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龍的種種

發布日期:
作者: 天行。
點閱率:563

中華民國一○一年,歲次壬辰,龍年。
我國古時有四靈,即龍鳳麟龜,其中的龍麟鳳都已絕跡,但歷代筆記文獻,多有紀實。所謂靈,就是祥瑞而有靈性的動物,而龍與蛇之不同,在於龍有角、鬚、足爪,能興雲降雨,可長可短可巨可細,變化自如,蛇則不能。龍在中國,向是君聖代表,也是德義,飛騰居天位之謂。龍更可比喻豪傑諸士,如孔明之臥龍崗或龍眠脈穴。比喻事物更是無所不包,像:龍舟、龍鳥、龍刀、龍子女、龍山、龍泉、龍珠、龍蝦、龍顏、龍書、龍門、龍井、龍柏樹等不勝枚舉。筆者在龍年特舉下列各式巨龍飛騰活顯的種種神奇珍貴紀趣,讓後生的我們,同沐龍聖的傳奇。
●孵龍蛋、潭龍升天
明時先賢陸粲所著【庚巳編】中,有一則「豢龍」的紀實,十分有趣:說有位計姓的柳州羅池人,是洪武巡檢,住在郊野山區,暇時嘗入山遊行,有一次無意中在石縫間得一巨卵,如量米之升大,計氏好奇便取回家,安放在母雞窠裡,雜在雞蛋中要母雞試孵,約經三個月後,竟出奇的產下一珍物,蒼色四足,其狀如蛇,而麟甲遍體,長不到一尺,行動起來,則昂首竦身,似若獸走,家人都視為寶般,格外喜歡,並以米汁供食,不到幾月,漸漸長大,很愛飲食生血,每有殺羊豬時,即留生血給牠喝。自後,溫馴通靈,一如小狗般,主人到那兒就跟到那兒,甚至吆喝走開、過來、臥下等口令,也十分聽從。以手撫摸其身,則冷如冰鐵,於是主人呼稱為「小鐵龍」。
附近鄰友得悉,紛紛前來參觀此一珍物,主人為恐生禍,就將牠放入屋後的溪潭中,並囑咐牠說:
「汝在此安居,不必憂飢,吾每日會來給妳吃的,汝今後不得復出也。」
主人說完話,剛回到家,那知小龍已尾隨也到了家,主人於是吆喝說:
「汝再不聽話,就會斬汝了!」說也奇怪,小龍即俯首貼尾,返回潭中,頗解人意。自後,主人常以生血置於潭口,小龍得悉,立即奮起就食,由是,彼此相安無事。
時間久了,小龍已長大到一丈多長了,一日,有鄰婦到潭邊洗衣,衣衫中有紅色的,被小龍一眼看到,以為是生血,立刻連人帶衣,捲食而死。鄰之主聞悉,自然要興師問罪,找畜養妖物的計氏,計氏幾經哀求,並予厚餽,始得化解。計氏因而狠下心,持刃到潭邊,仍以生血誘飲,待機砍殺,以除後患,小龍因而驚恐藏匿,在奮戰中,幸好只斷其尾之微,自後,小龍不復出見,生死不明。
二年後,有一夜,風雷暴作,村人見雲霧中,有巨龍自潭升起,長達數十丈,騰空冉冉而上,計氏家人也及時看見,相互指著說:
「小龍長大飛空而去了!」
這就是「龍升天」的民間記趣。
●獨眼龍、龍門龍睛
龍有天龍,也有海龍,清時【淥水亭雜識】中,有幾則龍的細緻描述:
天龍為貴,海龍次之,江湖龍又次之,井潭之龍則下矣。
大凡龍一經起動,必破牆屋,氣壯山河,乘風雷,作大水,出而傷物甚多,是故稱為神也。龍喜睡,數百年一醒,以積沙其身,自成村落,醒後即脫神棄身而去,並不傷農物,正是:神龍行雨以利物,毒龍為惡風以害物。
海中夏秋間,時有取水之龍,雲斷處,如懸一帶,裊裊而動,海運之道,每當龍宮而過,舟人都能識別,其水湛然,人不敢出聲,生怕有異,不明者試以鎗擊,傾刻間驚躍海龍,而衝破船隻,化為木片浮海面。
浙江定海,有龍夜歸,雙目如炬,海防軍頭初不識是龍,以為群盜,即下令發箭射擊,不幸被傷一目,頃時風濤大作,船隻被擊撞而破沈的不少,不久,巨龍出水面,只見一炬閃閃有光,另一炬則消失,遊蕩後,即他去了。
