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消逝的聚落地景─屎礐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書毅。
點閱率:870
字型大小:

珠山村內崎仔頂(老地名)靠東宮的大榕樹前有一個荒廢已久的屎礐,正確地說是和豬舍共構,豬舍在上、屎礐內外和坑體在下的一組設施。可以想見在過去的使用模式是如此:從家戶和豬舍收集來的屎尿,傾倒集中於屎礐發酵,挑運至田間施肥。偶聞村人提到「珠山十八礐」,亦是在東宮口大榕樹附近,查看資料後發現的確有規模數量不少的記載,由民國二十年左右的珠山想像圖內畫記著:鄰近東宮有十六個廁池、大道宮右側則有六個。但隨著公共衛生的進步與設施的更新,這些地景已早被掩蓋或逐漸隱沒在荒煙漫草之間。
昔日屎礐的功能仍存在於老一輩的農民的心中。有時候屎尿若收集不夠也會將豬牛糞便丟入屎礐坑,或到他村收購便宜的雜魚,或到海邊拿爛土漿混合鹽水倒入坑內醱酵,以充當「克難肥」之用。經驗指出因為金門的田土過酸,加入含有鹽分的爛土漿和海水之後可以改善土壤的酸鹼值,反而有利耕作。這也是數十年前西園鹽場仍在露天存放大鹽堆以提供民眾自行取用的主因。所以,屎礐除了公共衛生的現代意義外,也可以說是金門農業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寫照。
早期由於金門醫療衛生落後,金門縣志記載民初以來「曾爆發三次大規模的傳染病,死亡人數均以千人計」,以三大傳染病鼠疫、血絲蟲病、肺結核病為主,除了鼠疫這個「黑色恐怖」外,尚有腦膜炎、霍亂及廈門傳來的天花,《顯影》編者在二十一卷第五期的刊頭便籲請海外鄉僑援助防疫。也因此,對比於廈門、鼓浪嶼、集美的城市景觀和良好的公共衛生條件,華僑亦開始為鄉里建設提出積極作為,如吳光枰(又名朝坪,1854~1936年)出資興建於1917年的小西門模範廁(今2007年已登錄為縣定古蹟),是為僑商捐助家鄉的另一典型。然而,這種情況要直到1970年代在公共衛生治理和鄉村整建的進展後,才有了全面改善。
屎礐除了提供人畜糞便儲藏發酵,同時也作為農業水肥儲存的場所,金門居民為生活使用便利,經常將私廁建於居住空間以及自家田地周遭,並衍生出如粗桶、尿斗仔(夜壺)、粗桶仔(女用便器)、粗杓、馱筒等舊時代的生活物件。在尿素等化學肥料未流行前的民國五十年代,常見地力不佳而導致農作物歉收的情況,故水肥價值更甚於田地,沿街「叫買」的販子或上市集購買水肥的例行情景,在今日社會已然消逝。
從金門契約文件的研究中可清楚見到,屎礐是作為繼承財產的項目之一,並列於房產、田地之間;《正氣中華報》中亦可以讀到由屎礐到廁所的社會發展--民國四十年代當時政府單位考量辦理登記私廁(屎礐),以利疾病管制與環境清潔工作的規劃;五十年代首次補助家戶興建私人廁所空間,藉由補助轉向系統性、現代化符合衛生的條件來興建在家中;其後的國民住宅建築便明文規定需包含臥室、廚房、廁所、洗澡間。從此,廁所空間才真正進入住家內部。期間亦有縣農會曾補助改裝屎礐用來收集沼氣為燃料的歷史事件。
實際走訪目前可見的屎礐,其多是廢棄不用的狀態,設置以低窪處、鄰近外圍農田、避免污染水源的位置等特徵。坑位視基地大小而設置多坑型、單坑型,以單坑型為主,形式上有方形、圓形兩大類,以矮牆分割為內外,對內確保隱私,對外可舀出運送;內部地板鋪設兩塊踏石,中間留空以方便使用。坑位上遮蔽物多為空心磚、花崗石、紅磚、RC等構造,且多在原址上封起或改建為公共廁所使用。另在小西門、北山、西園、西山前、官澳聚落周圍內仍看得到的保存狀況尚佳的屎礐。於此,顯現出了一個金門生活史、農業史和建築史的清楚脈絡。
無獨有偶,屎礐型的古蹟、歷史建築或被以歷史保存方式修復、再利用的案例仍存在於台灣其他縣市,淡水渡船頭附近的屎礐即為最著名的例子,除保留了歷史空間之外,亦吸引大量遊客前去體會昔日的生活場景。日本殖民時代,淡水街役所(即今之鎮公所)每年招標一次全街的水肥,得標的商人繳款後而轉手分售給農民。這對當時尚未使用化學肥料的台北盆地而言,的確是農業耕作上的一大要事。淡水港埠興盛之初,「屎礐渡頭」已是一座活躍的渡船碼頭,它扮演著貨物集散的重要角色。如今隨著化肥與家庭式的化糞池的出現、蘆洲五股一帶農業的衰頹與淡水河沿河道路的填出,過去名聞十里的「屎礐渡頭」已然不在,只剩下渡頭畔風光一時的「屎礐」(公廁)仍默默的蜷伏在狹長巷道內。1995年之後淡水逐漸成為熱門的觀光景點,位於屎礐渡頭的公廁也在《淡水屎礐渡頭公廁暨巷弄重建工程》的工程中,由鎮公所出經費讓屎礐渡頭重生,而將公廁命名為「屎礐渡頭」。在淡水街上共有五處公廁,分別為:地藏王廟旁的公廁、公明街尾的公廁、小漁港公廁、市場內的公廁、屎礐渡頭的公廁,福佑宮內的廁所與清水祖師廟內的廁所。經過這樣的修復設計,這些公廁被串連起來,成為早期淡水歷史的見證之一。
對比於金門常見的歷史建築修復及再利用計畫,如宗祠宮廟、民宅、店舖等,修復後往往維持原來使用目的,或不作大幅度之使用更動,空間成套轉化成為住家、民宿、展示館或博物館等活用功能。不同於上述的空間類型,屎礐的特殊性在於水肥的儲存功能,其和田地間的?結性已消逝,又地處於聚落邊緣、內部空間狹小侷促是其客觀限制,著實需要提出新的見解得以活化,其實可以是一種更具大膽創意的再利用方式,這個過程是值得一再探索的,也是金門縣上百處的古蹟和歷史建築下一個階段的努力方向。
屎礐要填掉是很容易的,在這之前我們仍可以對使用價值多作一層考慮,此處先就個人的想法作為拋磚石。單就位置和管理效率上,屎礐作為廁所的延續功能已不復可能,但其實可以一種「再利用的概念」將屎礐重新放置於村內的生活系統中,對於村里活動的需求作一番審視,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架構上可對村容的管理、居民的休閒方式、兒童和青少年的遊戲空間等環節作串連。或者,以「種菜」而言,如今也成為一種休閒活動,菜要長得好,肥料自然是一種需求;而家戶每日生產的廚餘、整理清除的花草,可否在村內的屎礐坑內施行有機堆肥,拿來提供菜園的施肥,形成一個生活與休閒的自然循環,但原地主的意願和操作上的難易度、如何管理等也是需要先考慮的問題。
期待讓屎礐可以留住村落的生活軌跡,進一步能再度回到聚落地景的有機生產行列。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