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蘭洋樓
七、八年前,新加坡金門會館與金門屬鄉團聯辦「凝聚鄉情聚餐會」,每兩個月一次的午餐會由鄉團輪流做東,招待屬下會員與其他鄉團的代表。各鄉團為了讓餐會更加精彩,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其中一次,尚卿聯誼社的負責人之一、也是金門會館董事陳佳模鄉賢找我給他們的餐會做個關於金門成功村(陳坑村)的介紹。我上網搜尋相關的資料,發現許多與陳景蘭洋樓有關,細讀後被這棟歷經滄桑的洋樓深深吸引。自此,我也特別留意與洋樓有關的訊息。
2007年江柏煒博士帶著當時的金門技術學院的學生到新加坡作研究,知道他為已破落不堪的洋樓及成功聚落精心策劃,造就了「僑鄉與戰地之再生-一個關於時間與記憶的地景保存設計」,最後贏得了新臺幣八千萬元的發展基金,加上縣政府的三千萬元補助,與金湖鎮的努力,洋樓與周圍景觀經過大整修,洋樓終於在2008年8月22日舉行開幕典禮。我要求當時人在金門的新加坡國立大學碩士研究生張家傑幫我拍了照片以先睹為快。
2008年10月到金門省親,我們特地到陳景蘭洋樓參觀。首先引入眼簾的是潔白的大洋樓,鬥大的1921年標明建築的年代。洋樓高兩層,一樓展示了陳景蘭的生平與洋樓走過的歲月,其中幾間展室被佈置成「冰果室」、「撞球室」、「醫療室」等。另外也展示成功聚落的發展以及金門的遠景。二樓則展示海外金門相關的鄉社與華僑,以照片與文字說明為主,新加坡金門會館與其他數十間鄉團的照片都讓我覺得很親切。另外牆壁還掛著介紹東南亞地區金門當代海外華僑的大型看板,新加坡方面有黃祖耀、張允中與洪天送三位鄉賢。二樓的展覽相當完整的呈現了海外金門會館的發展與歷史進程。
洋樓面向金門南海灣,庭院豎立了一座自由女神像,那是50年代洋樓成為官兵休假中心時所建,基座刻有「金湯公園」四個大字。往右邊不遠處有「尚卿碉樓」,旁邊有棟小巧的「象德宮」,供奉溫府王爺。附近則是成功坑道,剛於今年開放參觀。成功村何其有幸,有如此豐富的地景資源。在我們參觀的過程中,沒有多少旅客前來。後來參加觀光公車遊時,解說員說11月份將在行程中加入陳景蘭洋樓,希望以後有更多人前來參觀。
2010年的金門行與金門會館的洪天送叔、建國夫婦同行。我策劃行程時向建國大力推薦參觀陳景蘭洋樓,目的是要他們夫婦倆能親眼目睹懸掛著的介紹天送叔的大看板。洋樓最吸引我們的依然是那幾間介紹海外鄉團組織的展室,尤其是新加坡部分,看到那些熟悉的地方與臉孔,讓人倍感親切。我們很感激金門當局如此用心,為海外金門人的打拚歷史保留如此寶貴的記憶,當時,我們還半開玩笑說回去新加坡後,要鼓勵鄉親們捐獻更多第一手資料,以豐富這段海外金門人的移民血淚史。
由於陳景蘭洋樓內部上二樓的梯級相當陡又窄,我們認為天送叔應該沒有辦法上樓,而沒有帶他前往,乖乖不得了,他竟然請金門的李福山鄉親載他到陳景蘭洋樓。事後,他告訴我們,他是手腳並用爬上去的,只憑著一股一定要看到自己照片的信念。
陳景蘭洋樓是成功村的鎮村之寶,也是東南亞金門鄉僑們值得參觀的景點。新加坡是個非常西化的社會,或許有一天,新加坡人得回到金門憑弔我們祖先們走過的足跡與歷史。
(作者為新加坡金門會館董事﹑文教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