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正月十五鬧元宵

發布日期:
作者: 幸宜。
點閱率:856

我國農曆過年,由「除夕」展開序幕,拜年祝賀,節目繁多,酒食遊樂,多采多姿,一直要鬧到正月十五日,慶祝元宵節而達到高潮,可以說「元宵」是過年活動的壓軸戲,全民共歡,外賓稱羨。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元宵節,俗稱「上元」,又稱「元夕」、「元夜」,台灣稱「上元暝」,起源於道家。道家以正月望日為上元(上元為天官大帝的誕辰,天官賜福),七月望日為中元(中元為地官大帝的誕辰,地官赦罪),十月望日為下元(下元為水官大帝的誕辰,水官解厄)。三元三官之中,以「上元」的活動最多最盛。上元(天官大帝)號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又有「上元九天官曜靈元陽大帝紫微帝君」之稱,是堯帝所擔任,主事元宵賜福之神。
正月十五日也是張天師聖誕,其尊稱為「正一靖應真君」真名為張陵,後漢沛豐人,生於光武帝建武十年,地點為浙江省臨安縣西北之天目山。張天師係張子房之第八世孫,在七歲時就能誦老子書,以後又博覽群書,精通天文地理。在漢明帝永平元年,當過江州令等官,不久棄官職,隱居北部邙山(今河南省洛陽縣),精研金丹符咒之術。後入雲錦山苦練九轉丹,到漢桓帝永封二年,正月初七日奉太上玉冊敕命為「六合無窮高明大師」封「天師」之稱。
從各種記載看來,唐代自中宗以來,宮廷歡度元宵的熱烈場面,可以說開了一個新的紀元。中宗在先天二年的元宵節,於安福門外作燈輪,高達二十丈、衣以錦,飾以金銀,燃放五萬盞燈,望之儼若花樹。宮女千餘人,濃裝艷抹,於燈輪下踏歌,熱鬧非凡。
有一首唐詩,記載當時元宵節盛況:「火樹銀花合,星橋鐵索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另外,根據「夢梁錄」記載:宋代元宵張燈盛況,不下於唐代,且有過之。當時的首都,每到元宵,就在汴京大內前,紮縛山棚。全部以綵結為山水,上面皆畫著群仙的故事,左右以五色綵結文殊、普賢,分跨獅子白象,各手指內,五道出水。水是用轆轤絞上燈架最高處,以木櫃盛貯,如瀑布一樣。同時,又以草縛成龍形,用青幕包著,密置燈燭萬盞,遠遠看去,蜿蜒如雙龍飛騰的形狀。這種噴水活動佈景及燈龍,現在看起來雖不足為奇,但在當時,確是一種新奇的玩藝。
元宵節也稱燈節,每到這一天總會令人想起花燈。花燈含容著歡樂、昇平、祥瑞和希望,它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民間藝術。元宵節的歡樂活動是以夜間為最高潮,那就是看花燈、提燈籠、猜燈謎,所以此日叫燈節。
本省的上元節,也承襲這項提燈、逛花燈的習俗。閩南語俗稱燈籠為「鼓仔燈」,因其最初一般小孩所提的燈籠多製作粗陋形狀似鑼鼓;但供一般民眾「逛花燈」觀賞陳列在各寺廟的花燈,卻也製作精巧,花樣繁多,而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不僅供大眾觀賞的花燈型式,花樣與裝飾愈來愈多,愈來愈華麗,即一般小孩所提的「鼓仔燈」,也排除呆板的「鼓仔」型態,各種「關刀燈」、「兔燈」、「龍燈」、「鳥燈」、「艦船燈」、「飛機燈」等,紛紛陳列市面,供民眾為子女選購。
在台灣要逛花燈,觀賞具有藝術,真正華麗,多采多姿的花燈,就要到各地寺廟去。以台北市為例,每年的花燈大賽,都是在龍山寺、祖師廟、青山宮、松山慈祐宮和保安宮等寺廟舉行。花燈的民俗藝術活動,隨著大眾的宗教信仰,成為寺廟的藝術活動,善男信女們帶著鮮花水果,到寺廟許願,逛看花燈。
元宵節除了各式各樣的花燈外,講到氣勢就要算「龍燈」了。傳統的印象裡,「龍」是吉祥的動物,龍頭有角有鬚,口能噴火,目光如炬,神威無比,龍身披龍,龍尾昂然,全身孔武有力。一條長龍,在國人心目中,象徵著崇高理想和堅強的團結。但是,一條龍如果首尾不能呼應,則龍將不成條而呈節了,那不但威力全失,且也一無可取了。所以,一直到現在,每逢年節,我們不但有象徵吉祥的龍,元宵更有表現團結,萬眾一心的龍燈之舞。
大致說來,元宵節各地都有龍燈,其製作及舞龍方式,各地雖盡不同,也只能說是大同小異。