龍以石為主食,入口咬切後,石即如粉,當時夏禹鑿三峽門,所謂的龍門,必是役龍所為,非人力所及也,故曰「神禹」。
釋典記戴:言龍有蛇形、馬形、蝦蟹形等。並言天帝宮殿在空中,全是龍之依持。又言龍能變形,但生時、死時、睡時、性交時、食時則顯本形。又言龍有熱沙著身、烈風壤衣之苦與金翅鳥吞食之苦。
可見,龍之再奇再神,也有其大敵。
說到「龍睛」,史上名賢多有得龍睛之紀實,玆述如下:
清時【池北偶談】言:吳江大儒金文通氏,生時母夢人告曰:「與汝子龍睛,將來位極人臣也。」之後,金氏權貴一時,有蕭山盲人陳姓相人,頗善相術,金氏即令試相,陳生一眼看去,即稱:
「乞兒相也!」一時家人皆駭笑,陳生相至金氏雙目時,即大驚說:
「此龍睛也!當貴極人品。」家眾始拜服。
【能改齋漫錄】特戴先賢陸農師名言:「曾魯君得龍脊,王安石得龍睛。」可見龍之於人,實在微妙到不可言喻。
●婦產龍,無獨有偶
婦人產龍,這是天下奇聞,但史有紀實,並非信口雌黃,明時【赤雅】作者鄺露,記趣如下:
西南容縣白花村有龍潭,潭深莫測,當地猺女一日至潭飲水,忽被潭中龍所纏據,即時陰雲罩幕,如大霧中。不久後,該猺女安然回到家,奇的是,自此後她便帶有一股寒氣,家人都不敢近前,而該女並不覺有異。約一年後,該女大腹而產下一龍,無血,旋被雲霧駕扶而去,而母體則平安無事,幾年後,母病死,在大殮中,潭之龍即擁屍骸奔向潭內,潭之側萬峰迴拱,形似一月堂。猺眾隨後見一巨石,忽然開裂,龍即負屍而入,待龍出來後,巨石門即復合,神怪異常。
今人有借腹生子之事,不想在數百年前,神龍亦有此巧計,且護骸之親情,不亞於人間至慈至孝之德心,益顯龍之神聖也!
另一「婦產龍」史記,見清時鈕琇【觚賸】內,說江南吳中沈丘槐店一佃婦人,在康熙庚午夏日,該婦將近娩期,忽夢一黑丈夫,身長髯鬚,向婦人說:「我欲暫托汝家,幸勿加害,當有後報。」次日,即產下一龍,蜒蜿踰尺,麟角四足,一應俱全,頸間並有黃鬃,如馬頸髦,拂拂而動,很是有趣。產婦見而驚恐,擬以斫除,正思念中,小龍已飛蟠到屋樑上去了,產婦此時才想起前夢而今應驗,是故姑且畜養。不到三日,小龍即長丈餘,夭健遊行,非常敏捷,飢時,仍依母乳而吸食,其體則徐徐縮小如初生。如此日久,飼以蛋食,尤其喜歡,極通人性。據載沈丘范姓縣令曾往其家視見,確有其事。與上述猺女產龍一事,誠為無獨有偶之趣譚了。
●神龍,小廟難容
龍能伸能縮,能巨大也能微細,可見其神。清【茶餘客話】著者阮葵生亦紀一則巨龍飛升之實:說康熙年間,嘉興王店鎮西偏,有關帝廟,寺僧一日焚香殿上,忽見一小龍尺許,蟠伏在神座前,驅之久久而不去,走近視之,頭有二角,身有四足,僧即知其異,不予驅趕,反以果餅飼養,而葷腥則不食,很得人緣。
夏夜時,龍嘗到河中飲水,奇的是,看見龍的人,都說有數丈長之巨,十分嚇人,用竹桿趕離,小龍即回返廟中,縮身至細,僧人並不知河間巨物就是小龍,因此不為怪也。約年後,河中有船舶經過,舟人見有異物蟠伏柁上,驅之再三,去而復來,舟人無奈,只得由它自便,與船同行,行至雙板橋下,忽天雲變暗,雷雨大作,舟人趕緊停泊,頃刻間,即見一蒼色巨龍自船尾上昇,駕雲而去,河水隨之蹯湧,波濤急喘,而船隻人馬竟安然無恙。自此以後,廟中小龍即不復見。
這則龍之升空,可謂是「小廟難容大神」,藉坐舟而飛騰,大展其宏願了。
●水侵隄,巨龍護衛
