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自由行

發布日期:
作者: 王二南。
點閱率:655
字型大小:

 金門與廈門「小三通」之前,不少金門鄉親從《金門日報》上慕名繞道到同安拜訪我先生顏立水(他自1995年就在《金門日報》發表一些介紹金門與同安歷史上「八緣之親」的文章,被楊樹清譽為「金同文史拓荒者」)。他曾經寫一首詩送給已故的楊媽輝先生,寄托「金門同安」自由往來的期盼。詩云:「金橋已架成,門待仙山客。同是一家人,安能長相隔?」2001年元月2日試行「小三通」,「兩門」來往方便多了,我家也成了金門鄉親接待站,先後約有五六百人次造訪。如現在是馬英九國策顧問、著名畫家李錫奇,《金門日報》前社長陳金文、總編傅仰土,前佛光大學校長、《金門學》叢刊總校訂龔鵬程,現在是金門縣的教育局長李再杭、課長許能麗,金門籍作家楊樹清、陳延宗,畫家吳鼎仁,陶藝家王明宗、謝華東,書法家陳添財,攝影家蔡顯國,寫作協會理事長,采風文化發展協會理事之黃振良、葉鈞培…他們到了我家,我都熱情接待。有次龔鵬程博士和廈門對外圖書交流中心總經理張叔言來我家,我用同安的「碗仔粿」、「八寶飯」、「番薯粉粿」招待他們,心裡很是過意不去,但據說卻給龔博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凡是來訪的鄉親,他們都熱情邀請我們到金門作客。由於種種原因,「一拖過三冬」,直到今年11月24日,我先生陪我終於走進了這座「海上花園」。
我們乘坐的「新武夷」輪靠近水頭碼頭時,金門高級農工職業學校劉溪丁主任已經在那裡等候。他駕車將我們送到學校辦公室,還拿出學校園藝科實習農場自產的香茅茶招待我們,一股檸檬香氣撲鼻而來,清甜爽口。劉主任介紹,這是他們農場用金門酒廠高粱酒粕為有機肥料種植的檸檬香茅草研製的養生茶,已經推入市場,上半年為學校創收150萬元。他們還研究了酸白菜的另一種醃製法,讓醃出來的酸白菜口感好,沒有傳統醃作的臭味,在臺灣食品比賽中還獲得第一名,劉主任由於諸多奉獻也獲得臺灣地區「超級教師獎」。看到一位普通的教師如此敬業,在平凡的教學中做出非凡的業績,我也非常敬佩。中午陳水芳校長邀請我們吃飯時,同桌還有四位來自臺北一家食品企業的科技人員正與學校洽談如何經營這些產品的意向,可見學校農場的前景非常廣闊。飯後返回農場,看到農地上一群學生正在揮汗收割香茅草,我很詫愕,今天的學生還能幹這樣的農活?劉主任說,培養學生參加從割香茅草到製香茅茶的整個實踐過程,讓他們學以致用,而且給他們一定的勞動報酬,體會「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含義。我也曾在學校教過學生,對這種教育方式感觸良多:教學如果沒有同實踐相結合,學生有可能成為「頭重腳輕根底淺」的牆上蘆葦。
翌日早晨,金門縣文化局長李錫隆先生到金帝酒店看望我們,還特地引領我們參觀後浦的幾處文物古跡,如數家珍地給我們介紹浯江書院、盧成金故居、清總兵署、邱良功故居、奎星樓、模範街等的歷史和現狀。我看到邱良功母親許氏節孝坊保存非常完整,不像內地許多古牌坊,那些可以移動的部件都讓不法分子偷去賣錢,祇剩下一座「空殼坊」,據局長介紹,金門古建築的維修,基本上是政府出錢,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修繕,保留了原本的建築風貌。難怪一路所見,許多古房子都還「有康康」,而且環境也很整潔。後來蔡顯國先生還特地載我們到浦邊參觀王世傑故居的維修現場,進一步讓我瞭解到金門縣政府對文物古跡的重視程度。李局長和我先生是老朋友了。他在《金門日報》擔任總編時,編發了我先生許多稿件。後來轉任文化局長,又竭力幫助我先生出版《先賢行跡采風》(合作)、《顏立水論金門》、《鳳山鍾秀》等專著。這次見面,使我有機會當面向他致謝,同時也看到了一位文化官員紮實的工作態度和親民的工作作風。
