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故鄉的父母
我翻一翻日曆,還有一星期就是一年一度「慎終追遠」的「清明節」;從三十八年到金門,一轉眼,距今整整六十三個年頭;兩岸早期是音訊隔絕的,隨著執政領導人的作為,與時空環境的變化,先是書信要經過第三國─「香港」才能轉寄到大陸,直到後來才可以直接通信,並開放「榮民」返鄉探親」等「人性化」的措施,真是「深恩大德」,令人永難忘懷。
如果沒有自我介紹,很多人都不知道我是那裡人,俗語說:「人不親土親」,其實,我的故鄉就是福建省仙遊人;翻開福建省的地圖,莆田、仙遊、惠安三縣在同一區塊上,唯一不同的是,莆田、仙遊二縣是屬於「興化府」,講的是「興化語言」(與閩南語大大不同);小時候時常聽大人們唸的一句話:「七州八府六十三個縣」,足見福建省版圖之大可想而知。
我是在三十八年仲廈,以一個「少年之身」,志願投筆從戎,是年六月二十二日到金門,少小「離鄉背井」,不覺就渡過了六十幾個年頭;在快到「清明節」的前夕,突然想起在「故鄉」已仙逝的父母;記得,我們是大埔大農村裡的小農之家,水田、旱田各數畝,父親是一個「忠厚老實」的農人,除了四季農耕之外,也做一些雜工,賺錢貼補家用;而母親「娘家」雖然在縣城,也是一個「富家女」,但她嫁到農村後,每逢農忙,與一般婦女一樣,曬稻、曬麥、曬豆……雖然很忙碌,但她從來都不叫屈,而且,還樂此不疲;在我的記憶裡,小時候時常聽母親說:抗日戰爭時期,她經常揹著我躲防空洞,還有在入秋時的「噓寒問暖」,關愛備至,此情此愛,真可說是比天高,比海深!
因此,在我成家後,我即隨俗,為先父先母,及陳家歷代祖先立一個牌位,早晚拈香拜拜,略盡人子之「孝道」;母親仙逝時我才十三、四歲,一直隨侍在側,為她送終;現在想起來,我感到最不孝的是:因為兩岸隔絕數十年,我的父親,連他何時去世的日期都不知道,人海茫茫,更別談為他老人家送終;值此花甲之年,值此「清明節」前夕,我深深感念父母的養育之恩外,再就是以滿腔的赤誠之心,表示濃濃的「孝思」,與深深的思念之情!……