自古龍都是給人祥瑞喜訊,且惠及眾人、萬物,無上福益,下面有一則絕妙的神龍軼事:見大水浸隄,即以自己巨大之身作隄擋住水患,未造成隄內千萬戶人家沒頂,這出奇故事,是記載於清時【聽雨軒筆記】,作者涼道人親身經歷所述。
浙江臨安郊外諸村落,西障崇山,東臨大溪,村民聚居住戶約有數百餘家,稻田約有二千多畝,居民本著勤奮精神,努力耕作,年年有餘。惜每歲夏秋之間,常有溪患隄之事,使得居民提心吊膽,不知所措,沿溪原築有長隄防禦,每年民眾也不斷加土增高,問題是,隄之中間,略較兩頭稍低三四尺,但每次水漲,從未有溢水浸入隄內之事。不巧在辛亥四月以後,淫雨連綿,直到八月初尚未停止,乃至溪水日高,村民眼看大水即將入隄,大夥都群集在隄上共籌堵禦之策,然而,水勢已驟增二尺多,離隄高僅四五寸,自然十分危急,大家都認為保不住、守不了。正在驚恐失措之間,忽然天際大風號吼,不久,即見一龐物,自西邊山頭闖來,迅捷地由田間直奔上隄,大夥仔細一看,原來是一條巨龍,龍之首大若半間屋,肉角隆起,兩眼圓如笆斗,大腹潔白而背呈青色,長有數十丈,高有五六尺,這個龐然大物出現,立即嚇得居民四處狂奔避閃,以防被吞食,那有時間顧到水災呢!
猛龍一逕上隄後,即直舒其身,安臥在隄中間最低凹之處,不久,大水續漲,將沒到巨龍身之半,而龍身貼隄縫中,卻無涓滴漏入田中。村民在遠處遙望,無不稱奇,全都跪地叩首感謝,並紛紛焚香,念佛之聲響振原野曠地,村民得此突來的鴻福大恩,自然都要以行動來報答,這是人之常情。
如此二日後,大水逐漸退下,離隄也在安全之界,此時,神龍始蜿蜒入水,乘波而去,剎那間,消失蹤跡。這時,民眾都認為若非巨龍護隄,不但良田悉被浸沒,而數千人口也同遭水吞,這豈非上蒼格外眷顧此「魚米之鄉」嗎?
於是村民將上情齊向官衙呈報,並合資建「龍神祠」於隄畔,以供村民常年拜祀,祠中並有鄉人徐公鍚禮的紀事碑石一方,凡觀者都能一目了然。
●三百丈長蟒龍過江
蟒與龍屬同科類,有巨龍也有巨蟒,蟒無毒,都是吉祥之物,歷代袍服官服中,就繡有金線蟒紋圖案,此之謂蟒袍,是高官貴爵之袍服,非等閒視。是故,特紀述清時【新齊諧】袁枚大儒身歷其境的「蟒過嶺」奇觀如下,以饗讀者:
湖廣武岡州,有水路可達,凡赴武岡就職謀生之眷屬,多乘船水行,而不陸走,這是山路崎嶇難行所至。水行則無須苦力,坐在船上,且有遊覽、舒暢之興,是一大樂也。水行一路皆灘河,兩岸崇山壁立,茂樹密菁,好一幅江南山水秀麗美景。我等正欣賞沿途佳境時,忽聞上流灘畔有人猛敲鑼鳴眾,船近時詢問敲鑼人,回答說:
「今日有蟒過嶺,須停舟不可行,行則有失。」舟人有問何以知之?敲鑼人又回答說:
「我處每年燒山,向例有定期,蟒所以知之,先期半月,即相率自南而北,若在北路燒山,牠們就會自北而南,此時正是十月,是故,南路燒山都定在初冬,北路燒山則定期初春。蟒來時必有大風,以阻行舟,以便牠橫溪而渡,今早暴風大作,是故知之也。」舟人又問蟒在何處?
「相距約一里之隔,大夥可遙望見!」說完,暴風又起,兩山樹梢枝葉吹落,滿天飛舞,此時嶺凹處即露出蟒之首,大如十石米之甕,蟒首徐徐自山下剪溪而過,不久,蟒之首已入北山,而尾猶在南山遊行未盡,此蟒之長,以兩山隔溪河計,約有三五百丈,真可謂是「食頃盡」。一蟒過後,又有一蟒跟進,其長相同,依次而行,想必是夫妻檔,一晝夜後始盡,人舟相安無事。
有所謂「蟒龍過江」,此豈不是「百聞一見」的絕好奇蹟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