如到廈門必遊鼓浪嶼一樣,到了大金門自然想去小金門。小金門有位著名華僑、汶萊國宮廷大臣丕顯甲必丹劉錦國,祖籍同安城內,清末徙居烈嶼高厝。五年前,我先生幫他寫了一本《汶萊丕顯甲必丹劉錦國與同安華興薌據團》的書;前年他回烈嶼老家,翻建了「劉林宗祠」,又委托我先生為他撰寫祠堂重修碑記和石柱楹聯,我們也想藉此機會實地參觀劉先生翻建的祠堂。劉溪丁主任(劉錦國侄兒)又專程陪我們乘船到達九宮碼頭,林馬騰先生也趕來作陪。大家一起參觀了美輪美奐的「劉林宗祠」,隨後又到烈嶼鄉文化館參觀。一座祇有14.851平方公里的小島,卻有一幢非常寬敞的公共文化館。三層樓都有豐富的展品,一樓的民俗器物,琳琅滿目。有農耕時期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如犁、耙、棕簑、戽桶、麥疏、吊烏桶等;還有婦女的「腳白」(裹腳布)和插在頭上的金釵,小孩的「椅轎」,媒人乘坐的「黑轎」,宮廟的神輦以及炮戰時期的實物和圖片。這些民俗文物,現在在內地徵集已不容易,烈嶼在地文化工作者能及時搶救保存,讓子孫懂得歷史,實在是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善事。據林水綠館長介紹,文化館原本是鄉政府大樓,沒有用來營利而是用作公益,足見鄉政府對文化軟實力的重視。文化館工作人員都是一些公職人員退休而來當義工的鄉親,所有的展品也都是民眾自動捐獻,在「一些向前(錢)看的轉型時期,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應該彰揚。我還發現到,許多年青人也熱衷這些地方文化,他們積極參與編修族譜、徵集文物等工作。聽說我先生過來,他們也很高興,還帶著一些資料前來諮詢。在這裡,我體會到濃厚的文化氛圍對薪傳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一天晚上,楊清國校長帶我們到莒光路購物,街上遇到肩上揹著洞簫的吳鼎仁先生,他一眼認出我先生,還盛情邀請我們到他們南樂社作客。第二天晚上,楊清國伉儷和許麗芬女士陪我們到體育場「金門樂府傳統樂團」所在地。十年前,金門的弦友時常到同安與「銀安堂」進行南曲交流,「銀安堂」社址就在我樓下,我唸小學時學唱過幾首南曲,所以有時也來湊熱鬧。今晚來到金門樂府,見有一層裝飾典雅的演唱廳,中有繡裙八仙桌、浮雕門神、螭虎窗雕、御賜涼傘,畫家吳鼎仁先生還親手雕塑安金一尊樂神「孟府郎君」。樂府弦友演唱《春江花月夜》、《告大人》南曲後,我也演唱《因送哥嫂》、《阿娘聽女間》助興,大家彷彿回到了那「老少雜坐,引吭而歌,輕弦慢板,其樂陶陶」(《金門縣志》卷三)的時代。聽說明天吳鼎仁先生要上泉州找王大浩購買洞簫,王大浩正是我的堂弟,一把洞簫吹到英國、日本而獲「簫王」雅稱,這讓大家更以為我是出身「南曲世家」,其實我是小時偶爾學唱,老來還記得幾首罷了。
短短的三天自由遊,當然比「團隊遊」輕鬆多了。到古寧頭看廈門的環島路,過何厝順路參觀陳為仕民俗館,到了下埔下拜訪顏忠誠主席,原本還約定到莊美榮、宋夢琦夫婦家吃地瓜稀飯,可以說是「心想事成」。但也是時間倉促,仍然是「坐車觀花」,浮光掠影。金門給陸客留下最深的印象是:環境乾淨,秩序良好,鄉親熱情,但我還得加上一句:閩南文化氣息濃烈!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