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天地至尊玉皇大帝

發布日期:
作者: 乃欣。
點閱率:2,433

 中國有句成語叫「呼天搶地」,呼天是指呼喚老天爺,也就是有人驚歎時所說的「天哪」,而這位老天爺或天,指的就是玉皇大帝。
民間相傳玉皇大帝是代表天的至尊主宰,住在天上金碧輝煌的凌霄寶殿,管轄著一切天神地祇和百姓鬼魂。衪手下的文武百官,文神有太白金星、文曲星、三官大帝、真武大帝、九天玄女、天妃娘娘、丘弘濟真人、許旌陽真人等等;武神有四大天王、九曜星官、四值天曹、五方揭諦、二十八宿等等。衪還管轄四海龍王、雷部諸神和地藏菩薩、十殿閻羅,簡直就是古代人間的皇帝或現代的總統。
可是在唐朝以前,玉皇大帝還是不存在的,衪的出現和逐漸定型,是唐、宋以後的事,玉皇大帝出現得雖晚,但衪的原型──天帝,出現得卻極早。
源於上古天帝崇拜
人類最初的宗教信仰,是對天地萬物的自然崇拜,山有山神、水有水神、雷有雷神、電有電神、風有風神、雨有雨神、日有日神、月有月神……。
這些神的職掌似乎有著一定的規律:日神出現時,月神就消失;日神消失後,月神再出現;當烏雲滿天時,日神不見了,先是電神閃閃、雷神隆隆,而後是風神刮起大風、雨神降下大雨,而後是雨過天青,日神又出現了……。為什麼諸神配合得如此有默契?他們是不是聽命於一位更崇高的大神?到了殷商時代,這位萬神之神──天帝,就誕生了。
殷商時代,人們尊稱最高的大神為上帝或帝,衪是管理自然宇宙、支配其他諸神的大神。殷人認為上帝支配日、月、風、雨等一切自然現象,並能影響人間的吉凶禍福,能主宰人的壽夭、生死,能決定戰爭的勝負、事情的成敗、命運的吉凶。殷墟卜辭中,就一再出現人們向上帝探詢某事吉凶成敗的記載,說明了殷人對上帝的崇敬。
西周以後,人們對於上帝的稱呼有了不同的變化,包括皇天、上天、天帝、昊天、皇天上帝、昊天上帝、景天上帝等等。這麼多尊稱說明了天帝信仰的廣泛流傳。
周朝和後世的統治者利用天帝崇拜,大力鼓吹「君權神授」,一方面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一方面也使天帝崇拜更深入民心。
《周書》「康誥」說:「天乃大命文王殪(殺死)戎殷。」《周書》「泰誓中」說:「天乃佑命成湯。」說明了商湯、周文王的成功都是獲得天帝的批准保佑,是奉天命而行事。周天子還說,上天為了保佑天下萬民,才派自己的兒子到世間作國君,幫助上帝統治天下四方,所以國君要自稱是「天子」,也就是「天帝之子」。
後來因為社會分工的複雜化和國家官僚機構的擴充編制,人們幻想天上神仙的世界也應當十分龐雜。當東漢道教興起後,道教信徒們便奉天帝為至尊,並為其建立了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等龐大的組織機構歸天帝主宰。道教還給天帝起了不少尊稱,如玉皇、玉帝、玉皇大帝、昊天金闕玉皇大帝等,玉皇大帝成了中國人崇拜的最高神衹。原始宗教裡的天帝比較抽象而單純,道教中人覺得不夠,就編撰了一部《高上玉皇本行集經》,簡稱《玉皇經》,進一步將玉皇大帝神聖化、正統化。
《玉皇經》裡說:在遙遠的古代,有個光嚴妙樂國,統治者是淨德國王,妻子為寶月光王后。淨德國王年老無嗣心中憂慮,於是詔諸道眾,遍禱真經。一夜,寶月光王后夢見太上道君與諸至真駕五色龍輿而至,太上道君懷抱一嬰兒,身上紅光照射,映照得宮殿皆明。王后一見大喜,乞求道君賜此兒為社稷主。道君俯允,王后夢醒而有孕。懷胎一年後,在丙午歲正月九日午時生下一子。王子幼而敏慧,長而慈仁,繼位後捨其國,於普明香嚴山中修道,成功超度,行藥治病,拯救眾生,修行三千二百劫始證金仙,號稱「清淨自然覺王如來」,教諸菩薩頓悟大乘正宗;又經億劫始證玉皇大帝,成為道教信仰中的最高之神。
這部《玉皇經》編造元始天尊命太上道君親降人間送子,生下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的出身顯赫,是王子,後來捨棄王位修道以救眾生,先修成如來佛,再經億劫而修成玉皇大帝,這個經歷明顯地是抄襲佛教教祖釋迦牟尼佛由太子而捨身出家、修道成佛的故事,卻又把佛祖的地位貶低於道教玉皇大帝之下,其用心真是既可鄙又可笑。
但是經由道士編撰的《玉皇經》,使玉皇大帝的地位從此確定了,此後的君王都自稱得玉皇大帝之命降世為君,都要在冬至以隆重的郊祀典禮祭拜衪。民間也因此知道了農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要在天公誕生這天舉行最隆重豐盛的祭典。道士們更宣稱: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為玉皇大帝下凡巡視各地、考察百姓善惡之日,民間要舉行接送玉皇大帝的儀式。
皇家冬至郊祀玉帝
