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情是何物﹖
中國元代大文豪元遺山先生填過一闕詞牌「摸魚兒」的〈雁丘詞〉
問世間,情是何物?
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
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
就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有語,
渺萬里層雲,
千山暮雪,
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
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
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
為留待騷人,
狂歌痛飲,
來訪雁丘處。
這一闕詞的背後,有一則感人的故事。在這多雨多愁的台北三月天,與友人談起世間情愛,追念此詞所記之癡情大雁,不勝唏噓,提筆一舒胸臆。
元好問先生於金章宗泰和五年赴試并州 (今山西太原),道逢捕雁者,云:
「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那一隻漏網逃脫的雁,因為自己的伴侶被殺害,牠在空中盤旋,悲哀的鳴叫,不忍離去,終不願獨活,竟然自空中俯衝地面,一命嗚呼,殉情了。元好問先生聞言,十分動容,便買下這一隻殉情的雁,將牠葬在汾水之上,累石為識,號曰雁丘,并作〈雁丘詞〉。
朋友聽我說完故事,對這一隻能夠生死相許的癡情雁十分感佩,他說:「唉!人真應該檢討了,我們對伴侶用情,尚且不如一隻雁呢!」我說:「非也,非也。生死相許的確叫人感動,然而,人間事不只是兩人世界而已;我們上有高堂,下有兒郎,著實無法如此瀟灑,說要殉情就能當真去死咧。」朋友點頭表示同意,但隨即又問:「既然不能生死相許,那麼,情到底該為何物?」我笑著回答朋友:「我的想法是人跟人之間,不管談戀愛、交朋友只要以真心誠意相對待,這一生就值得了。」
記得我三十幾歲寫過一首詩──
〈心事〉
我是墨
你是硯
借來緣份的手
一圈 一圈
將你我
研磨
一點 一滴
釋放出來的心血
交融成
濃稠的汁液
振筆時
我
已剩得不多
你呢?
這是一首抒情十四行詩,以墨和硯作比喻,映照出兩人相交用情之妙境。
朋友問我:「為甚麼選擇用墨和硯台來隱喻人的情愫互動?」朋友請聽了……
「墨」又名「松煙」,好美的名字,是吧!從小,我就迷戀這兩個字,父親說古時候的人把松樹枝放入爐裡燒了,上烹煮炊食,釜底和煙窗裡收集下來的煙灰,就是「松煙」,壓成條狀拿來加水研磨就能寫毛筆字了。父親寫字的時候,我就是小書童,在書桌旁幫忙研墨,手中的「松煙」何等輕柔、細膩,緣份的手緊緊握著它,在硯台上一圈一圈的研磨……。父親說研墨先要靜心凝神,沉澱思慮、耐住性子,平和順氣地慢慢兒磨,才能磨出好墨汁,然後,才能談寫字。
我低頭,專心一意地磨墨,定睛注視著硯台上緩緩運行的墨韻,一點一滴釋放出來的真情與心血,交融成濃稠的汁液,在時光流轉間,曾有過多少的付出?有過多久的等待?提筆揮毫時,松煙已然消磨殆盡,問──冷、硬、不動的石硯,你此時是甚麼樣的光景啊?是否真能如願,揮灑出美好的人生篇章?
我親愛的朋友!您在與人交往互動的過程中,扮演的是哪一種角色?是不計代價、全心全力付出的「松煙」呢?還是那一方堅硬的「石頭硯」?好不好現在就大聲告訴您身旁的那一位誰──我願意「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願 神大大祝福您──從腹中流出愛的江河來,關懷朋友、真心去愛人,自己更蒙福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