三不五時就有勞軍電影,全是免費,還有十幾家的電影院分布各鄉鎮,價格低廉,只要好片,人山人海,場場爆滿,看電影是兒時最主要也是最喜愛的娛樂。
十二、民俗童玩大集合
今日所稱的民俗童玩,即是兒時盛行的玩具,由於物資匱乏、經濟貧困,大多數的玩具都是就地取材、自行製作,或發揮創意、廢物利用,舉凡打陀螺、打彈珠、踼毽子、玩彈弓、拍人仔標、摔壁錢、滾鐵圈、紙風車……,可說琳琅滿目、種類繁多;還有許多好玩的遊戲,如打水漂、打手轎、捉迷藏、放手巾、玩過關、跳格子……,也是千變萬化、趣味十足,兒時在娛樂方面,自覺多彩多姿、精神富足。
走筆至此,告一段落,由於食衣住行育樂的範圍,涉獵甚廣,且不一而足,僅各提出數則印象較深的實例做為參考,更希望藉此五篇的刊出,能夠鉤起同輩鄉親更多的回憶,並一起分享昔日生活的甘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