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雨中春樹萬人家──淺談袁霓其人其作品

發布日期:
作者: 寒川(新加坡)。
點閱率:768

70年代初,因為參加堂兄在勿裏洞舉行的結婚典禮,我第一次飛來印尼,並在雅加達、萬隆等地旅遊,對充滿大自然,處處是美麗風光的島國留下深刻的印象。1980年,我和雅加達華裔女子維維結婚後,每年總會飛來這翡翠帶上的大城市省親,而和興趣相投的文友見面更是我最快樂不過的事!
袁霓是我近10多年來旅遊雅加達必定通知的文友之一。由於親朋戚友多,而逗留的時間往往並不長,因此總希望儘快和幾位好友見面。而她,總會邀約文友們接待我;有時則到印華作協會所主講文學課題,讓我有機會和大家分享創作的經驗與心得!
袁霓是華文在印尼被禁錮30多年,解禁後於1999年成立的印華作協主席。或許因為我在這段非常時期,「甘冒危險為印華文友輸送他們需要的書籍」,(袁霓語),以及在1998年臺北舉行的第三屆世界華文作家會員大會上,嚴厲指控印尼排華罪行,因而印華作協成立後,邀我出任該會海外名譽顧問,並在2004年頒我一個「功勳卓越獎」。
就因為又掛上了這個殊榮,自然地和印華作協有了更深一層的關係。以後每次回雅加達省親,我總會和袁霓主席打招呼,雖然知道她很忙。2005年我辭職提早退休後,每年飛去該地的次數更為頻繁了,但她每次總是熱情地到我下榻的住處或酒店見我,並為我安排節目,充實了我在雅加達的旅遊生活!
和袁霓認識,應該追溯到80年代中。那年,身為新加坡中華外內丹功協會出版顧問,我陪同該會一行人訪問雅加達和萬隆同道,並在我第一位認識的印尼作家、女詩人茜茜麗亞的安排下,與訪問團秘書長林子夜出席了印華文友在雅加達某酒樓為我們所設的午餐招待會。那天,我不僅與黃東平、柔密歐鄭、茜茜麗亞等老友見面,也結識了另外10多位印華文友,袁霓即是其中一位。
1994年7月中,印華文友曉彤參加在菲律賓舉行的第四屆亞細安華文文藝營,有感于印尼代表拿不出創作集回敬大家,耿耿於懷,對我說出了出版印華文友合集的計畫,希望我能幫助她。她還說:「開幕禮上沒見到你,以為你缺席了,還在緊張如何找你討論.....」開幕禮那天,我人還在雅加達呢!我是回到新加坡後,即刻趕往樟宜機場飛往馬尼拉的。雖說遲了兩天,但能趕得上閉幕禮,並間接促成<沙漠上的綠洲>的出版,那還是很有收穫的!
領導才能、處事方針
<沙漠上的綠洲>是一本集16位當時較為活躍的印華文友的散文和小說合集。由於袁霓負責該書的行政工作,因此她常和我,及承接打字排版工作的玲子聯繫。在當時印尼嚴禁華文的極端惡劣環境下,這一群印華文友不怕惹禍上身,堅持出版華文文藝書刊的那一股熱忱,我是由衷地敬佩和感動的,於是毫不猶豫地應允以島嶼文化社名譽協助,列為<島嶼叢書>之17,並於翌年二月出版。
或許袁霓的領導才能和行政效率,就在那時開始為文友們注意和賞識吧!1998年,舉世震驚的五月排華暴動平息後,獨裁專橫的蘇哈多政權終於敵不過人民的力量,迅速倒臺。英明的瓦西德總統上臺後,華文解禁,蟄伏已久的印華文友,終於守得雲開先見月,印華作協於焉成立,袁霓出任主席迄今。
十年來,印華作協所取得的成績,頗為驕人!作為印華作協海外名譽顧問,我有幸參與了其中幾項大活動,例如2004年「第九屆亞細安華文文藝營暨第五屆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討會」、「2006年金鷹杯全國散文創作賽」、2009年「創會十周年紀念」,對袁霓的運籌帷幄,遣兵調將的領導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尤以2004年的山城萬隆兩會的召開,印華作協成立不過五年,卻毅然決然地負起這項重任,這在從來不曾舉辦過國際性文學會議的印華作協來說,無異是一大挑戰。但在袁霓的領導下,印華作協交出了美麗的成績單,與會代表都給予很高的評價,讚歎這是文學的萬隆會議!
