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生活小筆記第三記
田園何處是?
現代是個工商業極度發達的時代,想要歸隱田園幾乎已是夢想。不是嗎?都市裡是高樓大廈林立,一棟比一棟高,彷彿在競賽,車輛比一部比一部大,彷彿競相噴發穢氣,製造污染,吵雜聲一聲大過一聲……。都市裡沒能找到田園隱居似已是一個定論;但是鄉間就有可隱居的地方嗎?還是沒有!那些高樓大廈一棟棟往鄉間移居。它們在都市裡漸漸無立錐之地,漸漸被排擠到鄉間。不巧農人為了保護農作得以順利生長,競相噴灑農藥,除讓農作物染毒外,還讓鄉間的空氣污染不遜於都市,土地和水資源也漸漸被污染,誰還能找到一塊乾淨之地隱居?想像陶淵明那樣退休後去田園吟唱「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談何容易?
2011年11月26日,我曾在高雄文學館以「田園鄉土,富比世」為題發表演講,與聽眾以互動方式,探討這一議題。許多聽眾熱烈參與,紛紛發表心聲,抱怨台灣已沒地方可以「歸園田居」。
是呀!台灣只是一條小蕃薯,土地那麼小,人口那麼多,污染尤其嚴重,工商業那麼發達,何處覓田園歸隱?有人提及台灣地區只剩金門是個養老的好地方,政府極力促成,有許多鼓勵措施,例如在籍者乘車船減免費用,例如老人年金比別地方多,例如電信費用比較低等等,有人已捷足先登,移居金門。是的。台灣地區唯一的養老好地方非金門莫屬。但是軍事管制地區開放後,為發展觀光,高樓大廈已在如雨後春筍群起,甚至有金沙大地國際渡假飯店這類巨型觀光大廈佔地為王,其前途將如何?非不讓人耽心!其實,全球各地都面臨繁榮與環保相互拔河的問題:這場精彩的超世紀大競賽 / 哪方會贏呢?(註)大家且睜大眼睛仔細瞧吧!
那麼,何處覓田園安居?
我的結論是,不必以實地為選擇標準。任何地方都可以。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態。演講結束時,好些聽眾拿我的散文集「打赤膊的日子」,要求題字。我題的是:
身邊不必有田園
只要心中有田園
這是我對現代在台灣的人退休後歸隱的看法。自古以來,有所謂「小隱隱田園,大隱隱城市」之說,正是我的結論。真的,現在台灣好些都市的污染程度,已不再比鄉間嚴重,甚至比鄉間乾淨,更有許多措施是適合退休養老之用的。譬如公園,那些地方有許多休閒設備如運動器材、琴棋設備,譬如活動中心,有些都市更特別設有老人或長青活動中心,譬如圖書館,譬如有社會大學,等等等等,只要有心利用,不怕沒地方去。讀書、運動、琴棋、書畫、欣賞音樂及其他休閒活動,不愁沒場所,除場所外,還有許多朋友和指導人力,退休養老歸隱樂樂哉!註:這是拙詩「拔河」中的句子。
獨立老人
世人每有孤獨老人、獨居老人之說,我則捨此而不由,獨鍾情於獨立老人。
獨立老人不是說,這樣的老人必須離群索居,不與人往來,排斥他人。那是孤獨老人或獨居老人。獨立老人也與家人親友和諧相處,融入社會,仍然致力貢獻社會,只是有些行事作為不與人茍同,有所為有所不為:
1、可以和家人同住,卻不思全然依賴他們,除非急需幫助,否則自我獨立,一切食衣住行盡可能自理,尤其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健康,不麻煩他們,不成為他們的負擔。
2、有「兒孫自有兒孫福」的概念,對兒孫的言行作為尤其子女兒媳的管教孫子女,持旁觀建議指導的態度,適可而止,不去過度干涉,滋生家庭風波。子女兒媳是新的一代,成長和教育背景不同,社群交往不同,觀念容有差異,強行干涉介入,代溝必然滋生,生活便生齟齬,日子或會不好過。
3、別以大家長的態度呼上喊下,也別對某個子女兒媳或孫子女特別偏愛,造成家人的不和諧,尤其對孫子女不必下太重的感情,以致造成溺愛,寵壞孫子女。
4、對其他親友,持必要的親近與保持一定的距離之態度。不必拘泥於新舊朋友之分。舊朋友有其一定的既成友誼關係;但每常有「刻板印象」與恩怨;新朋友則否,可以結交,說不定更能增加樂趣,增廣見聞。
5、在金錢往來方面,要嚴守分際,如有借錢的,該說不的時候就說,不必礙於情面,尤其擔保,更要勇敢捍衛自己,不要把自己弄到窮途末路,無法生活。
6、端正自己的行為,不該去的地方不去,不該說的話不說,不該做的事不做。別隨便和人鬼混,敗壞自己行為和名譽。
