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芒花情未了

發布日期:
作者: 笠島青衫。
點閱率:596

利用洗衣服的空檔,站在後陽台看看山,看看天空,突然被地上迎風搖曳的芒花所吸引。這塊空地屬於軍方所有,原本出租民間作停車場,鋪滿柏油,劃了數百個停車格。白天車來車往,極為忙錄,但因與住處有點距離,尚不覺得吵。可是到了晚上,夜闌人靜時,經常會被高分貝的防盜鈴響吵到睡意全消,對這塊空地一直以來就是既愛又恨。
更早之前,它是長滿雜草,常常被人偷偷棄置雜物的野狗天堂。靠入口的地方是一小塊一小塊的菜園,每到黃昏之時,就會看到一些老人家帶著孩童來散步,順便澆澆水,照顧菜園。這種場景,如果不要把眼光放在垃圾上,也蠻像是公園的。這幾年社會住宅吵得沸沸揚揚,有人看上這塊公有地,計劃蓋房子,因此停車場只好關閉。只是已經閒置大半年了,還沒動工。這塊地一旦蓋起大樓,我陽台上的這片美景恐怕從此成為絕響,想到以後可能連陽光都看不到時,不免感到憂傷。
看到芒花就知道秋深了,站在高樓上已經可以感覺到涼意。這裡的芒花是一欉一欉的,零星地從柏油地的縫細中硬擠出來。奇特的是除了芒草,沒有任何其他雜草敢與之爭鋒。在黑色的地面上,白色的停車格線中間,交錯地長著一欉欉的芒草,各據一方。平常不起眼的芒草,只有當它開花時,才會被注意到。一株株的芒花,像是被人刻意插上去的,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會以為是假的。這景緻不適合拍照,照片難以捕捉那動態之美,有些許的柔媚,些許的堅韌,一點點的孤傲。
那些年,每到秋冬季節,我們常開車到九份後山去看整片的芒花,風吹來便往一邊倒,接著再向另一邊倒,就像浪花一樣,一波接著一波,美得讓人找不到休息的片刻。九份後山的芒花比其他野地上的芒花多了一層哀傷,芒花搖擺腰枝時,常可見到幾個墳塚靜靜地探出頭來,領受芒花的深情。讓人不禁想起許丙丁的台語歌「菅芒花」:「冷風來搖動,無虛花,無美夢」。芒花是台灣人心中的苦情花,這秋天的植物,卻一直盼望著在春天抽穗,「菅芒花也有春天」,只怕春天的花太多,芒草即使開了花,也等不到人來疼惜。
我想叫那幾位窩在沙發上的老佛爺出來分享這美景,不料被嗆聲:「已經開很久了,現在才發現!」「是嗎?我怎會沒注意。」可能是因為我都在晚上洗衣服,月光下看不清芒花的美。仔細看看,靠圍牆邊的芒花已有點枯黃,確實是開很久了,不明白為何我會如此後知後覺。步入中年後,對這週遭的景物變化,反應日漸遲頓。家裡不常開伙,屬於外食一族,因此特別會留意哪兒可以用餐。每次在開車時突然發現新的店面,或是一塊新的看板,就會興奮地報與女兒知,哪知道總是被嗆聲:「開很久了啦!」這世界變化得太快,我早已跟不上,或者說不想跟上。
不知何時開始喜歡上芒花,記憶中沒有芒花,小時候甚至不知芒花是何物。年輕時迷戀玫瑰,曾經為愛送出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可我心中最眷戀的卻是家鄉海邊雷區那一片黃色的待宵花,以及自家防空洞上隨意亂開的胭脂花。金門習俗,七夕要拜七娘媽,胭脂花是小女孩最愛敬獻的供品,滿滿一把,既祈求七娘媽庇佑平安長大,看著被花染紅的雙手,眼神則透露著期待長大的嬌羞。胭脂花易謝,不若阿媽髮髻上、母親鬢角上那枝有點俗氣的吉仔花,永遠艷紅,永遠不凋謝。每次家中有喜事,所有女性賓客,幾乎個個簪上一朵,這花不開在院子裡,卻都爬上新娘的頭。如今吉仔花成了金門的意象,成了我對家鄉的思念,看到有人頭上插著吉仔花,就有種親切感,「停車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芒花再美,終究無法改變它是草的命運,不能簪上頭,也不能摘來瓶供養,更不適合種在院子裡。同樣是長在野地上,同樣是白色,比起野百合、野薑花,受歡迎的程度卻是天壤之別。倘佯在花間小道,捕捉一份人比花嬌的永恆,即使誤入百花深處,也可浪漫收場。可這芒花,不能擁抱,不能親吻,蜂不愛,蝶不來,只有當照相機的鏡頭對準它時,才能盡情地扭腰擺臀,留給電腦當桌布或印成月曆,提醒大家節氣的變化。
春華秋實,是生命的輪迴。世人都盼開花結果,種什麼花,得什麼果。只有芒花,一旦成熟,種子便隨意飛翔,落在屋頂上,飛到山坡上,流到小溪邊,不管飄到哪裡,都努力地生長。芒花用它的生命力鼓舞世人,要在逆境中奮鬥,即使沒有鎂光燈,沒有掌聲,沒人憐惜,也不要自暴自棄。當秋天來臨時,必定霸氣地佔滿山頭,用它那數大便是美的白,讓人不得不駐足驚嘆,這才是美。
世人皆愛美,我也愛美,無奈芒花的美總是讓人難以親近,看不清它原來的面貌。平常假日,喜歡帶孩子上山下海,尤其是有著清涼溪水的野地秘境。跳躍在大自然鬼斧神功劈鑿的巨石上,讓那幾根不知土地滋味的茭白筍,感受一下什麼叫作腳踏實地,或者說,頂天立地。滿山的花香鳥語,是大自然最誠意的獻禮,不應該被人破壞。只是終究敵不過頑皮的童心,時值蘆葦花開絮飛的季節,看到這花的美,使勁地折斷一根拿在手裡。
蘆葦,又名蒹葭,自古以來便是一種與人類歷史、文學、生活息息相關的水草。蘆花飛雪,騷人墨客最愛,蘆葦妙用無窮,《本草綱目》也不忘記載。為討美人歡心,偶犯點小錯,情有可原。未料,比起表錯情更令人難過的是,女兒一臉狐疑地說:「老爸,你也張開那小小的眼睛看清楚,這是芒花,不是蘆葦!」
「What」,怎麼可能?「周瑜病倒蘆花蕩」,真個是「氣煞人」。這芒花也忒無聊,跑到溪邊冒充蘆葦,騙了我一片深情。我原以為是個愛花惜花的人,剎那間完全失去信心,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像禪宗一般頓悟,當然不能與佛陀的捻花微笑相比,只是手裡的這根「蘆葦」(芒草)一直讓我若有所思,愛是什麼?曾經有一段時間,聽到芝麻龍眼的歌就忍不住淚濕青衫,「動不動就說愛我,也不問我要什麼」,「每個人都錯,錯在自己太成熟」。我的錯不在蘆花與芒花傻傻分不清,我錯在忘了理解與包容,忘了知足與感恩。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