最後談到燈謎,在過去教育不甚普及的情況下,「燈謎」被認為是文人學士的風雅韻事。燈謎的流行,雖然也普及全國各地,但是探究它的淵源,那就比觀燈晚得多了。有人說,燈謎起自明代,也有人說,燈謎起自宋代,因為沒有正史記載,也就很難加以查考了。
昔年的燈謎,都是將謎語用毛筆寫在紅紙上,然後貼於紙燈上,張掛在店門前,或臨時搭建之木架上面,供人猜射,風雅不絕。「蔗境外集」載:「仁宗朝,四海昇平,歲豐民樂,元夜前後,燈火之街,士人遊賞彩燈之餘,競作謎條,懸獎徵射,名曰商燈。」
猜謎自古便有,其範圍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以及人物、花鳥、經史等,流傳到宋代始改為燈謎。明代對燈謎亦很盛行,如「東京夢華錄」載:「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內前自歲前冬至後,開封府絞縛山棚立木正對宣德樓,游人已集御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餘里。」
日據時期,因日本帝國主義者在台灣實施日本教育,曾禁止本省同胞使用中國文字(漢字),致使當時均以日文為燈謎。到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燈謎再改用中國文字,燈謎再度掀起高潮,傳沿至今。
射謎有人認為很難,這是因為謎底包羅萬象,再加謎面設意,虛虛實實,難以捉摸。不過,若能多加推敲,也不難猜中謎底。因為一般謎面的製作,多由「典」、「詞」、「字」而構成,欲求猜中,必須先了解謎面所用之「典」的來龍去脈,「詞」的意義淵源,「字」的形態涵義等,然後再加分析、增損等方法去猜射。
本省每年元宵節前,省內各大報紙,均由工商業者出謎題,刊登於廣告欄,任君猜射。電視台及廣播電台,也在元宵之夜,舉辦燈謎猜獎大會,情況十分熱鬧。至於規模較大之廟宇,如媽祖宮、關公廟、三山國王、開漳聖王廟等,所舉辦之燈謎猜射,大都以公司行號之名稱、影視歌星名字,或其公司所出品之品名為謎底,猜中者均寄贈其公司之產品。既可作廣告,也可酬謝猜謎者,一舉數得,皆大歡喜,更增加元宵節熱鬧場面。
古代之燈謎分為「曹娥格」、「增損格」、「離合格」……等二十四格,因太難不易猜中,現在多已不傳,大都向淺易方面發展。目前本省的猜謎,依燈謎製作者稱,謎題製作只剩十餘種,有「會意」、「離合」、「拆字」、「捲簾」、「集錦」、「解鈴」、「損益」、「梨花」、「錦屏」、「落帽」、「脫靴」……等。
在魏晉南北朝時,便逐漸流行了燈謎,流傳迄今,仍深受一些喜歡動腦筋,以鍛鍊悟力和理解的人士所喜愛。「武林舊事」載:「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而「文心雕龍諧隱篇」載:「謎者,迥互其辭,使昏謎也。」如以名詞為主者,大都以物名、地名、人名等為其謎底,如明│射節日一│上元(「明」朝之「上」為「元」朝)。
若古書為謎題者,均以四書五經、漢書、三字經、千字文、紅樓夢、三國誌、聊齋等書為主。例如:晴時多雲偶陣雨|射阿房宮賦一句|一日之內而氣候不齊。又如以報刊曾刊出出國|射論公冶長一句|至於他邦。
本省的居民,絕大數是由中國大陸遷徙而來,所以元宵各種習俗,均與大陸大同小異;又因時代變遷、人事的衍化、神話的摻和、異族的侵擾,使本省民俗,更有其獨特的鄉土神話風味,所以元宵習俗,自不會逸出此範疇。特將較顯著而普遍之「元宵習俗」列述如下:
迎燈:於元宵夜舉行各種花燈之遊行,讓仕女兒童,均於此良宵,逛街夜遊,歡度佳節。迎玄壇爺:上元夜,民間善男信女迎玄壇爺過境,商家鳴放鞭炮,如到某商店門前停住,則需另賞紅包。
拋炮台:設長卅餘尺高竿,上置炮台,民眾點燃鞭炮投擲,擲中者可得獎品,並示當年運氣好。
聽香:元宵夜,婦女有聽香習俗。自家向吉利方向前進,竊聽人語,回家再卜以吉凶。
偷俗:俗以未字女子,利用元宵夜偷他人菜,以為婚嫁吉凶。諺語:「偷得,嫁好尪」。鑽燈腳:俗以婦女鑽過燈下,為生男之兆。因「燈」通「丁」,故元宵夜婦女為求生男均鑽燈腳。
關椅仔姑:是元宵節的一種遊戲,以小竹椅象徵椅子姑。二人抬椅,自行轉搖,以搖的次數判吉凶。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