7、樂觀進取,不必怕死,也不必忌諱死。「你吃吧!你終究會吃死掉的。」有人這麼說。確然!有生必有死。有何可怕?何必忌諱?老年已近黃昏是沒錯,只要自己過正常日子,不愧於己於人於天,死生由命,沒有悲觀的理由。黃昏時候,天邊仍有燦爛的晚霞。何悲觀之有?許多疾病是因心理而起。簡單說,短命每由悲觀造成。
8、至於遺產,有形的實體遺產可免,如有餘裕,拿去作公益吧!重要的是,早年有給子女良好的教育,在道德、言行與維生上有良好的無形遺產。
習慣,習慣
有人說,一個人的一生成敗,決定於他的個性;我則以為一個人的健康與壽命決定於他的習慣。
習慣,習慣之中人也大矣哉!戒除壞習慣,養成好習慣,允執厥中,是我人健康和長壽之所必需。
以吃食來說,手邊剛好有一新北市政府印發的農民曆,該書第16頁便印有如下「聰明吃11要訣」:
1、多喝白開水,少喝含糖飲料。
2、細嚼慢嚥。
3、正常三餐。
4、低脂少油炸。
5、天天五蔬果。
6、均衡飲食。
7、睡前三小時不進食。
8、每餐8分飽,不過量。
9、多吃天然未加工食物。
10、不吃零食、宵夜、甜點。
11、避免菸酒。
這些吃方面的好習慣如能培養起來,想必可受用不盡。
這只是食的部分。其他衣、住、行、育、樂以及行事、道德修養、求學等各方面,如能從小就養成好習慣,不染惡習,對身體的健康和壽命必有極大裨益。這些好習慣的資料其實不難獲得,父母、親友、學校、師長、社會、報章、雜誌等等,唾手可得,關鍵只在自己有心與否;獲得了,還需去養成為習慣,終身奉行不渝,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也!不要以為東西易得就隨便對待,有些身邊易得的小東西,其實是珍寶。
棺材裝誰?
真被正男的太太說中了。
是正男62歲那年,他把樓梯間牆上的小廣告招貼撕下開始的。他認為那小招貼貼在牆壁上有礙觀瞻,便給撕下來。他本來就這樣做了,沒想到這次是鄰居郭家男人貼的。他原是個小混混,長得獐頭鼠目,脾氣奇差,好勇鬥狠,氣勢凌人,動不動就生氣罵人,甚至打人,一年365天常在換工作,幾乎不到一個月就換一次;最近他接了一份幫人分派張貼小廣告單的工作,有一張他給張貼在他們`樓梯間的牆上。正男不知道,給撕了下來,就這樣觸怒了郭家男人。郭家男人便開始找他麻煩。
那天,正男上樓梯碰到郭家男人從樓上下來,故意撞了他一下,他沒給理會,不料對方沒事找事地說他故意撞他。那正是所謂「打人的喊救人」。他氣不過,回應了幾句,對方便用不堪入耳的話罵他:
「老伙子,走路都走不穩,沒路用了,趕緊死了算了。」
在房裡的他的太太聽見,出門把他勸進家裡:
「別理他!你又不是不知道那種人。」
他很不服,執意要爭一口氣。
「他說我老伙子,趕緊死了算了。才不知道誰會先死呢!」
「不要和這種人爭辯。棺材是裝死人的,不是裝老人的。以他那種德性,我們就睜著眼看誰先進棺材吧!」他太太雖這樣說,其實她也動氣了。「我們就忍一忍。像他那樣的人,你就睜著眼看他吧!你是想當好勇鬥狠的倚劍少年,還是能忍的張良、韓信、宮本武藏?」
結果是,意外地,日前郭家男人為了和人爭奪一名酒家女,被對方糾結三個人砍死了。正應驗了正男太太的那句話:進棺材的是年輕好鬥狠的郭家男人,不是年老的正男。她一語成懺。
財有餘裕
老年人有好些傷腦筋的事,身體機能衰退是其一,力衰血氣不足是其一,病痛加身是其一,與家人及親友的關係是其一,遺產的分配更是其一。
好些人為遺產傷腦筋,怕分配不均啦,怕特別喜愛的人分得少啦,怕下一代是了尾仔囝啦,為此,有人竟至想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乾脆留給孫子女,思前想後,怕這怕那,惴惴不安,終無寧日,甚至夜晚失眠,「坐下就哈氣,倒下睏不去」……唉,苦嘔!
其實,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為那些身外之物的有形財富、「阿賭物」傷腦筋作什麼?可是,既已有了財富,不能不處理呀!莫非要像某些大富翁那樣,讓親人在他死後去你爭我奪,鬧得沸沸揚揚,口舌相激相爭而外,還鬧到法院,遺人笑柄?後悔呀後悔!早知如此,不如乾脆不那麼奮力工作,儉腸斂肚,省吃儉用,一生貧窮度過,沒有那些財富,不致帶來那麼多煩惱。可是,一生貧窮,要過苦日子呢!情何以堪?於是有那麼一些有形的遺產。照理說,遺產應該是一個人在世時維持生活必需所剩的「剩餘價值」。這些「剩餘價值」是人所難以控制的。將來事難料,有的人說不定今天還好好的,明天就走了;但是有的人則雖然諸病纏身,卻說不走就是不走。如果他不留些積蓄,萬一他的子女又不奉養,怎麼是好?