我是以自己也是這個團體的一分子,高興參與這些大型文學活動的。不過,我雖然對受邀擔任金鷹杯全國文藝創作賽評審感到榮幸,但也曾惴惴不安,認為印華作協應該邀請不同的評審,讓印華文友多認識著名的海外作家才是上上之策。袁霓念舊,也是尊重我這個「印華文藝的功臣」(黃東平語),首三屆都邀我擔任評審;雖然第二屆的微型小說,我曾以自己沒有創作微型小說為理由謝絕,但袁霓(或是印華作協)的執意,我最終還是接受了下來。
2009年5月在棉蘭和多峇湖舉行的「蘇北文學節」上,我重申了這項建議。或許是我的理由和堅持獲得袁霓(或是印華作協) 的同意,我沒受邀擔任隨之而來的「第四屆金鷹杯短篇小說創作比賽」評審。新加坡的尤今是其中一位評審;袁霓之前和我討論了新加坡人選。由此可見,袁霓是會重視並且聽取他人意見的,我是這麼想的。
袁霓處事認真,考慮周詳,這 是我在探訪印華資深作家黃東平鄉親時觀察到的。雖說我在2010年9月在峇厘舉行的第12屆亞洲華文作家會員代表大會上,已託印華作協資深名譽主席李順南轉交由新加坡與印尼文友捐助臥病在床的黃老先生的醫藥費新幣4,150元,卻仍有一些文友繼續捐款,促使我決定專程飛往梭羅,探望並再度轉達新加坡文友們的一點心意(新幣1,800元 )。我對袁霓說了,她回電郵表示可以派人陪同我前往。我不敢驚動文友,回答說內人會陪同我去梭羅。我原想:沒有語言障礙,由出生在椰城的妻陪同,按圖索驥,計程車司機根據地址,應該可以毫無問題地找到黃老先生的。
但袁霓並不如是想。或許,這也是她的安全考量與待客之道吧!在袁霓的安排下,2011年3月下旬,從椰城飛抵梭羅,甫出機場,當地的客屬聯誼會理事周宏源夫婦已在那兒鵠候。在前往偏僻幽深的黃老先生住家,我終於瞭解如果自己來,不一定就那麼輕易找到。帶我們前往的周先生,早一天便來熟悉路線了!舊地重遊,兩天一夜的梭羅行,我再次感受到了古城人情的溫暖。而這樣的接待,當然與袁霓身為印尼客屬聯誼總會秘書長的身分密不可分的!
由此我又想到2007年新加坡楊貴誼博士到雅加達舉行<楊貴誼回憶錄>新書推薦會,以及2009年臺灣元智大學劉阿榮教授訪問印尼,人生地不熟,但又想一遊雅加達,瞭解這個大城市的客家人生活概況,這兩件事也都在袁霓的協助下,圓滿順利的完成!他們都來電郵,對袁霓的接待和安排再三銘謝!
新加坡作為印尼的毗鄰國家,兩國素來關係密切。基於此,我希望有更多的印華文友能夠認識新加坡不同的文學團體和領導人。由於印華作協與新加坡文藝協會的聯繫較為頻密,印華作協成立後不久,應袁霓之邀,我於是安排了另一組織作家協會的黃孟文博士、希尼爾、艾禺、董農政出席該會舉辦的文學研討會。2009年,另一文學組織錫山文藝中心雖然未能組團,而是由島嶼文化社與武吉知馬海南聯誼會聯合組成36人訪問團參加印華作協蘇北分會的「蘇北文學節」,但該中心主席烈浦也隨團出席了活動!
袁霓重視這些交流活動,相信外來作家的寶貴創作經驗,有助於提升印華文友的創作水準;並藉此加強聯繫,進而擴大日後合作的可能性。而她每次來星,我也儘量並安排文友們與她見面。最近的一次是在去年九月,她率團出席在廈門舉行的「第八屆東南亞華文文學研討會」,路過獅城,也與武吉知馬海南聯誼會親切的交流!
