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實親切--黃振良《金門農村器物》
農村器物對於個體農民而言,最重要的無非包括生產和生活兩方面,諸如犁田用的犁,篩東西用的籮,洗臉用的臉盆,儲物用的缸等等。在以前,製作這些器物的材料大多取自天然,比如竹、木、陶土,甚至動物的皮、殼。舀水用的舀子,有一種就是採用鱟殼做成的。在金門,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從臺灣方面湧入了大量的金屬代用品和塑膠代用品,更由於產業結構的改變,這些傳統的農村器物逐漸受到淘汰。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器物或毀壞,或棄置,數量越來越少。如果不及時採取適當的保護措施,將來的人們要看到它們,恐怕有困難了。鑒於此,到了九十年代末,當時還在教師任上的金門文史專家黃振良先生利用業餘時間走遍了大小金門的每一個村莊,用他手中的照相機攝下了大量的器物照片,配上說明的文字,出版了兩本書,一曰《金門古式農具》,一曰《金門民生器物》。書出版後大受歡迎,僅僅幾年即已告罄,二○○七年金門縣文化局將這兩本書合二為一,作為「浯島社會研究叢書系列」之一再度出版,書名取作《金門農村器物》。
這種書屬於社會科學類,真實性、客觀性是這類書的寫作特點之一。說明的文字多了,讀者閱讀會感到單調。黃振良先生以其扎實的寫作功底巧妙地避開這類文體的「弱點」。縱觀全書,筆者發現本書寫作有幾個特點:
議論、說明、描寫、抒情多種手法綜合運用,為讀者描繪一幅昔日金門農村勞動生活的田園風光畫。
比如「圓籮」一條,黃振良在介紹完圓籮的大小尺寸和功用後寫道:往日到了農忙時節,一家人不分男女老少都上山勞作,為了節省中午往返家中吃午頓的時間,父親會把午飯、茶水連同嬰兒一起用圓籮挑著上山,到了黃昏,父親挑著收穫的穀物,母親懷裏抱著嬰兒、手裏牽著孩子,一家人迎著落日又一起回家。
在「缸」、「甕」條,黃振良在說明農家常用這類器物儲物後這樣補充,「花生曬乾後,掌管家計的母親或奶奶就會按全家的人口數分成幾份,再分別裝進這種小口的尖底「甕」中,用蓋子蓋好,有的甚至會用和過水的黏土封住,然後每人分得一份,各自領回存放,作為未來一段時間的零食。」而對於經過挑選後留待明年作種的花生,「冬盡春來,農曆春節後,過了農閒時間,再打開缸蓋,取出花生,全家人一起剝花生殼,為第二年的花生種作準備。這時候大人為了鼓勵小孩子幫助剝殼,就在這些生花生裏面混雜一些去年煮熟曬乾特意留下的花生作誘餌,讓小孩子來幫忙,誰剝到熟的,就是誰的口福。只是小孩子都有經驗了,生熟花生從外殼也可以辨出幾分來呢!」農家生活的簡樸溫馨,就這樣流露筆端。此外黃振良還告訴我們醃製鹹菜,對於不同菜類的不同方法。葉菜如芥菜、包菜及切條的蘿蔔,須經烈日曬軟後再撒鹽搓揉,然後放進「甕」中壓實密封,而對於球菜類如綠蘿蔔、白蘿蔔的醃製,須先往缸中或大「甕」中泡好鹽水後再把菜放進去密封。
在簡述了金門地區特有的一種叫做「銼仔」的器物之後,黃振良講了昔日的金門人如何的「物盡其材」:金門人一天三頓以番薯為食,番薯靠近表皮部分薯汁多、澱粉多,適合製成番薯粉,金門人捨不得吃掉它,就在番薯下鍋之前,用「銼仔」把番薯靠近表皮部分銼成無數番薯絲(因其太小,稱作「番薯米」更貼切),番薯絲放進水裏淘洗,然後撈起和番薯一起煮。如此反復多次,水中就有很多的番薯汁,待沉澱後去水,得到的白色沉澱物就是番薯粉。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昔日的金門人是多麼的聰明又勤儉。
在講到「麻袋」時,則說昔日農民圖方便,拿麻袋當馬鞍用,遇雨則披在頭上當雨具;講到「戽桶」時提到農民會利用小池塘養魚,收成後吃不完,拿到市場去賣,有時候還會有驚喜的收穫;講到「掃帚」時說鄉下長著一種叫「掃帚栽」的灌木,抽芽後徒長一根主幹,以後一邊長它會一邊生出許多分支,待長到一米左右時,整棵拔起,去掉根部就是一支現成的掃把……這樣的例子書中還有很多。總之,黃振良不是簡單地用一段說明的文字去對應一種器物,而是綜合運用各種手法去挖掘蘊藏在器物之後那豐富多彩的人文底蘊。
具體、生動、細膩,是寫作本書的又一特色。
本書大多數文章屬於說明文體,如上所言,這類文體由於追求客觀性而容易讓讀者感到生硬。黃振良先生通過生動細膩的說明,巧妙地化解這一難題。比如在「犁」這一條目下,作者對於「單屏犁」(即犁壁朝右,犁過後園土朝右邊翻)和「雙屏犁」(即犁有左右兩面犁壁,犁過後園土朝左右兩邊翻)的使用說明:
單屏犁是多用途的,舉凡鬆土、中耕、車股(整畦)等工作都可以使用,而雙屏犁的用途小,大致是用來作中耕時的犁具。在番薯成長期間,由於番薯幼苗剛成活不久,根部短小,因此必須將番薯畦上的園土翻下,經過日曬消毒,澆上水肥(近期則撒上化學肥料),然後再犁土覆合,又成一畦,這是第一次施肥。第二次施肥時,由於番薯蔓藤已伸長,所以必須把兩畦的番薯藤合併在兩「股」的中間,沒藤的一邊用犁把土翻下,施上第二次肥,再犁土覆合,這些大部分都用舊式木犁或新式鐵犁等單屏犁來操作。如果在兩次施肥之間或第二次施肥過後下了大雨,園土經雨水泡過變硬甚至長草,會影響番薯的生長,就得來一次中耕鬆土,用犁把溝裏的土翻到兩邊畦上,再用釘耙耙平,這時候用雙屏犁就比單屏犁方便多了,如果用單屏犁,必須一來一返才能把土朝兩邊翻,用雙屏犁只要一次,省事多了。
又如對於絞繩器的使用說明:
一套完整的打繩器包括三部分:兩部絞機,外加一支「羊頭」。
絞機是以一座木架,架上有一支橫杆,上挖三個洞洞,每洞各穿上一個彎度呈九十度的ㄣ字形手搖杆。ㄣ字形的一截穿過洞朝外,尾端再挖一小洞,插上一支竹栓或鐵釘,靠工作者這端是可以旋轉的手把,三個手把可以分開單獨使用,也可以加上一段木板將三個手把結合在一起,轉動一把,三把一起轉動。打繩子時最少要兩個人,如果人手足夠,可以四個人一起動手。打繩子時,一個人操作絞機,三個人手拿績好的麻,各將麻套在三支手搖杆尾端的竹栓上,這時操作者旋轉絞機,另三人將麻往外接出去,越結越長,操作者不停的轉,將三股麻繩結緊。達到預定的長度後再將這三股各系在另一部絞機的三支搖杆上,接著兩邊各由一人繼續打,待打到適當的緊密度,三股自然絞結在一起形成一條結實的麻繩。
在三股合一的過程中,三股會糾纏在一起,這時必須有一個人手持「羊頭」,將三股掰開,讓三股平順的結合成一條又結實、又美麗的繩子。
……
通過對原文的閱讀,我們可以認識到如果作者不經細緻的觀察和深刻的體會,僅憑道聽塗說,是不可能對器物的使用有如此細膩的說明的。
書中在向讀者介紹器物的同時,不失時機地穿插介紹金門地區的風俗習慣,而使全書洋溢著親切感人的氣息。
比如在「織布機」一條裏,黃振良在談到清朝末期傳統手工織布機在遭到機器織布機的極大衝擊,金門地區的手工織布機只剩下織一種黑白相間的方格花布(即俗稱的「花佩布」)時提到,習俗認為「花佩」可以避邪,因此「花佩」是新娘必備的嫁妝之一,日後抱嬰兒出門特別是晚間抱出門得用它罩著。在「米篩」一條裏寫道,新娘出嫁時得用繪有八卦和龍鳳圖樣的米篩罩著,因為習俗認為這樣的米篩能避邪。在「粗桶仔」(即便盆)一條裏寫道,上世紀四十年代以前的金門,一些富裕人家嫁女兒時,嫁妝裏一定要有一套用上等木材製成,並以銅圈箍成的粗桶仔,其用意不是為了避邪,而是為了讓女兒方便,不致讓女兒為這個每天必須面對的問題苦惱。在「面桶架」(即臉盆架)一條裏作者寫道,新娘從進門的第二天起,每天清晨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端好洗臉水服侍公婆洗臉,直到滿月為止,這樣,如果遇上隨和的公婆,他們只要新娘做幾天就行,如果遇上嚴格的公婆,則要求一切禮數「遵循古禮」,甚至百般刁難,新娘只好一切照來。在男方,結婚前夕必須找一個好時辰安置好床,當晚還得找一個生肖適當的小男孩陪新郎睡覺,結婚當天男方母舅得送來一副好對聯,讓新郎掛在廳堂之上。結婚宴請親朋好友都在自家,碗盤不夠用,向鄰居借,歸還碗盤時得回贈一些剩飯剩菜等等。
有一些習俗是在過年過節時用上。比如在「銼仔」一條作者告訴我們,二月二、清明、冬至,祭神的諸道菜中一定要有一道蚵煎,即煎海蚵勾芡本地產的番薯粉。除夕必須用番薯粉煮成糊擺在祖先靈位前,春節過後再端下來,回鍋後全家食用,一方面表示對祖先的尊敬,一方面保全家平安。在「舂臼」條裏,作者告訴我們,中秋、天公生家家戶戶都要作粿。而過年時不僅門窗,菜櫥門也要貼上對聯,曰「山珍」,曰「海味」……總之,習俗之多枚不勝舉。金門島孤懸海中,有自己獨特的海島習俗,也有眾多和閩南各地一樣的習俗,看到這些習俗,讓人感到十分親切。
《金門農村器物》出版至今已經五年了,如果從它的初版算起,至今已逾十年。這十幾年之間,閩南各地出了不少類似的書,所謂後浪推前浪,後出的書在器物的種類上要比本書多一些,但讀後總讓人感到缺了點什麼。我想,這應該和黃氏的寫作風格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