處理有形遺產,最好的辦法,應該是「財有餘裕,則以捐贈」。
孔子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留給後代最好的遺產其實是「行」和「文」,其他都是廢物。換句話說,「行」和「文」才是真正的遺產,是無形的財富。這些無形的財富才是可貴的,可以一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它們應該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所給予的教育,譬如賺取生活必備的技能,與人和諧交往為人處世的能力,可以實踐道德,履行法律,奉獻社會,促進社會進步,等等等等。只要給予這些無形的財富,他們可以在這世間存活,自立立人,自達達人,就夠了。這些對後代才是真正的遺產,才是可長可久的;至於那些財富、「阿賭物」之流的有形遺產,是短線的,是多餘的,沒必要!
所以,給後代無形的財富,真正的遺產吧!可別孜孜不倦於賺取有形財富,斤斤於留給後代有形的遺產、「阿賭物」。「財有餘裕,則以捐贈」是上策!捐贈的對象當然是公益。
淚眼
范先生的兒子把他的孫子彥彥帶回去了。他們一走,他立即躲進房裡,淚流不止。傷心呀!難怪呀!他和孫子彥彥間已建立了好深的感情了。雖不是死別,卻是生離!
他的兒子明利,當年他也是極疼愛的,供他吃好的,穿好的,還讓他上當時被稱為最好的一家私立學校,盼望他受最好的教育,將來能出人頭地;沒想到他卻「非非亂做」,好的不學,盡和那些不良份子混,最後和那些「不良份子」一起「飛到台北」去,勉強謀到了一個勉強可以謀生的小事,結婚後理所當然地住在台北。那是不得已的。他在那邊供職呀!那年他離開時,范先生也同樣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他的孫子彥彥今天離開他,正是當年他兒子離開他的翻版。
不久,明利夫婦為他生下了一個孫子彥彥。他長得活潑可愛,外表和他幾乎同一個模樣。他高興得什麼似的,恨不得把他帶到身邊來。幸喜明利先開口,一歲才過便說他們忙不過來,要把彥彥送回老家請父母照料。這對他來說正如魚得水,很欣喜地答應了。
小彥彥確實長得活潑可愛。雖然餵吃大多都由他太太做,洗澡、換衣服也是,哭鬧起來他更無能為力,他卻爭著和他玩。他整天彥彥東彥彥西的,嘴裡時時都是彥彥,逗彥彥笑,推著嬰兒車到處去串門子,用單車載出去兜風,最讓他樂不可支的是,在他的老朋友面前「獻寶」。有人或有意或無意地說彥彥「古錐」或「乖」,他便樂得什麼似的,要什麼他都可以給,有什麼好吃的東西,彥彥絕對擺第一,有什麼好玩的他都捨得買,只要口中咿呀一聲,他便說彥彥會說話了。那情況,正如俗話說的「生一個囝瘋三年」。
時間不停過去,他兒子要給接回去了。他初聽到時,整個人幾乎崩潰了,晚上幾乎睡不了覺,睡過去了便作夢,夢到他的孫子被帶回去了,每每夢到被叫醒過來。隨著彥彥回去的日子越接近,他越不安,漸漸進入魂不守舍的地步,有時像失了神,呆楞在那邊,很想告訴他兒子別把彥彥帶回去,卻又開不了口。那樣子真是度日如年。
但是要來的終究會來,那一個要命的時刻終於來了。他強忍著心中的不捨和悲痛,讓彥彥被帶走,然後立即躲進房裡,讓淚去流;怪只怪他把感情注入得太深了。
賈伯斯談死
賈伯斯,一個科技大家,蘋果共同創辦人,讓蘋果的i系列產品風迷全球,卻於不久前因癌症去世,消息佔據了大眾媒體大幅篇幅,一些有心人士也以之大炒特炒其新聞。他的傳奇故事一下引起眾人極大的關注。幾乎同步出版他的自傳也幾乎讓讀者搶破頭。他的魅力果真不小!
他雖然是個科技大家;但是他不僅在尖端科技有大成就,他之如此受關注,受推崇,有他的道理在。我以為他另在人文理念上有卓越的表現使然。由於我已是老年人,他對死亡的讜論特別吸引我的注意。他說的好些話語,很能切中肯綮,特別是對死亡的看法。首先他肯定死亡的必然:
如果你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總有一天你的假設會成真。
這句話其實是真理。正如有人說的︰「你吃吧!你終究會吃死掉的。」他這句話標定,凡人必死,沒什麼好畏懼的。人一出生事實上就在向死亡邁進。所以他進一步說:
死亡是我們的歸宿,沒人能擺脫。我們註定會死……
他不但不怕死,而且接著大力讚賞說:
死亡很可能是人類的一項發明。他推進生命的變遷。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他進一步解釋說:
死亡可能是生命的最佳創新,因為它將徹底改變你的生命。死亡讓老人消失,從而為年輕人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