關懷社會、探討人生
我甚少評介印華文友的作品;即使有那麼寥寥幾篇,也只是局限於詩歌的範疇內。近年來,隨著袁霓在華文文學世界地位的提高,研究其作品的作家與學者無數,這是好現象。我想,如果由專門研究某位作家的學者來操筆評析,應會更客觀與有建設性吧!
袁霓和今天許多印華作家一樣,1966年因華校被封閉,僅讀到小學五年級便輟學在家。然而,她勤奮自修,孜孜不倦,70年代初便在當時的<印度尼西亞日報>上發表作品,題裁有散文、詩歌、小說等,但只是六、七年光景,婚後便停筆。1987年,袁霓在文友們的鼓勵下,重新執筆創作,我就是在那時認識她的。
袁霓從70年代到90年代的作品,後來先後收錄在<三人行>、<花夢>、<袁霓文集>、雙語詩集<男人是一幅畫>裏。我手頭上就有她贈送的前兩本書。<三人行>是三位女詩人的作品合集,另兩位是茜茜麗亞與謝夢涵。<花夢>則是短篇小說集。2011年12月9日,我因參加雅加達親人的婚禮,在下榻的酒店大廳與她和印華作協秘書長楊葉青見面。這回,她送給了我不久前出版的微型小說集<失落的鎖匙圈>。
袁霓在早年,較勤於詩歌的創作,收集在<三人行>裏的近50首詩,相對於茜茜麗亞的婉約、謝夢涵的浪漫,則袁霓的詩更富現實意義。舉其篇名,例如<椰城的塞車>、<車禍>、<鄰舍的婦人們>、<洪水>、<地震>,就很能一窺袁霓作品的現實性;遣詞用字簡潔精煉是袁霓詩作的一大特色。如今重讀這些詩句,發現袁霓後來傾注於微型小說的創作,更大的原因或許是在她的鮮明詩歌創作基礎上的延伸!
<失落的鎖匙圈>所收集的30多篇微型小說,是作者近10年來的創作結晶。作品裏有不少關於印尼原住民日常生活的描繪,例如:<圓不了的月>、<獵物>、<米>、<麵包>、<母親>、<達爾梭的遭遇>等。<圓不了的月>裏的少女被親生母親拐走所愛的男人,末尾的「我回來做甚麼?只為了叫你一聲爸爸嗎?」從本來應是丈夫,變成是爸爸,這少女的心,是多麼地惱恨與無助呵!
<達爾梭的遭遇>則道出作為建築工人的原住民三餐不繼,朝不保夕的貧困生活,從中也帶出1998年印尼的排華暴亂事件,儘管暴亂已成過去,慘景依然存在,陰影依然不散……雖然是沒受什麼教育的下層草民,然而,他終究明白了:「政治的混亂,是國家的苦難,更是他這一類下層人物的苦難。國家如無寧日,他們也不會有好日子過。」
在印尼建國五大原則的感召下,好多印華作家經已把觸角深入原住民的生活底層,反映一個更能代表互助合作、互相尊重他人的印尼社會。袁霓這些以原住民為本位的華文文藝創作,不僅豐富了個人作品的多樣化,肯定地更豐富了印華文學和印尼文學的內涵性!簡而言之,袁霓近年來的微型小說,是從生活中凝煉出來的珍珠,它既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也有對情愛和人生真諦的探討!
唐朝詩人王維有詩云:「雲裏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不啻寫盡帝城的闊大,更對春天裏雨水滋潤的萬戶人家,寄予美麗的祝福。袁霓生長在富饒的島國,她是通過作品表達她對這片土地和人民的熱愛,期盼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袁霓除了領導印華作協,以及擔任上述印尼客屬聯誼總會秘書長之外,她同時也是印尼梅州會館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印尼廣東社團聯合總會副秘書長、雅加達華文教育協調機構執委會副主席、廈門大學印尼校友會副理事長,及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副會長。作為這些組識的領導和積極參與者,袁霓肯定是忙得透不過氣來。我本身也參與新加坡的10多個華社組織,深切體會它影響工作、文學創作和家庭生活不可說不少。如果袁霓減少這些團體的參與,會否在文學創作上能有更大的成就與收穫呢?不過,我當然也明白,正因為有上述團體的支持與人脈關係,袁霓領導下的印華作協,才能一次又一次地讓人驚喜,並在世界華文文壇上嶄露耀眼的光芒!
(2012年1月5日稿于高林園)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