宋朝時皇帝在冬至這天郊祀玉皇大帝的典禮,在北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十中,有詳盡的記載,說皇帝須在冬至前三天,就獨宿大慶殿舉行齋戒儀式,第二天又到景靈宮太廟中獨宿齋戒,到冬至前一天三更半夜時,再率文武百官出南郊青城,往郊壇去行祭祀玉皇大帝之禮。
皇帝戴天平冠,穿青袞龍袍、腳穿中單朱舄、佩玉飾,在兩位中貴的扶持下來到郊壇前,郊壇高三層,共七十二階,壇頂方圓三丈,供奉著玉皇大帝和宋太祖趙匡胤的雕像。皇帝走到壇前時,樂隊奏出莊嚴的樂曲,歌者吟唱著清亮的祭歌,一群舞者頭戴紫冠、身穿黑衣紅裙紛紛出場,先文舞、後武舞。舞畢,在前導官躬身側引下,皇帝獨自登壇祭玉帝了。
皇帝登上壇頂,先面朝正北,對著玉皇大帝的雕像跪拜祭酒,再朝東向宋太祖聖像祭拜,壇上鼓吹宮樂聲同時揚起,等皇帝祭拜之後,樂止。而後司儀大喝「贊──一拜!」郊壇前文武百官一時皆拜,而後禮成。
後世的皇帝冬至祭拜玉皇大帝的典禮,大致與宋朝相似,明清兩朝的冬至郊祀在北平南郊的天壇舉行,晚清上海刊印的「點石齋畫報」中,還有很寫實的記述,可見皇帝率領文武百官,在冬至一早就從北京的紫禁城出正陽門往南走,到天壇舉行盛大的祭玉皇大帝典禮。皇帝和官員們穿著青色的官服,在大象和儀仗隊伍的引導下,莊嚴肅穆地來到天壇,沿途懸掛彩燈,但是不准鳴鐘奏樂,也不准燃放鞭炮,以免破壞了隆重莊嚴的氣氛。等皇帝獨登天壇,祭拜完玉皇大帝返駕回宮後,震耳欲聾的鐘鼓鞭炮聲才陸續響起,以示慶祝。此時,宮中早已準備好豐盛的酒筵,待君臣入座,大家便紛紛舉杯慶賀冬至的到來。
天公生日民間盛事
冬至祭玉皇大帝是皇帝一人的事情,民間則是在臘月二十五日、三十日和正月初九這幾天拜玉皇大帝。
據道家的《景宵琅書》說:「十二月二十五日,玉皇、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巡視諸天,定來年禍福。」說玉皇大帝在三清伴駕下,於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四出查訪,至三十日查訪完後返回天庭,看人們在做好事還是做壞事,如果做好事,明年就降福給他;做壞事,就降災。因此各地道教宮都要在十二月二十五日舉辦道場,迎接玉帝的御駕,從當晚子時起,舉行接駕儀式,典禮十分莊嚴隆重。
人們知道玉皇大帝的行程,當然免不了做拍馬掩飾的工夫。如明人劉侗、于奕正合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中所說北平人歲中行事:「(十二月)二十五日,五更焚香紙,接玉皇,曰玉皇下查人間也。竟此日,無婦嫗詈聲。三十日,五更又焚香楮送迎,送玉皇上界矣……。」
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民間稱為「玉皇誕」或「天公生」,慶祝玉皇大帝誕辰所舉行的祭典就更隆重了。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卷一「齋天」裡曾形容蘇州人正月初九奉祀玉皇大帝的情形說:「(正月)九日為玉皇誕辰,元妙觀道侶設道場於彌羅寶閣,名曰『齋天』,酬願者駢集。或有赴穹窿(山)上真觀燒香者。」
晚清學者俞曲園也在其《右台仙館筆記》一書卷十一說:「泉州之俗,以正月初九為天生日,前後各三日焚香禮天神,謂之『燒天香』……。」
台灣人也在正月初九祭天公,從午夜子時起,每家每戶在正廳排下祭壇,把八仙桌用長凳墊高,稱為「頂桌」,上面供奉著玉皇大帝的神座,又陳列著五果六齋和紮紅繩的麵線、清茶三杯。頂桌下有「下桌」,供奉玉皇大帝的從神,排設牛、羊、豬、雞、魚等五牲和紅龜粿等,兩側還各用紅線拴一根甘蔗供神。全家大小人人整肅衣冠,按尊卑長幼依次上香,行三跪九叩的大禮,而後燒金箔、放爆竹。富貴人家還特地聘請吹鼓手吹奏吉樂,以示虔敬。
雖然老百姓在每年臘月二十五、三十和正月初九對玉皇大帝奉祀甚虔,可是大家平時卻不太理睬這位天界至尊、眾神之神,也很少人家專門供祀玉皇大帝。家家供佛祖、觀音、關帝、媽祖、彌勒、財神……,就是不供玉皇大帝。
為什麼呢?因為第一,玉皇大帝把實權全分派給手下的眾神了,自己成了虛位之君,一年到頭又只窩在凌霄寶殿中,所謂「天高玉帝遠」,人們對衪當然敬而不畏。第二,小老百姓們天天奉公守法、勤勉工作,謙卑自持、努力向善,可是卻依舊衣食不周、災禍不斷,一個小小的颱風,就被大水淹得田廬蕩盡,家破人亡。他們無處伸冤,只有把怨氣全出在至高無上的主宰玉皇大帝身上了。
難怪民歌要唱:「癡漢常騎駿馬走,巧婦常伴拙夫眠;如此這般顛倒事,不會做天莫做天。」「天和地是個傻瓜,鬼和神是個啞巴……。」不知玉皇大帝在天庭聽到這樣的民歌,內心作何感受?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